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新,李蓉,王德福,姜涛
摘 要:根据农机化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与管理创新体系,即“主要线条的确定、运行机制的双向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增加专业综合性强、有创新有设计的实验;调整实验室建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网络化;鼓励实践教学课题研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以丰富教学活动、手段和方法,完善教学改革,培养卓越人才优秀师资队伍,对提高农机化专业卓越人才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110-03
Abstract: According the training targe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xcellent talents, we should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 and rol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ally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ystem, namely "bilateral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line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mprovement of class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which have higher demand on professionalism and innovative ability should be increased. The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laboratory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he laboratory should be open. Make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platform networked. We should encourage the subject research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diversify the practice base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enterprises. Enrich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methods, perfect the teaching reform, train outstanding teachers of excellent talents. All of these measur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xcellent talents, especially their practice ability.
Keywords: excellent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e ability; education reform; experiment teaching
引言
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即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也是高校以实践能力训练为载体促进课程构建与方法运用的有力推手。
伴随近年高等教育对高校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等要求的提高,实践能力训练载体的教学改革研究得到充分重视,利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对专业的兴趣。本文结合当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对农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尝试,旨在将理论分析、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操作中,“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在于当前优势专业,因此,在实践教学硬件资源的配备上、调整实践体系,使得优势专业的实践环节得到更为合理的优化[2]。优化的过程应以建设有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项目为出发点。
一、农机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经过系统长期的实践,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即“主要线条的确定、运行机制的双向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3]。
“主要线条的确定”:就是以培养学生卓越创新实践能力为中心,配以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此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卓越创新能力。
“运行机制的双向建设”:就是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下手,建设实践教学运行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系、基地建设、实习管理等。
“优化课程结构”:是“优化理论、优化实践、优化素质”三个系统优化课程结构,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培养目标,以创新为目的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这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原则。
“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加强基本能力、卓越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入职前的职业基本素养,这些都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其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获得“奖励证书”,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将“主要线条的确定、运行机制的双向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基本素养的培养”的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进行逐一分解,贯穿实践教学的始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农机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实施
(一)增加专业性强、适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
实验课程的设计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根据条件多创造具有创新性的实验环节,充分培养与调动学生的操作能力,并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例。
(二)以学科为基础,建设实验教学中心
改变实验室只为一个专业服务的传统,根据专业学科特点,整合实验条件与能力,建设实验教学中心[4],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得以有效提升。
(三)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
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实验室制度为农机化专業人才提供科研创新的研究活动的场所。
(四)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网络化
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特点及要求,建立网络化平台,设计网页新闻公告,教务通知、教务动态、教学计划安排、任务落实、优秀课程多媒体课件播放等,实现多方位实验教学网络化,学生可网络查阅实验课表安排、可网上预约实验室、学生成绩管理、考试安排等。
(五)鼓励实践教学课题研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根据对实践类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此带动实践教学的整体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六)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实行项目制,一个实习基地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建设,发挥实习基地的功能优势。校外实习基地则坚持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互惠互利、双向受益、质量第一、素质教育”的原则[5],有效地弥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在设备、条件上的缺陷和不足。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以丰富教学活动、手段和方法,完善教学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直观的认识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运用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重复、信息量大,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调动学生兴趣,达到激发创新思维的效果。例如,在车辆汽油机点火系统讲解过程中,重点为蓄电池点火系统、电子点火系统部分;难点为点火正时及控制;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蓄电池点火系统、磁电机点火系统、电子点火系统各部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另外还将火花塞的工作过程录成视频播放,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看到每一步的操作,掌握要领,达到教学目的。
(二)加强小组讨论及课题研究的教学方式
例如将班级学生先分成小组,每人设置研究课题,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例如在汽车电路设计课程实践中,重点讲授电路的组成及特点、电路图设计、故障分析与诊断教学内容之后展开小组讨论,同组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利用已有知识探讨解决方法,每组发言人着重介绍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最后由教师总结。
(三)创造条件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利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技能,教、学、实践并用,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农机化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根据各学期的学生要求,设计不同需求的机械部件。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课程配以电工实习,在学院电工电子实验室完成,设计完成一台小型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收音机,录音机等。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课程配以生产实习,在实训基地完成,重点完成常用机械零件的制造、典型的农业机械的产品装配、了解数控机床等先进的制造技术并实践,并对企业中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解[6]。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不仅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感性认识,也学会了灵活运用,找到了实践之地。
(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类竞赛,例如,国家级“挑战杯大赛”、“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大赛”、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东方红”杯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等,学生在综合能力竞赛中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增强“创意、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四、农机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优秀的实践导师,尤其是双师型导师,需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实践经验、或企业工程实践、或国外留学经历。对专业内实践能力强,有发展潜能的教师重点培养,逐渐成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并能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双师型教师。为更好地建设这支队伍,需转变校内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培养机制的研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必要时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并在学校大环境下,制定培养方案和考核办法,并实行“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7]。
五、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专业卓越人才实践能力训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结构、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科学创新实践教学为载体的农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对提高农机化专业卓越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12.
[2]吕小荣,马荣朝,张黎骅.基于“卓越计划”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02):109-110
[3]唐春生,张海燕,梁燕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五融合”产教融合模式助推校企协同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6(05):82-85.
[4]刘自然,孟逵,朱红瑜,等.模块化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47-149.
[5]唐春生,张海燕,梁燕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五融合”产教融合模式助推校企协同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6(05):82-85.
[6]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机械专业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87-192.
[7]李定清.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