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理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与实践

2017-05-30 18:20陈姗姗
高教学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当代价值工匠精神

陈姗姗

摘 要:2016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认真分析其内涵及历史价值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俨然成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未来“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者和执行者,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爱岗敬业的品德、勇于创新的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关键词:工匠精神;当代价值;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171-03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2016, the "artisan spirit" became a hot word after Premier Li Keqiang put forward the "craftsman spirit", which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nd heated discuss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fter a careful analysis of its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value, cultiv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movers and performers of China manufacturing in 2025", university nee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have the attitude of excellence, dedic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and combine the cultivation into th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shap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to the students.

Keywords: craftsman spirit; contemporary value; cultivation path

2015年,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2015年5月,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计划,计划在未来十年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2016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供给侧”改革时,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开始备受关注,中国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全国自上而下开始倡导“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匠艺活动是一种基本的、持久的人性冲动,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1]朱熹认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2]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并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马修·克劳福德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如果没能做好,便会感到憎恶和耻辱。[3]沈括认为,“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石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4]综上可见,古今中外,学者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解释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当“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后,当代的很多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了新时代的定义,例如学者肖群忠认为工匠一般是指从事器物制作的人,工匠精神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5]经过这些学者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精益求精的态度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出土的文物中,很多文物都以其精致细腻的工艺而被世人称赞,这些工艺品都是由古代的工匠所打造。工匠们在打造自己的作品时,不断地打磨,注重细节,不厌其烦,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对细节做到极致的欲望,对工艺绝对的精致,对作品品质的卓越追求,是工匠们秉持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说,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工匠精神”的重点和核心。

(二)爱岗敬业的品德

2015年播出的《大国工匠》中,讲述了8位匠人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8位匠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对自身职业有高度认同,能够从工作中得到自豪感和满足感。他们对自身的职业有敬畏之心,保持一种荣辱感、使命感和神圣感。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只有当这种精神根植在职业道德中,才能将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相统一。

(三)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都觉得工匠们只是做着简单机械重复的工作,然而事实上工匠们都是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钻研、革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的改变。“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专注、尚巧,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的本质,需要人们不拘泥于当下,敢于打破常规。所以说,被人们称为“能工巧匠”们,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成就了伟大作品的诞生。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态度与爱岗敬业的品德,它包含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静心专注的意志品质,爱岗敬业的职业品德,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之所以引起持续关注,是因为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契合中国当前的现实需要。在2017年1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工匠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结果显示64.53%的受访者认为“很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提高技术、技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55.52%的受访者认为“很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养”,49.01%的受访者认为“很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打造中国的自主品牌优势,提升企业和国家形象”。[6]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集体层面、个人层面对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一)国家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智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全面改善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内在需求。国家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崇尚劳动的社会新风气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二)集体层面

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集体、企业或行业应该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质增效,努力打造“百年老店”,这样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从集体的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建立基础。

(三)个人层面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它的实质就是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工匠可以随意左右自己的行动。因此,工匠可以从工作中学习,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能。”[7]从个体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归属感,能够善始善终,做到坚忍不拔、一丝不苟,以及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是实现人生梦想、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支持。

三、高校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歷史意义

2016年4月15日,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对中国质量的重要意义和支撑作用。

(一)国家赋予的使命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迫切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工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国家未来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近七年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在探索改革之中,也取得很多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实,真正使其与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相适应还有不小差距。

(二)社会赋予的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准则,是敬业。敬业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敬业是指在工作中尊重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对待和完成工作。所以,敬业精神与“工匠精神”蕴含的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深化和提升。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三)人才培养的需求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培养出的理工科学生却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在很多理工科大学生身上普遍具有如下特征:缺乏主动做事、自我驱动的精神,缺乏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耐心,缺乏追求卓越、做出精品的信念,碌碌无为度过大学生活。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很多学生并没有具备“工程师”的气质,更谈不上具有“工匠精神”,不能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尤其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培养方案中,要涵养一种专注精神,培养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信念,树立追求卓越的效果或目标,帮助学生养成严谨、重视技能、形成专注的习惯,引导学生在未来高度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中找到自我认同。

四、理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高等教育如何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发展,李克强总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目前在校的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将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所以针对这一类型的学生重点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具有深远意义。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指引下,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做到以下“四个融合”。

(一)“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引导。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日常化、生活化,才能使青年学生感知、内化为精神追求。在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三个层面分别是: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在具体开展培育和实践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生动的人和现实的事,用具象转化,把抽象具体。例如将“工匠精神”蕴含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以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引用大量劳模的典型案例。习近平总书记把“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高度契合。让劳模精神走进校园,解决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虚化、泛化问题,丰富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工匠精神”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专业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首先要构建符合专业发展特征的教学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与创新课程等科学、合理地构成,在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促进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其次是依托课程思政体系,将“工匠精神”贯穿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对专业、企业、行业的认识,理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是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必备条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第三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各项专业化的标准,精益求精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经过调研了解到,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仍是必须在一定的“专业目录”框架下做培养方案,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企业的需求是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所以理工科专业的设置以“学科交叉”为核心,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需要创造适合的土壤,营造“工匠精神”的专业设置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

(三)“工匠精神”与实践教育相融合

实践实训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环節。“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卖油翁的故事形象地说明“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如果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实践教学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由实践一线的工程师授课时间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生们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生在毕业后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因此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的高校,首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注重理论学习,更要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让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加强理工科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动手做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是拓展实习基地,学生在企业实训中,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真实的操作,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跟随带教老师,以“学徒”的方式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第四是以竞赛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训练,还培养了团队精神、责任意识。

(四)“工匠精神”与文化建设相融合

文化建设时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和文化支撑。“工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在理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为契机,重点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校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措施,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为平台,三管齐下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要认真制订针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的管理制度,有效引导大学生的习惯养成,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良好品格养成教育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遵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身边的“匠人”。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平台,针对理工科的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教育主题活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劳模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帮助学生体悟“工匠精神”;开展优良学风个人、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树立身边的榜样,增强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文化素养。

“工匠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项新的思想政治任务,这既是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必备之精神。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桑内特.匠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宋]朱熹.四书集注[M].岳麓书社,1985.

[3]马克·克劳福德.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M].栗之敦,译.杭州:浙江出版社,2002.

[4]沈括.梦溪笔谈[M].

[5]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6]潘竞男.从时代需求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J].国家治理,2017.

[7][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当代价值工匠精神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