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制在民办本科院校的探索与应用

2017-05-30 10:48刘雪锋孙文汇
高教学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刘雪锋 孙文汇

摘 要:双导制是近年来普通本科院校探索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在结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法、访谈法和对比法,提出了双导制具体的实施方法,介绍了成功实施双导制的关键内容和合理的保障措施,实施结果表明,双导制的实施得到了师生的共同认可,实现了“1+1>2”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导制;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001-03

Abstract: Dual-mentor system is a talent training mode that has been studied in various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school target, training mode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of Qingd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dual guidance system through documentary research, interview and comparis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key contents and reasonable safeguard measures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dual-mentor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actice of dual-mentor system has been recognized b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effect of "1 + 1 > 2" has been achieved.

Keywords: dual-mentor system;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教書育人是高校辦学的基本目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教师对学校的热爱程度、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是判断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三个基本标准。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走出导师制和导生制结合的双导制道路。青岛工学院自2011年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以来,积极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力图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之路,建立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导生制和导师制进行结合的双导制借机提出并实施,旨在提高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使之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实施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自我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双导制有很好的推广意义。

一、双导制的起源和发展

导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又称为级长制、教生制[1],19世纪初的兰卡斯特导生制是较早出现的一种导生制方法,它的管理和教学是分开进行的,每班均设有班级导生和助理导生,其他学生则分为互助导生和一般学生[2]。1934年前后,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开始在中国推行并得以广泛推广。

导生制实施的关键在于,有科学的导生的选拔制度,并且导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工作。利用同伴几乎天天相处的便利性,及时了解同学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和思想状态,及时总结反馈给导师。充分发挥导生的领导和榜样带动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学生团队。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起初,导师负责学生在学院中的经济支出、品行和学业,到19世纪末,导师取得了学术性的职业地位,开始兼顾教学和科研。20世纪初,导师制传入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3]。1910年,北京大学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1937年,浙江大学开始在大学一年级实施导师制实验[4]。此后,在全国各地的高校陆续开展导师制。

纵观导生制和导师制在各个学校的实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方法,是根据各自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的。青岛工学院自2014年提出实施导师制,起初经验不足,导致每位教师给分配了不同年级的几十名学生,教师管理跟不上,学生没有及时地得到指导,因此效果不佳。后来增加了导生制,发现导生制的实施恰好可以弥补导师制的不足,导师在最上层,导生在中间,学生在最下层,形成了一级级指导的金字塔结构,在导生的帮助下,导师能够有序管理和指导学生,学生有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答疑。因此,分别以学生担当导生、教师担当导师的导生制和导师制各有特点,把此两种制度结合起来,为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模式。

二、双导制实施的背景

青岛工学院于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前身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是山东省第一所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高校,面向全国招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合格人才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20世界90年代末出生,他们成长的环境是电子产品广泛普及的环境,是自媒体快速发展的年代,所以他们的思想先进独特,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敢于创新,勇于表达。他们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

1. 敢于在课堂上提问,这在以前的教学中很少遇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惑,向任课教师讨教。

2. 在学生评优、专业竞赛选拔中,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抓住机会向公众大方地展现自己的作品。

3. 沟通能力比较好,一方面是社会更加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声的渠道更多,从各种网络通信手段,到面对面,学生大胆地质疑一些存在的问题,有理有据。

但是与一类和二类高校相比,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他们的主要弱点有:

1. 害怕挫折,害怕承担失败的后果,导致需要挑战自己的时候产生退缩的心理,更愿意保持住目前的状态。

2. 缺乏思考,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的教育,主要是灌输型的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思考的学习模式,学生倾向于等着老师去教,而不是自己去学。

3.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无法与他人相融。尤其是在组织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认清自己的定位,不能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团队的力量显得分散不集中,无法真正发挥集体的力量。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需要学校教师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引导。另外,工科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往往在五年后就过期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浮躁,总是感觉学不到最前沿的知识,大学最终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有自学意识,有科学的学习思维,有独立研究的能力,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能局限于学会了某一门课程。因此,相对于教会学生某个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用科学的方法去实现它,最终达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夠很快调整自己的角色开展有效率有质量的工作,对学生来讲要重要得多。

三、双导制的实施

(一)导生制

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约十人一组,同时选拔优秀的学生担当小组导生,导生起到监督、领导、组织小组成员的作用。在通信工程专业2013级至2016级全面实施导生制,其中以2016级为重点实施对象。导生的要求、保障措施:要求学生在班级、学院或者学校的学生会担当一定的职务,具备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等以上,没有挂科的现象;优先考虑参加过校级以上竞赛的同学;担当导生的学生,在学生评优工作中有适当的倾斜;导生每周与导师进行汇报,主要汇报本周小组成员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状态情况,对于出现的疑难问题,由导师出面解决。

(二)导师制

以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试点,每位导师每年级平均分配十名左右的学生。课上课下采取不同的指导措施,实施“一二一”策略,即以一种目标教学法为主线,贯彻课上课下两种方法:问题教学与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书档“bookend”的学习方法,实施一种手段:以学生竞赛和教学项目研究为手段。

1. 目标教学法:学生在费尽千辛万苦考上大学以后,发现大学的教育方式和初高中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发现初高中靠管制,大学靠自觉,因此在刚上大一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松懈自己的状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经调查和访谈,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学生缺乏自己的目标,以至于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因此,作为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每周有周汇报,每月有月汇报,每学期有学期汇报,将汇报结果报给导生,由导生总结。为了保障实施的质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在每学期末,进行学期总结和下学期规划。

2. 课上课下采取不同的措施:课堂上采用问题启发和小组讨论法:针对学生缺乏思考,缺乏SQ(3Q包括智商IQ,情商EQ,社会融入商SQ,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每一堂课的授课中,保证有两次以上的小组讨论问题的过程,因为大学的课程任务是很重的,每一门的学时数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是各个高校教育者长期思索的问题。研究表明长时间的课堂灌输,学生很难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精力进行不间断地学习,另外,在课堂上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知识的吸收率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中加入“讨论”的调和剂,就是解放束缚,放飞自己的思绪。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迸发出碰撞的火花,使思想得到来自小组成员的洗礼。问题正确与否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具体实施过程是: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讨论结果呈现在黑板上。每个小组讨论的深浅与否,记录此次成绩,计入本小组的平时成绩。

课后,在学生中推广实施书档“bookend”的学习方法,学生每天的课程任务比较重,尤其是到了大二和大三专业课陆续开设的时候。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不像刚入学的时候那么强烈,专业课难度又比较大,容易产生随波逐流的想法,导致每天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书档方法的实施在于发挥同伴之间的鼓励和监督作用。每一天的任务首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预计完成的时间,同时将此计划以网络通信手段(如QQ、微信)或者口头的方式告知同伴,待任务完成后,自觉来告知同伴完成的效果,如果不能按时完成要制定补充计划。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推荐用文档记录的方式,清楚地记录每天的任务完成的情况。不少学生坚持下来了,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合理的制定计划,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日积月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

3. 以项目研究为手段,将毕业设计、学生竞赛和项目申报与导师制挂钩。导师经过与学生的三年的相处,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课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中,采取学生自拟题目和教师命题两种命题方式,有较强钻研能力的学生自己选题,普通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开展调研工作,由于前期有师生之间长期的互相了解,本着对自己负责,不辜负教师期望的态度,学生能够将毕业设计认真、持续地进行下去。此外,学生竞赛和项目申报中,首先从所带学生队伍中选择优秀的学生,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小组的学生参加竞赛项目的积极性。师生长期的合作关系,非常有利于竞赛项目的进行。

四、双导制的保障措施

(一)正确的职责定位

本科生导师的首要工作是教书育人,首先,要摈弃高校教师只管授课,不管学生事务的思想,给教师树立清楚的认识,既要上好课,也要协助学生完成大学四年的职业规划,在专业的学习道路上定期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德树人,做出表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品格。因此,在讲授好课的前提下,协助辅导员恰当地管理学生事务工作,制定导师的规范文件,以便導师清楚自己的职责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对导生的工作予以明确,主要是协助导师完成一系列工作,在小组中起到带头作用,有良好的服务意思和积极的工作作风。

(二)充足的指导资源

高校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的情况,要彻底保证良好地实施双导制,金字塔顶端的师资必须解决,而且要扩大师资的范围,使导师呈现多元化。不止本专业老师必须参与进来,广泛聘请校外的导师,导师的来源主要有:一是本校的专职教师为主力军,充分挖掘有潜力的教师;二是将在企业中的工程师请进来,同时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给学生创造实习、就业的机会;三是返聘一部分退休的老教授,他们博学多识,有着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导师数量的充足性和背景的多元化,在学生的思想引导、职业指导和专业学习重点开展工作。

导生的选拔不局限于本专业学生,在其他专业招兵买马,择优录用,引入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本专业的导生,呈现出了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学生互动现象。对本专业学生来说,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新鲜的天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多方面发展制造了良好的契机。

(三)完善的制度保障

完善导师的选拔、培训、监督、考核工作,导师实行聘任制,一般任期为一年,任期结束后进行考核。定期召开导师会议,进行查漏补缺、经验交流。合理计算导师的工作量,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学期末评选出优秀的导师,进行学期汇报和奖励。对于担任导生的学生,从导师、学生、辅导员等多方面公正、合理地评价导生的工作,在学期末评优工作中有适当的倾斜,在创新实践学分中给予加分,切实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五、双导制实施的效果

双导制自2015年提出并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上课积极性提高,出勤及时,学生的出勤率由不及90%,提高到90%以上。举办了多次读书会和辩论赛,每名学生平均每月读一本有意义的书籍。课余时间更加充实,创业实践活动开展顺利,成立了PAI团队科学小组,以资深教师为组长带领学生首次完成了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三项;获得2016年山东省物联网创造力大赛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得2016年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二等奖一项;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成果表明,双导制的实施是成功的,学生的自我满意度提高,教师育人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为了能保障双导制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还需要进一步合理正确地评价导师、导生的工作,将目标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双导制。

参考文献:

[1]藤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8-179.

[2]胡凤阳,李捷.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断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46-47.

[3]贺国庆.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考[J].教育研究,2014(8):125-133.

[4]杜智萍,周保利.牛津大學导师制的传播意义[J].高校发展与评估.2011(9):108-113.

[5]吴敏艳.基于“双导师制”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01):152-153+155.

[6]何潇.法律硕士专业學位研究生双导师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5(03):35-36.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