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菲
摘 要:微信的广泛普及,给大学生的舆情研究带来了改变,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河南省某本科和专科院校的89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找出目前大学生微信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引导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对策,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基于微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舆情;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062-03
Abstract: The widespread popularity of WeChat has brought changes to the study of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work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questionnaire of WeChat u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892 students in an undergraduate and junior college in Henan province. Find 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public opinion,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boot an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how to guid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WeCha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wards a healthy, positive direc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public opinion; countermeasure
微信自2011年问世以来,日益渗透人们的日常,使用人数上也呈阶梯状上升,它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成为近两年研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微信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对其社会影响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传播新闻。[1]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微信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有很大影响。[2]
网络舆情笔者比较认同刘毅的观点,是指在互联网中,网民对于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持有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3]
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的普及,使得大學生网络舆情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同时给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以及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也给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基于微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本研究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设计了一份《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主要从大学生是否注册微信、平均每天微信使用时间、是否发表评论、发表评论时的态度、关注的内容、对学校公众平台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学校的引导和监管的认识。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为原则,选取河南省本科和专科学校10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33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892份,有效率为95.6%,样本构成情况详见表1。
从研究结果看,基于微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如下:
(一)大学生注册微信的比例很高
据调查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微信这个软件,90.2%的学生注册了微信,其余的学生则是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注册,但也都表示出想要注册的意愿。
(二)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长较长
7.2%的学生每天在线6小时以上,14.8%的学生每天在线4~6小时,22.4%的学生每天在线2~4小时,52.6%的学生每天在线0~2小时,只有3%的学生只注册但从不使用微信。某种程度上来看,微信已经作为学生们联系的一种常用方式。
(三)大学生发表评论的人数较多且多出于正义感
有50.1%的学生选择的是偶尔在微信上发表评论,还有30.4%的学生选择经常发表评论,只有19.5%的学生从不在微信上发表言论。有约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由于正义感的理性原因才发表微信评论,也有部分学生发表评论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四)虚假消息和舆论情绪化问题严重
多达23.8%的大学生认为微信上发布的信息全部是真实的,有36.4%的学生认为微信上发布的信息大部分是真实可靠的,只有39.8%的学生认为信息大部分是虚假和不真实的。
(五)大学生关注的内容比较宽泛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非常关心国内外热点和社会事件,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更为重要。大多数学生会关注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但有53.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公众平台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微信舆情的监管做得不够,还需要加强。
二、大学生微信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微信方便了大学生与他人的人际交流,增加了大学生活的乐趣,这是微信的积极方面,另一方面微信上更多的是社会矛盾和多元化价值观的折射,例如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西方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更有甚者,国内外的不友好势力利用我国社会转型的矛盾散布一些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的消极信息,这些负面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都带了消极的影响,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不足容易造成成长期的大学生将我国转型期的阴暗面放大,不能客观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偏差,片面认识社会和政府,给大学生微信舆情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充满不确定。只有39.8%的学生认为信息大部分是虚假和不真实的,充分表明大学生对微信舆情的认知是存在一定的误区的,需要我们进行监控和引导。
虽然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的比例较高,他们也经常利用微信这种快捷、高效的方式进行信息和各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但是大学生微信舆情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聊天、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等,以后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更新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微信所关心和讨论的内容又涉及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教育等,这些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朋友圈的叠合能迅速地传遍每个微信用户面前。快速、便捷的传播途径,相对较少的风险承担,这些条件给监管和引导大学生微信舆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临的压力也是难以想象。
三、大学生微信舆情的引导原则
(一)积极性原则
注重对微信舆情的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克服不良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要组建一支政治过硬、了解大学生心身特点、熟悉网络的“意见领袖”,以理服人,采用平等的身份,用学生熟知的网络语言发表意见,营造健康积极的主流舆情。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引導的内容,包括公众对事实了解的需求、歪曲的事实、对事实的曲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以及各种偏激的非理性言论。[4]大学生关注的事件通常是与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言辞激烈、带有挑衅性,学校应客观分析涉及事件的真相,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问题真实存在,要及时解决,不留尾巴。
(三)平等性原则
微信中的班级群、朋友圈某种程度上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日常的负性情绪,也可以让教师和辅导员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其中,让同学们忽略师生的身份,自由发言,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笔者所在学校夏季比较炎热,学生们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反映教室没有空调的情况,学校了解情况后及时安排资金,在每个教室安装空调,受到了学生的好评。这种方法既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互动,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学生的压力和不适,相对来讲比较能被学生所接受。
(四)沟通性原则
大学生群体容易情绪化,在引导中宜疏不宜堵,多与大学生群体进行沟通,而不是直接封堵,在沟通中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引导舆情向和谐校园的方向发展。对正面的、先进的事例,多进行宣扬,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别能力,及时有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突发性、破坏性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微信舆情引导的对策
(一)组建微信舆情管理队伍
高校应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责任心强、精通微信舆情研究分析统计技术、熟悉大学生教育规律的管理队伍,在人员配置上,不仅有舆情专家和学校领导,还要有任课教师、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还应有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聘请一些学生骨干,高校还应从设备、制度、资金上给予支持,以实现微信舆情管理专人负责维护、监管、收集、分析信息,处理突发事件、引导舆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确保这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尤其是对大学生微信舆情监测非常有必要,因为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和危害性大的特点,日常对大学生的微信舆情的信息源进行整理,既保证信息的代表性,又可以全面反映大学生微信舆情信息的真实情况。一旦发现有不同于常态的信息和问题出现,制定并启动紧急应急预案,逐级上报,同时追查信息来源,分析微信舆情的特点,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对微信舆情进行控制,在第一时间向大学生澄清事实,用正面积极的权威的信息还原事件的真相,正向疏导,促进舆情信息的高效良性运行。日常注意大学生微信舆情的专门统计和调查报告,有助于防患于未然,及早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针对这些进行舆情管理的工作人员,日常还应组织他们参加相应的微信舆情管理和引导的培训,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使得该项工作能平稳持续进行。
(二)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培养微信“意见领袖”
高校要充分利用微信这一全新载体,建立学校各极微信平台。班级有班级群,系部有自己的公众微信号,学校层面有校级微信公众号,在建立微信公众号时应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愿意关注这些公众号,尤其针对一些突发的重大事件,可以各自选择不同的关注点进行宣传,使得学生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避免片面、极端的认知。微信公众号要贴合大学生的需求,贴近大学生的个性和生活,拉近他们与学生的距离感,有利于微信舆情的引导。[5]名人效应有助于信息的迅速传播,高校要善于利用这种名人效应,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抢占微信舆情管理的主动权,发挥他们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确保校园舆情不失控。[5]
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开通微信咨询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惑答疑,微信咨询平台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身份平等,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增加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同时这些信息可以保存在手机微信中,方便学生随时查询;使用微信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也可以在平台发泄自己的负性情绪,避免出现群体性的负性情绪。
(三)加强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从微信这个载体出发引导微信舆情很重要,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微信舆情管理和引导问题,首先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良好的信仰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还可以指引人不断前进。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在微信舆情方面的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微信这个平台,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把传统的教育和新媒体相结合,使得大学生在遇到不良信息和负面新闻时,能有辨识能力,自觉抵制、阻止谣言散播,而且形成一旦发现不良信息及时举报的意识。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比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由于微信的隐匿性,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微信、微博等媒体来发泄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充当键盘侠、谩骂和攻击他人等,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路径依赖,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外,还可以以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宣传和普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加强共性心理问题的深度剖析以及解决这类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能较好的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结合传统的教学和全新的载体,加强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负性舆情产生的根源,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大学生微信舆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1]王勇.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14):100-108.
[2]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432-435.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Sheng Ding. Informing the Masses and Heeding Public Opinion: China's New Internet-Related Policy Initiatives to Deal with Its Governance Crisi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2009,6(1).
[5]朱凯玲.大学生微信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传承,2016(12):98-100.
[6]张剑,王佳茵.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5(01):89-90.
[7]谭秋浩,钟家华.微信环境下高校舆情的监控与引导[J].高教学刊,2015(1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