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忠 李爱丽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适应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知识革命,融在线教育与课堂讨论于一体。其实质不仅仅在于网络平台和教学视频的开发与使用,更在于教学理念创新与教学逻辑重构,实现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的转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的互动。我们以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大班教学为例,设计初步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方案,并加以探索,不断提升研究生与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大班教学;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3-0072-04
一、问题的提出
“翻转课堂”( Flipping Classroom)在美国、整个北美乃至全球都广受推崇,已然被称为大势所趋的课堂革命,于2011 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后,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最关注的热点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简称“中特”)这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分别开设于2005年和2010年,也都在2013年和2015年修訂了大纲与教材。思政课在内容和模式上本科历经了从“85 方案”、“98 方案”到“05 方案”,研究生经历了1987年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到2010年的调整。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求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都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而翻转课堂的特点、优势及教学逻辑契合了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因而成为改革思政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翻转课堂在高校本硕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调查与思考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校园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为深入了解我校思政课教学情况,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课题组在2016年10月分别对我所担任两门课程的16级机械与环境工程58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和14级环境设计与统计专业131名本科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7个班问卷189份,做了分类统计比较。调查结果客观地体现出同学们对于高校思政课的了解和期待程度,表达出对高校思政课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的要求和偏爱,表现出对高校思政课授课教师的能力、魅力及其教学改革的期许。
1.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
关于课程开设重要性,从调查来看,81%~86%的学生还是认同这两门课的,认为有必要开设,但针对思政课若是选修课则有45%~47%的同学不会去选,二者是矛盾的。现如今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购物,旅游,恋爱,网游等上面,对理论课不感兴趣。当然,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大也是重要原因。绝对大部分同学对于上思政课的目的是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对五门思政课都很了解,但对《马原》和《毛中特》这两门课的喜欢程度有所不同,在本硕生的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五和第三、第四,最受欢迎的均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于课堂上的表现,只听不做笔记的人占37%~64%,但现实是,不少同学都低着头做自己的事情,老师讲到有趣的地方才抬起头听听。
2.思政课存在问题及根源
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的排序有所不同,研究生认为,社会环境和教学方法分别占29%和26%,而本科生则认为,教学方法和社会环境分别占30%和24%。课堂逃课的最主要原因,超过半数同学觉得对内容不感兴趣,占54-55%,认为内容乏味、枯燥、重复,老师讲授效果不好占5%~8%。有些老师讲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最主要原因,依次排列是,因为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占55%~76%,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的占16%~26%,理论功底欠缺,掌握的本学科知识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的占16%~19%,教师的言谈举止、年龄、性别、个性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师的个人修养等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占10%~12%,幽默的老师最受欢迎,占62%~80%。大多数同学认为,教师不定期使用视频,微课等软件对增强教学效果有帮助,占82%~84%。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排序依次为有人格魅力、有学术造诣,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有责任感。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是是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疑难点,占70%~76%。学生对热点实事最感兴趣,远远超过社会民生,理论知识和其他,占69%~71%。最喜欢的实践方式依次是参观考察占44%~47%,社会调查22%~24%,志愿者服务15%~17%,校外走访14%~17%。
3.翻转课堂的熟识与微课制作
经过调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不了解或是不大了解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占62%~70%,非常了解仅占3%~10%。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有意义的,参与调查者认为,非常有意义占15%~23%,有意义64%~76%。说明,尽管同学们并不太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他们很乐于参与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由此可知,同学们期待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会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也说明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学们不是很了解微课或微视频制作技术,可见这种技术在同学间普及度不广,平时也不经常使用。大学生可以独立制作的占5%~10%,可以合作完成的占14%~25%,一知半解的占41%~45%,不懂的占24%~36%。
(二)高校思政课实行翻转课堂的难度剖析
(1)大班教学影响翻转互动。由于课程特点与师资紧张使思政课多数是大班教学,一个课堂上往往容纳百人以上。在我校,思政课堂本科生最少80人,最多达160~200人左右,研究生也在60人左右。在这样的大课堂上要实现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小组共同活动,无疑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这种不合理的大班授课方式加大了翻转课堂的难度,难以顾及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反转互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使本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变成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较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而且也会降低教授的自我认同感。这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两种后果:一是教师的教,用理论讲理论,教学内容空洞生硬,不易理解,与社会热点问题衔接的少;二是学生的学,人在而心不在,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听老师讲课,有的甚至和老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上课很多同学都是来探行情的,知道老师上课是否爱点名、考试是否愿意抓补考等,了解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决定下节课来不来了。”
(2)现有网络资源的缺乏及其微课视频制作难度。翻转课堂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学堂在线是由清华大学研发出的中文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慕课)平台,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任何拥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均可通过该平台,在网上学习课程视频。2014年,“慕课”开始进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虽然势头没有其他领域那样讯猛,但也可以说是迅速兴起,在一些名校的示范影响下,各地院校也紧随其后。然而只有本科课程,研究生的还很少。目前“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公共平台”中还没有思政课,需要逐步建设。校园局域网中我们自建的本科教育资源——泛雅数字化学习中心已有笔者自建的这两门课程,还可以通过手机超星学习通随时浏览,但也需逐步完善。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单纯教师讲授的教学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或描述的知识点,可以考虑利用二维或三维动画技术将其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给人以立体的思维,提高人的想象力。目前微课的制作是教师实行翻转课堂的技术难题,用于共享的微视频资料还相当少,正在建设当中。各高校都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视频材料上传到网络,也可以下载其他院校上传的视频资料,通过网络平台的整合直接实现了信息和教学资源共享。
(3)学生不去阅读浏览事先发布的资料。大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不高,加之大一、大二学生的课业比较重及考证、社团活动多等,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由于诸多原因往往不能完成,加之网络监督系统的不健全,难以把握与控制。电子教案、课件与其它网络资源布置发放下去了也大多无人问津,只有少数人浏览。老师废了好大的劲,耗时很长却作用不大。教学安排上本不考虑具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是否已经熟悉或对某个概念根本不曾听说,但事实并非如此,还要讲些常识性的东西,无法深入探究式教学,要逐步引导学生适应教学改革新模式。
(4)课上提不出问题,课堂展示效果不明显。 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课前学习网络资源,自然就不可能提出难点问题,所以,只能是教师在课前或课中预设1~3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课中启发拓展新的疑难问题。这样就对翻转课堂造成一定的难度。同时,各小组的发言、展示与交流由于缺乏认真准备,也不能完全与成绩挂钩,而使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使翻转课堂流于形式。
总之,许多思政课教师对“翻转课堂”这种模式持谨慎观望甚至怀疑态度,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教师担心这种模式的教学会流于形式,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以及网络课堂学习的难于监管,都会使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政课研究生与本科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较为完整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思政课教学一般性设计方案,包括教案、课件、视频及其网络平台资源。翻转课堂的课堂设计方案包括两大方面:“课前——课中”教学流程设计和以实体——程序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前——课中教学流程设计
(1)课前。教师要准备教学资源,包括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资料、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精选讲授内容等。课前教师和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教师负责制作或搜集网络微视频资料、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布置学习任务等,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在课下或课前自主学习,提出疑难问题待教师给予课中解答。
(2)课中。课堂上教师不是讲授主体而是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巩固练习。每次教学又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骤,学习要点介绍(包括内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等),建班级QQ群或微信群,相互了解,第一次课后,以后在课前发放教案、课件、案例、视频、延伸阅读资料等其他网络资源,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看视频资料思考问题、案例分析及知识运用等;第二步骤,提问思考及其个性化指导或重点难点问题讲解、按班级或宿舍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定或小组推荐或自荐代表上讲台发言、汇报、交流等;第三步骤,师生沟通互动后由教师进行点拨总结、反馈评价等。第四步骤,布置课后预习及其自主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制作微视频及其课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态度及对课程实施的意见。
(二)实体——程序教学模式设计
如果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相配套的考核方法等称为“实体”,把保证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步骤安排称为“程序”。那么,实体与程序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实体设计。一要合理分配理论授课与课内实践学时。翻转课堂前,都是理论讲授,实行翻转课堂后,分别从两门课总学时中拿出三分之一或一半的学时,即都拿出16学时用于课内实践,形成《马原》的32:16和《中特》的16:16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结构,即使理论讲授也不同于以往,而是实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结合,即半翻转的混合教學模式,因为现有教学管理模式还不能放给学生线上学习课时,必须在课上完成,而过分挤压学生的课外时间,学生也会反感和排斥,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要精选、制作和建设线上学习资源。选择学堂在线、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等,微视频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录制,也可从网上寻找相关教学视频,也可以两者结合。但无论怎样选择,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教学视频的质量要高,理论性和生动性能融为一体。三要调整改革评价考核机制。本着“淡化期末,强化平时”的原则,努力做到“线上线下,两全其美”,我们实行翻转课堂后,两门课平时与期末之比由3:7或2:8均调整为5:5,以后还应细化或调整,视频学习、网上练习作业、课堂讨论、平台发帖、小组评议等都应计入平时成绩,期末开卷,但只准带教材,甚至可以实行7:3倒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保障教学效果。
(2)程序设计。一要定时发布教学任务点。教师每周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前将微视频、电子教案、拓展阅读材料等在教学平台中以通知形式发布,或列阅读清单提醒学生阅读事先已发布的材料,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最好强制时间限制并与作业内容、考核成绩挂钩。二要提前告知课堂讨论内容。主题讨论要和视频与其他材料一起发布,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思考时间,避免随意性,提高发言质量,提高课堂讨论效果,激发讨论热情及其思想交锋。三要分组就教材相关部分重点难点或拓展时政知识点汇报。隔一或两周汇报一次,推荐或自选题目,每组派一人作15分钟的演讲,作PPT,或视频、微课,适当引导同学们参与讨论,学生互评,老师最后作总结与点评,促进学生“读、写、议”的结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要进行网络课堂知识点的回顾,精讲重点难点,梳理逻辑线索。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要防止技术的过度运用所导致的对教学宗旨的规避,避免由传统的“传递教学”滑向“录像主义”,造成教学空间的“浅表化”。在碎片化翻转课堂学习之后,教师让学生回顾或教师总结梳理,让学生对网络课堂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与把握,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必须强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非万能,也存在缺陷,还要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办学层次与课程特点,与专题式、案例式、启发式及情景模拟等其它教学改革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尤其这两门课本身在五门课中是思辨性、逻辑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前微课难以满足课程本身系统性要求,可以部分适用翻转课堂或逐步由混合式教学模式向完全翻转课堂过渡。
参考文献:
[1] 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4-15.
[2] 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探析[J].课程与教学改革,2014(6):120-122.
[3] 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7-20.
[4] 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87-90.
[5] 韩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微课”运用探讨[J].高等教育,2015(9):95-96.
[6] 朱磊.逆序创新: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8-82.
[7] 李梦云.以程序支撑实体: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4-98.
[8]任友群,王旭卿.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9-13.
责任编辑 晓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