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业对农村“空心化”缓解效应的机理

2017-05-30 17:49蒋慧云王兴山
中国商论 2017年25期
关键词:空心化旅游业

蒋慧云 王兴山

摘 要:本文通过对苏中地区两个村落的调研分析,发现旅游业对于农村空心化有明显的缓解效应。旅游业主要通过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改变产业结构、提升基础公共服务等几个方面创造农民本地就业生活的拉力。另外,旅游业的季节性、社区参与不足和关于游客需求导向等问题,会影响这种缓解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 农村空心化 缓解机理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a)-054-02

1 問题的提出

1.1 农村“空心化”的界定

自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转移,许多地区的农村出现“人走屋空、土地荒废、空巢老人”的现象,“农村空心化”这一词语出现在了大众传媒中。这一现象和问题也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逐渐成为农村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农村空心化”的概念都进行了较为成熟的界定,综合来看,前人主要是从地理学与建筑学、经济学和人口学三个维度对“农村空心化”进行界定。在地理学与建筑学方面,刘彦随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以及城镇化引发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1]。更多的学者是从经济学、人口学方面进行界定,如王进业、张军认为“空心化”主要是指随着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人才缺失、资金流失、土地抛荒、组织涣散的现象[2]。周祝平认为农村空心化是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促使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农村剩余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独特现象[3]。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农村空心化,不仅包含农村要素(如农房、劳动力、资金、土地)的数量变化,也包含这些要素的结构性改变。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这两方面的改变均加以考虑,并扩充考虑更多的农村要素,在本文语境中,“农村空心化”是指在不断推进的社会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进而导致农村包括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村庄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等整体功能发生变迁的动态过程。

1.2 农村空心化的治理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心理感知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农村空心化”这一动态过程在国民语境和学界研究中都似乎具有了负面含义(农村空心化在学理和伦理上的是非探讨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关于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多。如薛力、刘洪彪、刘立新和张冲、张志胜、许彦彬等学者就提出要从文化建设、乡村规划、农村干部培养、土地流转、农村管理体系重构等途径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3-7]。

目前,乡村旅游业在很多地区快速发展,旅游业劳动密集性、人才门槛低、附加值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等产业属性对于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功能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相较于前述其他治理途径的研究,目前关于旅游业对农村空心化缓解作用的内在机理研究较少。在本文中,笔者选取江苏中部地区两个典型村落,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尝试分析旅游业对农村空心化的缓解途径和机理,为我国农村空心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位于江苏中部兴化市两个自然村落——坂伦村和东旺村作为研究对象。两村落位于里下河地区,历史上都是传统的农业村落,在20世纪90年代,均出现明显的外出打工潮,村落里都出现了严重的老人儿童留守、土地抛荒、农舍废弃等典型“空心化”现象。随着新世纪以来兴化垛田油菜花带动的旅游业发展,因毗邻千岛菜花风景区的天然优势,东旺村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回流、外资引入、乡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逆空心化过程,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空心化缓解较为明显。

笔者对这两个村落进行了翔实的问卷调查和深入的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来探讨旅游业对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途径和机理。

为方便表述,下文中用“传统村”来表述未发展旅游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坂伦村;以“旅游村”来表述已发展旅游业,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变的东旺村。

3 结果与分析

3.1 传统村与旅游村空心化程度的差异

通过对两个村落的实地调研,发现传统村在前述农村空心化的各个维度上均比旅游村要严重。

在空心化的基础维度劳动力结构方面,两村落差异明显,其中传统村中18~60岁劳动力仅有7人,占比8.21;而旅游村为109人,占比24.66%;与之相对应的,这两个村落18~60岁劳动力流出方面,传统村为55.65%,旅游村为40.45%。

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村从事传统农业的人数为65.8%,而旅游村为42.8,产业结构提升明显。

在乡村基础设施方面,传统村仅有几年前政府拨款修建的简单水泥道路,无停车场、路灯等公共照明;公共厕所及垃圾桶等公共设施缺失,村民仍然使用自家旱厕,垃圾自主堆放。而旅游村则有高等级公路直达村落,村里道路全部硬化,道路两侧公共照明、绿化带完整,村落有公共停车场两处,多处垃圾桶进行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公共厕所、下水系统完善。

在公共社会服务方面,两村落相差无几,医疗教育单位均缺失,就医、子女教育问题都需要到城镇解决。唯一不同的是传统村落基本医疗保险由村民自己承担,旅游村基本医疗保险由政府统一解决。

综上所述,在各个子维度上,传统村的空心化程度均比旅游村更为严重,旅游业对于农村空心化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2 旅游业缓解农村空心化的机理分析

3.2.1 旅游业与农村人口空心化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为所在村落的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就地就业,减少了劳动力外流的根本动因;根据D. J. Bagne修正的人口学“推-拉”理论[8],旅游业带来的直接就业产生了劳动力的“拉力”,成为缓解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此外,乡村旅游业的就业岗位,大多对于职业技能要求较低;且由于其劳动特点,对于女性更为偏好,因此为大量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使农村妇女劳动力能够就地就业。这种农村妇女的就地就业,直接缓解了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且由于婚姻家庭的关系,对于其配偶——农村男性劳动力,也产生了一定的“拉力”,间接减少了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距离、时长。

3.2.2 旅游业与农村产业结构

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之后,大量游客的进入,使得农村产业选择由单一的经济效益导向逐渐转变为游客需求与经济效益双导向,使得农村的三种产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在第一产业方面,由于游客游憩体验和观光的需求,农村的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发展,传统农业门类也由单一的种植业向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多元化农业发展。在第二产业方面,由于游客对于优质自然社会环境的偏好,外向型工厂式加工业向内需型手工业转变,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职工收入,并减少了现代工业对农村自然环境的污染。而第三产业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住宿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发展迅速。农村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一产为主,逐渐向三产为主演变。

3.2.3 旅游业与农村基础设施

大量游客的进入,使得良好的自然环境、方便的基础服务在农村地区转变为刚性需求,为了赢得更大的旅游市场,农村地区会通过外资引入、政府扶持、本地投资等多种方式,提升本地基础设施水平。本次调研中,旅游村的道路、给排水、公共照明、卫生设施等,都是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旅游要求而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上述产业结构的转变、基础设施的提升,增加了本地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增加了本地就业生活的信心。本次调研中,大量18~35岁的青壮年认为,在就业岗位增加之外,本地交通便利程度的提升、现代零售业如超市、现代游憩产业如餐厅、休闲广场、游乐厅等的设置,是他们选择本地就业的最重要动因。

3.3 旅游业缓解农村空心化的不足

3.3.1 旅游业淡季导致农村季节性空心化

旅游业的淡旺季之别,是旅游业的重要特点,在本研究区表现的更为明显,本次研究中的旅游村其核心旅游资源是里下河地区的垛田油菜花,虽然经过地方政府的推广和扶持,本地油菜花大多已改种为花期长的品种,但每年仍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非油菜花开期间,其他旅游吸引物缺乏,导致旅游村游客市场季节性变动极大,旅游季节较短。在非旅游旺季,大量本地居民仍旧选择外出务工,使得旅游村出现明显的“季节性空心化”。

3.3.2 居民收益比重低导致社区参与不足

旅游业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而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大多数乡村旅游业的初期发展均依靠外资的引入,而这就导致了农民话语权和收益的降低。在本次调研中,有不少村民并不满足于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增长,对于旅游业总收入和本人收益之间的差距颇有微词,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并无明显的信心和兴趣。这种情况,势必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对农村空心化的缓解作用也存在能否持续的疑问。

3.3.3 游客需求导向对农民需求的影响

前文提到,旅游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提升明显,这一方面满足了游客需求,也提高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对游客需求的过度重视也导致了对本地居民一些生活需求的忽视。在本次调研中,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等游客与居民能够共享的公共服务确实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对于一些本地农民需求较大、游客几无需求的公共服务,提升非常有限。如教育和医疗服务,旅游村发展至今也没有得到任何提升,本地居民仍然需要将子女送往城镇解决教育问题,为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把子女送往大城市,成年人也因此到大城市就业生活;医疗同样如此,这都形成了农民外出的推力。

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福利、教育与医疗资源,在农民居住地、工作地的选择中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如果旅游业不能提升这些方面,其对农村空心化的缓解作用将会越来越低。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旅游业对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缓解途径主要有就业、经济效益、基础公共服务等,这几个途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对于农村空心化现象有明显的缓解效应。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诉求出现新的变化,农民外出务工出现新的推力,乡村旅游业需增加社区参与程度、改善季节性缺陷、重视农民新需求、满足农民新诉求,增加新的拉力,缓解新的推力,才能更好地、持续地缓解农村空心化,从而推动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J],科学出版社,2011(15).

[2] 王进业,张军.“空心村”综合征[J].农村展望,2003(1).

[3]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

[4] 刘洪彪.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的整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

[5] 刘立新,张冲.农村空心村现象及原因分析——以涞水县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6] 張志胜.土地流转视域下“空心村”治理.新视野[J],2009(2).

[7] 许彦彬.人口学视角下的空心村治理研究[J].西北人口,2012(5).

[8] D. J. Bogue.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M]. U.S.A. Free Press,1959.

猜你喜欢
空心化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施困境及对策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