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娴 车卉淳
摘 要: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紧密结合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流通领域建设学科专业,逐步形成结构相对完整、相互交融和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立足流通领域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基础。在构建因材施教的多层次的经济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了经济学专业建设中要突出体现流通经济研究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2008年,经济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流通经济这一特色,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也在逐步释放,带动了专业群其他专业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 流通 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a)-191-02
北京物资学院坚持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在流通经济领域研究中积累的优势与现实经济发展的高度契合、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现代流通发展与创新研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经济学系列课程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成为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力依托。
1 以学科为引领,特色支撑、形成学术方向明确优势凸显的学科体系
伴随着流通经济实践的发展,反映流通经济运行内在规律并促进流通经济发展的流通经济理论研究和创新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代流通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其运行的模式和业态在不断创新,运行过程也在拓展和延伸,因此,必须要对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也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北京物资学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流通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旨在以经济学的理论诠释流通运行的经济规律。由于自身所处的行业背景和区位优势以及长期的研究积累,在流通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较丰富的科研成果,凝练了学科特色,形成了反映学科融合和发展的研究方向,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学科建设时间早,起点高;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承担过高级的课题,取得了比較丰富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获得过较高级别的奖励。因此,把握流通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和鲜明的专业研究方向,形成完善的以流通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成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引领。
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明确学术优势方向,倡导团队合作,集中优势力量,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开展研究。第一,流通运行与流通创新研究。流通经济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流通运行的规律,探索和分析流通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流通经济理论与政策、流通发展历史、流通运行模式、流通渠道效率、流通创新、流通法制以及中日流通比较研究等。第二,开放经济下流通功能的动态分析和定量研究。运用动态分析统计方法,以开放经济下流通运行所显现出来的数量特征为标准,研究和判断新形势下流通运行是否符合正常发展趋势的要求,探求其偏离正常发展趋势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流通业运行的环境面临着不断增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其运行过程也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流通功能也会产生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内涵也会更加深化。第三,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和流通体系研究。在当前“坚持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完善产业导向政策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大背景下,生产资料流通的快速发展和组织创新尤其重要。对生产资料流通的全方位研究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其流通主体、流通规制、市场环境、流通模式都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生产资料流通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开放经济下生产资料流通主体与流通模式研究;生产资料流通业的产业组织研究;基于产业链的主要生产资料流通模式探索。第四,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应用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的一些模型分析流通经济发展对产业空间分布和经济增长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通发展与产业空间分布研究,利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流通经济要素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第二,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从流通经济发展的视角思考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的实践。流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市场范围的扩大,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了分工的产生。利用新经济增长模型可以分析流通经济促进分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依托北京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现代流通发展与创新研究,依托流通经济研究所这一主要科研载体,借助专业实验室——经济学实验教学与数据处理中心的条件,整合现有科研基地——物流经济信息研究中心的资源,在学科建设中,把握流通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进一步突出研究特色,形成完善的以流通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开展重大项目的预研工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追踪学术研究的前沿,提升学术地位,提高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加强与流通企业和地方政府机构的联系,紧密联系现实经济问题,拓展研究空间和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性,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以特色为引领,“术有专攻”,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教学团队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将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目前,经济学教学团队在原有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教学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结合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又陆续开设了流通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运输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商务经济学等课程,丰富和完善了现有课程设置,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学教学团队的课程构成。
组建教学团队目的在于加强团队协作,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在团队建设中,从学科建设出发,引导教师调整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做到“术有专攻”。高度重视并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加强校际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对外学术交流、教育教学培训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努力营造团结协作、资源共享,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此外,团队非常重视科研工作,注重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不断提升专业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已经用于教学,如《流通经济学》教材,收到良好效果,使得专业特色的建设落到实处。因此,以科研促教学,支撑了流通经济研究特色在课程体系中的渗透,保证了专业特色的体现。同时教师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保证了研究特色向课程体系中的渗透,有力地支撑了特色专业的建设。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学教学团队及成员先后获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首都教育先锋”先进集体、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育人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3 以创新为引领,注重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实施教考分离
对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行教考分离,后又对国际贸易实行教考分離,计划在5年内使全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实行教考分离。
3.2 开展分层教学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面向全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针对不同专业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不同要求开展分层教学;产业经济学和流通经济学则是同时面向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但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这两门课的学习的深度要求是不同的,于是对这两门课也实行了分层教学。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也极大地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推进实践教学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和第二课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通过培养方案中的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经济数据处理能力和经济问题分析能力;通过与流通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第二课堂举办“经济学知识大赛”“读书报告会”以及“青年经济论坛”等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夯实经济学基础,掌握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流通企业的运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对流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5 突出特色培养
构建了体现流通经济研究特色的课程体系,积累了一批流通经济领域的优秀的科研成果,加强了与流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走出了一条突出流通经济研究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这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契合流通企业的需要,而且避免了与其他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趋同性。
3.6 重视教材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结合专业研究的成果,陆续编写出版了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如《经济学基础》《流通经济学》和《物流经济学》等,其中《物流经济学》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效果,团队教师还编写了一些辅助教学用书,如《西方经济学习题集》。团队还将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形成适应当今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并积极探索体现专业特色的系列教材的编写。
在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中,通过不断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加强专业素养,开拓国际视野,圆满完成了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同时也为本院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引领,促进了经济学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05).
[2] 赵娴,车卉淳.以学科特色和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 2013(02).
[3] 李桐,解凯.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18).
①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产业依托,校企协同,推进定制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4—ms175)。
作者简介:赵娴(1964-),女,江西省井冈山市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流通经济、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车卉淳(1972-),女,吉林省白城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