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研究

2017-05-30 19:30蔡渊渊王成东陈平田洋
高教学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学研高校

蔡渊渊 王成东 陈平 田洋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需建立符合地方多元主体特点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该平台由高校与科研院所子平台、企业子平台和政府子平台等多个子平台有机构成。以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合作平台构建和模式选择等合作平台关键要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主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各主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其构建应遵循目标一致和互补共赢原则。合作平台的构建应由政府牵头,尽可能的吸引域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高端人才進入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主体的合作机制和动态反馈控制机制。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072-03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the multi subject cooperation platformof Heilongjiang province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should be established;it is composed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sub-platform.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cooperation platform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key elements of regional such as operation mechanism, cooperativ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mode selec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operation platform aims at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government, realizing the resources sharing,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benefit of the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same goal and complementary win-win princip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lead to build cooperation platform, as far as possible to attract region outside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especially introduce high-end talent into the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dynamic feedback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on platform subject.

Keywords: new economic n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platform

引言

經济新常态背景下,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更为突出的经济放缓和人才流失等发展桎梏。调整并构建经济新常态下新型而高效的黑龙江省产学研平台,对实现区域内的高质量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平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不仅论证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而且揭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构成主体及其作用[1]、合作平台运行机制与模式[2]、合作平台问题与对策等问题[3]。除此之前,相关研究还对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个案进行了分析[4],凝练了极具借鉴价值的产学研平台发展策略。相关研究成果的取得为黑龙江省域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与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但是分析发现,相关研究成果缺少针对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的研究,因此无法对该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指导。

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合作平台构建和模式选择等合作平台关键要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对促进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发展,解决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平台一般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有机构成,在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下,各主体基于自身资源发挥其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人才、资金和知识等资源的有向、有效转移,从而提升产学研合作平台各主体的效率与效益。在效率提升和效益增加的良性促进作用下,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完善的平台运行机制。

(一)高校与科研院所子平台运行机制

高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教师和教育资源,以及人才培养能力;科研院所的核心优势则在于科研资源、能力与成果的集聚。在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毕业即流失的突出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没有为其培养的人才搭建高校到有竞争力企业的有效渠道;而科研院所则面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创新性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高校与科研院所子平台的运行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社会职能,建立与域内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根据域内企业的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队伍,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平台要尝试加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资源流通模块,引导学生域内就业、成果域内转化,为黑龙江省域内企业留住人才和科研成果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支撑。

(二)企业子平台运行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均面临着人才、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制约,从而促使企业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合作。特别是对黑龙江省域内企业而言,由于人才、知识和技术储备的相对缺失,其对高素质人才等相应资源的需求远大于其他地区的企业。因此,黑龙江省域内企业迫切的希望加强与具有人才培养、职员培训、技术攻关与指导能力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子平台。企业子平台在运行的过程中,应注重企业商业机密、生产秩序和企业利益等关系到企业子平台存续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上述因素得以保障的基础上,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力量搭建企业子平台。企业子平台的运行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商业机密和经济利益等核心利益得以保障,为企业子平台的运行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子平台還应设立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对接的专门机构或组织,通畅企业子平台的各类信息沟通与资源交流渠道。

(三)政府子平台运行机制

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度,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促进区域产学研平台的构建,积极落实“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方针,通过搭建政府子平台来构建完善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体系。政府子平台的运行,一方面要履行政府应有的各项职能,为产学研平台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子平台要积极引导和监管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与发展,通过经济工具和政策工具等不断完善域内产学研合作平台,并根据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对域内产学研平台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

二、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分析

(一)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目标与原则

1. 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目标

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着眼于合作主体的协同创新,目的是通过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主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各主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 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原则

不同背景和条件下的产学研平台构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均遵循一定的平台构建原则。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平台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合作平台主体应该目标一致、平等互利,即要求合作主体无论资源多寡、体量大小、级别高低均具有平等的平台参与权和利益分享权;二是合作平台主体应该分工协作、互补共赢,即各平台主体应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分工协作,互补性的开展平台工作,实现平台主体的多方共赢;三是动态性,即根据产学研平台的運行状况、主体要素演变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时的动态调整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状况。

(二)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过程

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应遵循以下过程:

首先,确定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目标体系,并确定不同目标的优先级,以及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资源和关键技术。

其次,分析揭示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各方主体的发展现状、资源现状和约束现状,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主体。在此基础上,确定合作平台各方主体的资源、能力互补性,并确定其合作模式,以期达到多赢的目标。

再次,基于确定的平台合作模式和经济新常态背景,设计平台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从而形成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框架体系。

最后,根据经济新常态下产学研平台的运行状况和运行绩效,对产学研合作平台进行动态的调整,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实时的动态修正。如果修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则需要对产学研合作平台框架体系进行重新设计,直到取得预期的合作效果。

三、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

(一)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1. 张江模式

张江模式基于研究生的共同培养,将域内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产学研主体的良性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张江模式注重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和知识方面的相对优势,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5]。

2. 陆家嘴模式

陆家嘴模式强调政府在合作平台搭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域内外大型企业、知名高校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为平台构建目标。通过实现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同步,以及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企业资源、政策资源和人才诉求的有机统一[6],形成多维合作平台主体的有效合作。

3. 无锡模式

无锡模式是基于合作平台的各方需求,将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等资源集聚在一起,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大平台[7]。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注重通过服务外包带动人才的有效流动,其产学研合作平台集合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多种功能和效益,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较高形态。

(二)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模式设计

通过对我国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主流的合作平台模式均具有其特殊的适用性。结合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主体的发展和资源现状,借鉴张江模式、陆家嘴模式和无锡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模式如下:

由政府牵头构建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政策工具、制度工具和法律法规工具的作用,尽可能的吸引域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入合作平台,特别是要吸引域外的高水平院校融入合作平台,进而建立合理的平台框架;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主体的合作机制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人才从高校到企业的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人才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域外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动态反馈控制机制,对合作平台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督,进而对合作平台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监控和修正。

四、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需建立符合地方多元主体特点的產学研合作平台,该平台由高校与科研院所子平台、企业子平台和政府子平台等多个子平台有机构成。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主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各主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其构建应遵循目标一致、平等互利、分工协作、互补共赢和动态性等原则。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平台的构建应遵循特定的步骤,通过平台构建、体系设计、制度完善和反馈控制等方面建立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

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学研平台的构建应由政府牵头,尽可能的吸引域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高端人才进入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主体的合作机制和动态反馈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曹霞,劉国巍.基于博弈论和多主体仿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J].系统管理学报,2014,23(1):21-29.

[2]冯海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8):74-78.

[3]叶宁,罗兰芳,揭自荣,等.基于高校构建产学研网络服务平台问题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0):29-34.

[4]董恒敏,李柏洲.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模式——基于河南驼人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5):20-24.

[5]宋粉鲜.新常态下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6(04):20-21.

[6]王炳富,樊平军.产学研协同创新界面管理及其优化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19-22+37.

[7]秦军.产学研合作视角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3):51-52.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产学研高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