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河南“互联网+三农”模式分析

2017-05-30 14:29赵浥馨
中国商论 2017年34期
关键词:模式分析新常态三农

赵浥馨

摘 要:我国目前已经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农业作为传统产业既是离互联网最远的产业,也是“互联网+”模式下可挖掘潜力最大的产业。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要想保持未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则是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河南省三农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经验,对河南省“互联网+三农”模式的建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互联网+三农” 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a)-138-03

1 河南农业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全省粮食总产连续跨越550亿公斤、600亿公斤两大台阶,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606.71亿公斤,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43.08元,通比上年增长7.7%,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极大地推进了河南省的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但站在粮食“十二连丰”农民收入“十二连增”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农业也面临着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局面,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日益增多。农业资源利用低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落后、务农人口逐年降低,大量的优质劳动力转向非农行业,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低,农业成产标准化水平低,市场、物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

2 “互联网+三农”模式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在“三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促进“三农”发展指出了方向[1]。 “互联网+三农”模式,就是让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搭乘互联网的翅膀,将农业信息化、规模化和智能化,以解决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全造成的广大农业市场空间浪费;二是买卖信息不对等,使得农业销售网络信息滞后;三是我国农业生产多依赖于散户种植,规模农业较少;四是繁复的交易环节增加了农产品交易成本高。

针对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瓶颈,互联网为推动我国的农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首先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从根本解决了农业信息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传不对等的问题,优化了资源配置等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智能化。电商的崛起也创新了涉农商业模式,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越来越多农民,运用微网店、直播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实现了农产品C2C的营销模式,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3 河南省推行“互联网+三农”模式的基础

近几年,河南省一直在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全面推广“互联网+三农”模式以来,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成绩。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共有21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县,分两批确定了27个省级示范县。截至目前,前两批国家级、第一批省级(2个县)示范县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2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211个、村级服务点4156个、开设网店21089个,电商交易额累计突破33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180亿元,带动农村电商就业人员近66000人。许多企业还在阿里巴巴等综合网站注册信息,吸引全国乃至国外商家。此外河南还有“金牧阳光工程”“田园快讯”“新农村信息网”等,提供包括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流通、储存、加工、销售等全方位服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也涌现出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网站,如中华粮网、河南农业信息网等,初步形成了农业电子商务体系。但由于自身经济、资源相对落后的情况,造成河南省在大规模推广“互联网+三农”模式中还存在许多困难。

3.1 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农村人口信息获取能力不足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实现了乡镇范围内的100%通互联网,其中98%的乡镇通宽带。农村互联网的普及速度较快,农村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我们也应看到,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却相对失衡,特别是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贫困人口多的地区,由于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困难和人才缺乏等原因,互联网设备为往往成了“聋子的耳朵”,而村级层面就更差了,村干部对农业互联网技术不够重视或对电脑设备过于重视等原因,使农户很少能接触到设备,更不要说深层次的利用了。

3.2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我国“三农”的国情,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绝大部分还达不到独立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的程度。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中,超过50%的人口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程度则只有3%。而從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则更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致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或有一技之长的人纷纷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尤以青壮年农民为最。这导致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孺老人,再加上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没有全面覆盖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普及体系,都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相当多的农民无法完全依靠互联网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农产品中间商依然是广大农户销售的主渠道。

3.3 网站信息重复、实用性差

农业网站建设“华而不实”“假大空”现象严重,除了部分农业商业网站的内容时效性较强,绝大部分政府网站或公益性农业相关网站内容则十分空洞,网站中的主要内容多是往期的政策或一些活动的新闻,网站成了当地政府的宣传工具,而对于农业成产、加工、销售所需要的必要信息、或相关科技介绍推广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更有甚者,个别网站出现了盲目抄袭,农业信息千品一律、张冠李戴的现象,给广大农户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此可见,互通性及实用性差成了农业网站的通病。

3.4 农村乡村级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

电子商务想要发展势必离不开发达的物流支持,目前河南的高速公路通行里程已达全国第一位。河南省农业和商业的对接方式也由传统的“车马配送”转变为现代物流配送。但由于河南省农业产区北方平原地域广阔、南方多山农户分散,加之部分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则一时难以解决,同时,即便能够到达,C2C模式下农产品订单小而散的特点,也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加。另外对于部分时效性强的农产品,比如生鲜产品,由于冷链物流标准不匹配,也会造成部分商品在物流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用户体验,进而影响互联网销售。

3.5 相关政策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政策性支持

“互联网+三农”的发展目前除了硬件条件比较落后,在软件的支撑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虽然,李克强总理已经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但由于“互联网+”体系是一个包括多行业、多层次的复杂体系,我国目前还有一套匹配的政策法规。所以,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出现了盲目跟风,各行其道的局面,另外由于进入的门槛过低,低质量的互联网项目重复上马,而高质量的项目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平均、不到位,又无法持续推进。以上问题均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4 河南省“互聯网+三农”综合模式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河南省如何变加法为乘法,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真正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农村、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互联网与河南省农业经济深度融合,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由政府为主导、农户企业为主体的全覆盖的“互联网+三农”体系。

(1)搭建完善的乡村一级网络信息平台,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推进“互联网+三农”的前提基础是,打通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通路。河南省可借助2015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的东风,联合河南省电信运营商,加大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以已建立起来的“万村千乡”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为框架,从上到下实现光纤的农村市场全网络覆盖,力争在未来3到5年,实现全省行政村信息服务站“村村通”,从根本上改善河南省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环境。

(2)打造智慧农业,完善农业物联网,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河南省可以借鉴国外智慧农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河南省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特点,现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智慧农业的试点,再循序渐进进行推广。智慧农业物联网体系,即在互联网平台上,利用三网融合、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新兴技术,整合、监控农产品生产、加工、改造的全过程,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提高农产品品质,并保证高品质的农产品能在销售环节顺利进入市场,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创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完整农业产业链。目前河南在主粮小麦产业上,已用上了“互联网+”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在全省9个地市共建有近20个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点,这套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到当地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太阳总辐射等数据指标,了解小麦生长的环境状况。并通过设在郑州的监控室,科研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图像和数据,进而做出诊断分析。

(3)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变革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是“互联网+三农”体系的最直接体现。但不能把“互联网+三农”体系简单地理解为帮助农民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的农村淘宝,而是要建立以销售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政府应当引导农户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经营模式。

由于完整的电商系统不仅仅包含网上买卖功能,还有一系列配套产业做支撑,但普通农民开展电商,很难自己解决网页设计、推广营销、物流仓储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此时,政府就要为广大电商起到技术支撑作用,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联系社会企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明确责任分工,让电商企业专注销售,让农户专心生产,把精力集中在提高产品质量上,提高效率,实现共赢。目前各大互联网企业也都纷纷加大对农业方面的投入,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实施“千县万村”战略;联想控股战略投资网上农资垂直交易平台,面对我国1076亿农户的分散状态,采取“村站”战略等。

河南省应当紧抓机遇,加强与各大互联网的深入合作,例如,河南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互联网+农村电商”的应用项目合作协议,将孟州设为首个农村淘宝示范县。同时地方政府应给予互联网企业相应的政策扶持,积极建设农村电商服务配套体系,依托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以行政村为基点的县乡村物流网络,充分发挥农业电子商务的多功能辐射效应。政府与企业只有协同合作,明确农业电商的功能定位,才能探索出符合河南省农业发展情况的新模式。

(4)利用互联网,加快农业生产转型,打造农业产业群。“互联网+三农”也不只是单一的互联网接入农业,缩减中间环节,改变农产品销售模式,提升农业产业整体能效,而是通过互联网整合社会资本驱动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除去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深加工技术,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较为成熟应用;更应大力研发推广智能化、实时化、感知化的物联网体系,为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所涉及的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农地确权等问题提供精确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农业物联网就成为产业链的核心,它整合了农村、农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信息,使完整的“共生、共赢、互利”的农业产业链得以建立,在产业链中,农业发展所需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可以顺利融通,进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极度开放和对称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作为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建立者的农业龙头企业,也不再将主要业务放在农业生产,而是逐渐向专业化、扁平化、一体化发展,以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目标。

(5)借助互联网,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快农村城镇化脚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前农民阶层出现的分化,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现代农村和农业要想焕发新的活力,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而“互联网+三农”模式所创造的农业发展机遇,将成为吸引优秀人才回流农村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为培养本土农村科技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要视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建立县、乡级的互联网终端在线课堂,定期有计划的组织对中青年合作社社员、返乡创业等人员进行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实时互动的农业教育平台,能够时刻掌握农业生产生活有关第一手技术、资讯,使之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以中青年农民为核心,在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发挥辐射效应,以个人带家庭,将新农村的新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新的价值取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普及,进而使农民从思想深处认知“互联网+”对农业产业链的优化作用及其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引擎作用,并积极加入到“互联网+三农”的实践中,实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R].2015-04.

[2] 胡扬名.H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 陈彪,苏小波.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思考[J].信息与电脑,2015(22).

[4] 张晓,马跃.河南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0(16).

[5] 包萨日那.中日农业信息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1(07).

[6] 冯健.新常态下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

猜你喜欢
模式分析新常态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物流行业发展中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赫山区黄脊竹蝗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模式分析
基于项目全程的高职装饰工程专业实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