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摘 要:本文从风险管理文化的组成入手,着重分析了风险管理文化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文化建设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a)-028-02
在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中,风险文化建设绝对是重要的一环。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灵魂,风险文化建设就是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系统再完善,也有盲区;制度再完善,也有漏洞;体系再完善,也要靠人执行。各商业银行虽十分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积极采取风险管理策略,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但囿于多年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影响,部分银行在风险管理文化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策略执行不力、风险管理知识欠缺等问题。研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基础管理水平,而且对其的业务稳健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 风险管理文化的组成
1.1 风险管理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叫做精神文化。并且,理念文化是相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说的,是风险管理文化层次最高,内涵最深的文化,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总的来说理念文化是在商业银行长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价值标准和思想引导,也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道德规范。另外,理念文化是商业文化风险管理文化中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具体来说,风险管理文化主要包括风险价值观、控制观、管理观以及风险精神等。而国际上商业银行常用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有平衡风险与收益、全面风险管理和边界管理这三种理念。
1.2 风险管理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实现风险管理理念文化的具体行为活动,是风险理念文化的行动体现。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为文化主要包括组织框架、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人的行为这三个方面。其中,组织框架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监事会、财务控制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构成,是密切联系的风险控制网络,能够实现独立运作及作业管理,做到科学合理控制风险。制度规范主要指商业银行为实现风险控制而制定的制度和具体的规范,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和内容机制,有着较强的执行力,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提供制度保障。人的行为主要指商业银行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和行为风格,直接体现着他们的风险理念。而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敬业诚信和遵纪守法这两个方面。
1.3 风险管理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知识层面和实物层面,知识层面的物质文化主要指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实物层面主要指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产品、空间、设施等实物环境。但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实物层面的物质文化,而忽视了知识层面的物质文化,缺乏先进的风险控制知识和技术方法,风险控制效率不高。
2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2.1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灵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多种风险。而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领导人员和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且,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灵魂,只有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才能够使风险管理意识深入人心,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商业银行的总体规划之中。
2.2 风险管理文化能够推动银行的发展
风险管理文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措施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并且,商业银行的文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而建设风险管理文化能够加强商业银行对风险的重视,使商业银行贯彻落实风险管理相关制度,正确处理风险控制中的例外情况,将风险管理由抽象理论变为现实行為,将银行的风险约束在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进而促进银行健康发展。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对于一家经营稳健的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文化应该是全体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理念、合规意识和行为规范,应该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和代表性。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大型商业银行又过分重视风险计量工具,诸如经济资本、RAROC等硬性指标,导致对风险文化重视程度不足,自上而下的传导效果呈递减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对风险文化认知误区主要有三点:一是片面的认为风险管理制约业务发展,认为规章制度是“一管就死”,使业务创新丧失活力,对监管部门的合规要求存在抵触情绪。二是片面的认为风险管理工作只是风险、合规部门的职责,忽视了业务部门在风险识别、控制、监测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前、后台部门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三是对风险的隐蔽性、长期性认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出了问题,处理了责任人,整改了行为就管住了风险,而未能深挖制度、流程、人员管理的内在缺陷,缺乏对风险隐患的警觉,难以有效贯彻风险防控的要求。
3.2 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偏好难以有效实施
风险战略、风险偏好是风险文化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银行最高决策机构根据国家政策和内外部形势,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专业能力,制定的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风险管理的底线,应严格执行。但部分银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执行不一致,导致风险管理政策难以落地:一是部门银行未能树立稳健的绩效观,存在“能人现象”,认为只要能获得可观收益,控制住了风险,即使发生了违规越权行为,也不会对责任人进行重大问题质询,未能在质量、效率、风险中作出很好的权衡。二是对自身定位业务不清,风险偏好与开展业务不符。如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国有大型行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风险偏好就应有所不同,但为了市场占有率,很多银行产品都呈现同质性的特征,未能很好的反映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3.3 风险管理知识文化欠缺
知识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艺术,主要包括风险评估能力、风险辨识能力、风险权衡艺术等。而风险管理只是文化主义体现在信息系统中,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智力支撑。但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艺术都与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不相符,没有跟上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防范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量化程度较低,风险管理只重视定性的内容,缺乏定量。并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风险指针来衡量风险收益情况。
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策略
4.1 文化引领,夯实全行的制度库和工具箱
企业要取得发展,一年靠机遇,三年靠管理,五年靠制度,十年靠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全体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精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其核心在于把从业的干部员工避免成为浮躁的“短期利益追逐者”,而培养为最朴素的“信贷人”角色,要践行风险文化、打造精品银行,就必须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技术层面三个维度全面推进。
4.2 制度层面全面覆盖,风险管理不留白
制度是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判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只有制度先行,业务发展才能有序;只有制度健全,业务发展才能持续;只有制度完备,业务发展才有生机。建设精品银行,就是要求各业务条线做好制度梳理、制度完善、制度更新工作:自上而下的更新制度库,汇编现行有效制度,确保业务处理规范;自下而上的收集流程优化需求和业务风险点,及时打上“补丁”,确保制度管理全面、有效。
4.3 精神层面持之以恒,构建风险管理的动态防护网
完善风险文化建设机制,需要我们在保持长期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和提高。在目前外部经营环境恶化、市场竞争激烈、资产质量控制压力不断上升的环境中,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首先在于能否實现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科学创新。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理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深入基层、深入市场:对内要全面掌握经营机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情况;对外要及时调研了解地区经济环境与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并结合风险文化的核心指导意见和先进理念,吐故纳新,不断对我们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政策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和评估,系统性的做好制度完善和理念更新的统一。
4.4 技术层面质、量并重,强化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技术层面包括了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及在风险和收益上的平衡艺术。我国各大行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方案已将内评法经济资本纳入经济资本考核。基于内评法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风险文化机制, 重点就在于“价值创造,进位升级”。价值创造方面,银行应努力开拓市场,通过做大做强业务总量直接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进位升级方面,商业银行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加强精细化管理,降低信用风险,通过减少经济资本占用创造价值。落实在日常管理中,就应从加强客户评级的准确性、加大内评法应用范围着手,综合利用考核工具,引导各经营机构落实总行轻资本、轻资产的战略导向等方面,推动内评法应用向纵深发展。
总之,打造适应银行自身发展的风险文化建设机制,执行是前提,发展是基础,风控是保障。要坚持底线思维,处理好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兼顾好业务创新和制度更新的关系,协调好发展速度和资产质量的关系。持之以恒的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坚持不懈的做好风险管理履职,使风险文化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贵阳分行“精品银行”建设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 黄玉敏.风险管理文化与员工认同[J].四川劳动保障,2013(09).
[2] 侯捷,宋蜜儿.浅谈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2(24).
[3] 中国工商银行资产风险管理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研究与实践[J].中国城市金融.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