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的治理:合理引导教育投资行为

2017-05-30 10:48:04谭夏妮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投资行为

谭夏妮

[摘要]近年来,超级中学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不同主体的教育投资行为上对超级中学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并分析了超级中学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要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教育供求矛盾;调整政府投入的思想偏好和行为倾向;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学校的规范化发展;合理引导家庭的教育投资行为等建議,以消除超级中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超级中学治理;教育投资;投资主体;投资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2-0039-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2007虽然当前尚无公认的关于超级中学的定义,但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超级中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校生人数众多(少则数千、多则上万)、校园规模庞大、聚集了一流的师资、毕业后考入名校的学生人数众多、收取高额择校费等,包括初中和高中学校。习勇生在其研究中将超级中学划分为三种类型:以政府经费投入为主的公办超级中学、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民办超级中学和利用名校效应发展起来的混合性质的超级中学 [1]。本文研究的是公办超级中学,并专指普通高中学校。

根据《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与师范学校的意见》而建立起来的重点中学,以及很多地方以整合学校资源等名目建立起来的示范性中学,是当前的超级中学的前身。目前超级中学的数量不断增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无序扩张使教育生态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校际间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当前对超级中学现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便真正解决超级中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一、超级中学的成因

(一)根本原因: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供给能力客观存在的差距,进而导致了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同时,由于当前优质高中数量有限,且在招生数量和学校规模上也有一定的限制,难以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很多名校、示范校会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方式迎合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超级中学现象便应运而生。总之,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是超级中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倾向性

中国的社会场域是官本位思想主导的认知惯习和行为惯习。在对超级中学的教育投入方面,正是受到这种认知和行为惯习的影响,投入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而在制定相关的投入分配政策方面,政府更倾向于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到超级中学身上。一方面,由于一些具有较大规模和良好教育条件的高中本身获得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款比例会比其他一般高中大得多,因此获得更多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学校就拥有了继续扩大学校规模的资金支持,进而发展成为超级中学。同时,在教育经费总投入短缺的情况下,政府会让家长为获得入学机会而付出更多的成本,以便减轻政府教育投入的沉重负担,而重点扶持具有较多优势资源的学校[2]。另一方面,同样是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政府和教育部门中的部分人员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会通过与超级中学之间的隐形利益链获取寻租机会,捞取自身的一些特殊利益。由于超级中学所产生的效益对地区经济和声誉具有拉动作用,满足了政府的政绩要求,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更加刺激了政府对超级中学的支持,在经费投入和师资配置等方面给予这些学校政策倾斜,为“超级中学”的发展提供了強劲动力。此外,由于超级中学规模宏大,能够获得巨大的建设资金,给一些官员提供了寻租的机会,从而使一些官员为寻求贪污受贿机会而大力推进超级中学的建设。

(三)社会:对学校品牌效应的追捧

超级中学垄断了当地的优秀生源。相对来说,超级中学中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比较多,校友质量较高,校友常以个人或企业名义为自己的母校捐资捐物。同时,由于超级中学的社会声誉比较好,也容易获得政府对社会教育投资的引导,甚至是在企业进行捐赠时给予税收优惠,因此社会捐赠尤其是企业捐赠也常常青睐于超级中学,由此增加了超级中学的办学经费。

超级中学创造的高考神话颇受市场的欢迎,很多文化企业等为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实现创收,都争相与超级中学进行合作,通过给学校提供赞助等方式挂靠到超级中学的名下。这为超级中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投入资金。

此外,由于中国官本位思想主导的认知惯习和行为惯习,政府在无形中会将社会投资吸引到超级中学身上。而社会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无论是民间团体还是企业,也都倾向于听从政府的引导和安排,以便获得政府在某些方面上的支持。这成为社会投资于超级中学的潜在思想驱动。

(四)学校:思想观念的偏差

在学校方面,超级中学因其庞大的学校规模、宽广的势力范围和较高的知名度,获得了较大的话语权。一些学校的当权者就误认为学校越大、学生越多,学校名气就会越大,开始盲目追求学生大规模择校和复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也迎合了学生家长对名校、重点校的需求。学校由此而进入了当权者所追求的“规模扩大——声誉提高——规模扩大”的发展循环,最后发展成为超级中学。

此外,学校在逐利观念的影响下,容易受隐形利益链的驱使,凭借高升学率吸引学生,以建立多个分校等手段尽可能地扩大招生规模[3]。与此同时,很多学校缺乏专业财务人员,在管理运行等方面缺乏对办学规模的适度控制,无法对“投入——产出”进行详细核算,盲目认为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导致了学校的规模扩大[4]。

(五)家庭和个人:对超级中学的投资偏好

人力资本理论表明,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关系,投资教育能产出较更高的收益。因此,大多数家庭热衷于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而大部分家长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子女有较高的期盼,同时对超级中学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优质中学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几率更大,促使其将家庭教育投资的重点转向超级中学,而非一般学校。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及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学生家长会通过捐助建校费等名目获取择校资格。因此,家庭投入的择校费、赞助费给予了超级中学扩张的动力支持。

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环境下,家庭教育投入的多少以及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很难通过定量的方式来加以准确计算。不确定的家庭教育投入回报率容易造成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当前,我国无论是低收入还是高收入家庭,都非常热衷于追求优质的教育。一方面,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分割现状,城市与农村经济差距非常大,底层家庭迫切希望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的变动。而相对来说,进入超级中学更容易达到学生家长对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因此就形成了农村家庭居民对超级中学的教育投资偏好。另一方面,家庭收入高、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更重视教育,有更为强烈的教育投资意识和名师、名校情结,因此对具有高社会声誉的超级中学便偏爱有加,同时他们又相对更有能力通过掌握的资源以购买学区房等方式进入超级中学。

二、超级中学的影响

(一)超级中学的积极影响

由于教育本身就具有正外部性,具有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税收等作用,因此学校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率。超级中学具有较强的实力,能够提供相对优质的教育,其形成与发展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超级中学还利用其超高的名气吸引全国各地的教师前去参观学习,促进了当地零售业和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吸引着家长们为就近入学而购买学区房,壮大了当地的房地产业。其次,在高考成为底层社會实现阶层流动的几乎是唯一通道的社会环境里,超级中学使一些贫困家庭通过教育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因为超级中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创造了超高升学率,帮助不少家庭和学生圆了大学梦。

(二)超级中学的弊端

1破坏了教育生态。首先,超级中学的高升学率是通过跨地区招生、提前“掐尖”等特权来实现的。超级中学一般都垄断了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固化利益集团,违背了社会教育公平。根据优势富集效应,这些学校的师生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会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由于教育财政总投入数量一定,政府教育财政向超级中学倾斜势必会使其他学校所获得的教育资金减少,从而限制了其他学校的发展。同时,超级中学利用国家教育政策的漏洞大肆提高慕名而来的学生的“入门费”,以维持现有规模甚至是发展到更大规模,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5]。

2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对多主体造成了不良影响。(1)在政府层面,由于超级中学为当地政府制造了非法寻租的机会,政府便对超级中学实行越来越明显的一边倒优惠政策,造成同一地区内校际差距的扩大。同时,政府官员追求的获利性与公办教育的公益性性质极不相符,使社会和民众对政府的教育倾斜政策心存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社会的公平、稳定。(2)在社会层面上,超级中学的存在增加了社会教育成本。超级中学所带来的校际差距更加剧了择校现象,也导致超级中学占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增加了全社会的教育成本。(3)超级中学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的模式相对固化,缺乏灵活性,对素质教育形成了巨大挑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了教育的同质化,造成了教育的虚假繁荣,难以输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4)超级中学的发展炒热了其所在片区的学区房价格,也催生了部分家庭的非理性买房行为。而超级中学容纳了过多的生源,导致生均资源占有量偏少,加上超级中学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也饱受质疑,就使得超级中学的学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对人才的要求。(5)超级中学因其巨大的规模、超标的人数等方面的影响,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并且,由于超级中学过分依靠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而学校在节约成本、控制风险等方面能力又存在不足,因此在政府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只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从而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6)由于超级中学在硬件配备、师资力量、高考重要教育信息的获取上明显优于一般高中,甚至会靠其优势条件挖走、调离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的优秀师资,导致一般高中办学规模萎缩、质量下降,造成一般高中的发展困境[6]。因此,超级中学与一般中学在学校办学成本、政策和社会支持度以及学校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明显,又进一步扩大了校际间的差距,导致了高中发展的马太效应,影响了一般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高中整体办学规模和质量水平。(7)在家庭和个人层面上,增加了家庭的教育负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部分家长和学生出于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渴望而选择择校,而超级中学巨额的择校费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均等。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如果学生个人学习能力达不到超级中学要求的水平,进入这类学校会对学生个人产生负面的影响——打击了其学习的自信心;而相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学习较差学生也较少能获得到老师的关注,成绩也难以得到提高。根据优势富集效应,超级中学的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通过优势和劣势的富集之后,可能会在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上出现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可能影响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研究表明,在性别、户籍类型和录取类型相同的学生中,超级中学毕业生比一般中学毕业生在大学第一年的学业表现上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7]。所以,在超级中学里学生接受“魔鬼式”训练,苦练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挖掘出更多的潜质,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超级中学现象的治理

(一)缓解教育供求矛盾

在教育供给方面,政府要科学预算高中阶段学校的经费需求,加大财政性教育投资总量。要将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主体逐步上移,由“以县为主”转向“以省为主”,强化省级政府的责任,同时鼓励更多的非政府教育資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确保高中教育的公共投入[8]。此外,要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中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展多元的、高质量的、公平的教育,以满足教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即以发展更多高质量高中学校为导向,努力把实行免费高中教育提上日程,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地区内学校供给侧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以便满足当前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引导需求方面,政府不能仅仅通过划片区等方式来抑制教育消费者的需求,而要积极引导社会对教育的合理需求以减少对超级中学的盲目追捧。

(二)调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倾向性

1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队伍素质,联合多方力量科学地界定和评估教育消费者对财政投资的需求程度,而不是由教育部门单方面进行决策,避免政府官员为了谋取私利而暗箱操作。同时,可以基于教育券的理念进行设计,把资源配置模式由传统的“政府——学校——学生”模式转变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模式,将竞争性配置转变为非竞争性配置,降低权力的寻租空间和管理成本,并通过不同的抵扣比率,实现学生入学机会的相对公平[9]。

2要规范教育相关管理部门的施政行为,严禁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变相推进名校利用优势建立分校、挂名学校,禁止超级中学大范围跨区招生等行为。修正政府部门的错误政绩观——政府除了要努力提高对高中教育的教育投入总量、创造投入政绩之外,还要追求校际间的均衡发展政绩。因此政府要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推进校际教育的均衡发展,即可以根据弱势补偿原则在教育经费、师资等投入上向薄弱学校倾斜,以改善和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条件,尽最大可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使用效益。在经费投入上,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的收入状况,把学校分成不同的层次以确定财政投入比例,使條件越差的学校越能获得政府更多的拨款,条件好的学校获得的政府拨款相对减少。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优势学校更多地通过除了收取高额赞助费、择校费等不合理方式之外的其他社会集资方式筹集教育经费。在师资配置上,对薄弱学校教师给予照顾和补偿,以真正促进教师在优势学校和弱势学校间的流动。此外,教师的无校籍管理能纠正家长和学生对名师、名校的崇拜情结,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择校行为。因此教育部门应逐步推进教师的无校籍管理,促进教师的流动,均衡校际间的教育资源。总之,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既要把握好对优势中学锦上添花式的奖励,也要保证对薄弱学校雪中送炭般的补贴,促进两者的均衡发展。

(三)强化社会关注和投入的责任意识

要强调社会媒体的责任,社会媒体不应制造、炒作、鼓吹文理科高考状元等“考试神话”,不以报道超级中学的高升学率等新闻来夺人眼球,不盲目推崇超级中学、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才能有效遏制超级中学的盲目扩张。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将社会捐赠和社会教育投资转向贫困学校、薄弱学校,而不是一味地挂靠超级中学,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实现学校的规范化发展

在学校的发展规模上,高中学校的规模、师生比例、设备配置、生均教学面积、住宿条件等相应标准应由教育部门明确作出规定,并要求学校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在择校费收取标准的制定上,学校应该将其与居民收入挂钩,并尽快公开“择校费”的使用明细,将其置于社会、舆论监督之下。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统计年鉴、各级政府信息公开的年度报告以及各学校网站均没有公布相关的信息。因此,财政与教育部门应和学校联合起来,将各校所获得的教育拨款信息公开,实行审计制和问责制,定期公开学校财政和财务信息,以便接受社会的检查和监督[10]。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加强素质教育,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以培养出更多满足素质教育标准的人才,而不是应试型人才;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听课和学习质量。

(五)合理引导家庭的教育投资行为

由于人们的构造性无知,在信息不完全且信息获取不对称的情况下,家长和学生追捧超级中学成为可能。要合理引导家庭和个人的择校行为,首先要做到的是重视信息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现实中一些非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夸大了超级中学的超高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事实, 所用数据失实,严重误导了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要克服由此产生的投资行为偏差,就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和学校信息的控制,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政府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对教育投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合理引导教育投资者的行为。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来指导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主体的投资行为;通过普及教育投资基本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各类盲目教育投资行为产生的根源和危害,从而引导学生家长的投资行为,避免盲目跟风[11]。

参考文献:

[1]习勇生.“超级中学”:普通高中校际差距的催化剂[J].中国教育学刊,2014(6):15-18.

[2]马少兵.高中校际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24):16-17.

[3]杨琳.“超级中学”现象: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6):113.

[4]赵海山,茹国军.“巨型学校”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13):11-13.

[5]陈宏艳.论教育公平视域下的超级中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5(5):93-94.

[6]秦雯.超级中学的影响及其发展走向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9):17.

[7]黄晓婷,卢晓东.“超级中学”未必“超级”[N].中国青年报,2016-01-04.

[8]冯建軍.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6.

[9]孙文祥.中小学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教育券机制设计的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09(5):79.

[10]王善迈.以制度规范保障财政教育投入[J].教育与经济,2012(3):3.

[11]宗利永,孙绍荣.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误区与决策认知偏差[J].成人教育,2007(7):22.

猜你喜欢
投资行为
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行为的影响
盈利能力、环境执法与环保法律实施的股价冲击
社会资本、政治关系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
我国证券投资者心理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3:58:48
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财税月刊(2016年5期)2016-08-03 21:15:33
城市文化环境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商(2016年6期)2016-04-20 17:49:58
机构投资者套利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商(2016年3期)2016-03-11 11:55:33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解读
商(2016年1期)2016-03-03 12:13:38
上市公司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实证研究
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综论与展望
会计之友(2015年14期)2015-07-08 1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