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显飞 苏东扬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科技创新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原创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习近平同志的科技创新观对我国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3000104
习近平同志针对科技创新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将科技创新观融入我国科技事业及五大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中,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背景
习近平同志的科技创新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为基础。马克思指出,如果要建造一条通往无限未来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的基础一定是“创新”,“什么才能称为真正的创造呢?只有人的活动才能称为真正的创造,因为只有人才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总结等等创造性的活动发明出原来并不存在的物体。”[1]“如果他想用唯一的一个剧本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舞台的道路…… 他应当把自己的剧本建筑在创新的基础上。”[2]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的科技观视为前进的“灯塔”,坚信“科技才是推动革命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认为生产力要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并提出“科学技术必须要发展起来”;邓小平同志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江泽民同志认为科学技术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敲门砖”,指出我国面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艰巨任务。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的科技创新观为基础,强调并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提出了科技与强国、创新与民族进步[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4]23等重要论述。
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让各国逐步意识到科技创新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习近平結合我国国情指出:“一旦科技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就紧随其后,所以可以看出依靠创新推动世界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我国通过几十年来高速发展,也即将出现科学技术的变革和经济超高速发展的历史性交汇,这一事件为我们挖掘出一个极其难得一遇的实行创新驱动的机遇。”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4]26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习近平认为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人”这个实施主体。人才是科技创新系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活的要素”。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综合国力的竞争表面看上是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国家间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放在首要位置的资源之一,也成为评判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谁能用更为高效的方式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资源和更大战略优势。”[4]112他认为要做到人才寻觅的“求贤若渴”,人才发现的“如获至宝”,人才举荐的“不拘一格”,人才使用的“各尽其能”。
我国在科技领域迫切需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和人才储备。他着重强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可以带动停滞发展的企业,人才可以创造新的社会产业,一流的人才更是可以掌控科技创新的主导权。人才作为创新基础,驱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我国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培育新的人才、发现新的人才、吸引新的人才,而且不断完善国家的人才政策,才可以在科技创新的方面走在世界前面。”[4]117
关于青年人才方面,习近平认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创新主要的来源和希望就是充满激情仿佛初生太阳一般的年轻人才。他认为青年科技人才应该具备科学精神、重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有超越前辈的勇气。年轻人刚闯敢做,思想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富有创新的潜力。他认为,对优秀青年人才,要不拘一格、大胆放手地使用,为青年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舞台非常具有必要性。
关于海外人才方面,习近平也十分重视吸引海外的科学技术人才,他强调,“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化一体化让地球变成为一个小世界的同时,也让全球的信息、技术、人才、文化融为一体,就像是奔腾的黄河一般,只要渠道挖的好,黄河水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如何用恰当的、有吸引力的条件招揽世界上的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对外开放最为重要的一环。”[4]114为了让海外人才在中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习近平提出了“充分尊重”、“积极支持”、“放手使用”的三原则。“充分尊重”,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海外人才在他们擅长领域中的作用,并且用恰当的方法,留住他们,让他们充分使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积极支持”,就是要对海外人才在国内生活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合情合理地给予帮助或辅助。“放手使用”,就是要提供有力的政策和条件,吸引国外的高端人才在我国创新,并且把他们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让他们成为我们重大创新项目的领头羊。
针对当前我国科技人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针。当前,我国工程科技类人才接近5 000万人,但人才结构不合理,重大工程项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不足。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对人才机制进行改革。一方面让人才的管理机制变得更为灵活,减少科技人才的“误用”和“滥用”,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深化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校形成创新的观念和环境。
三、科技创新体制的深化改革
科技创新已经当前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要真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重点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放手让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发挥它的潜藏能量”。[4]62习近平指出,“为了提高科技资经投入的效率,我们应加强科研系统的构建,给予系统充分的人才、资金和设备,发挥科研系统的最大作用”。“要把打破科技转化为经济的障碍作为重点,优化创新政策方面的援助,加强创新评价体系。要优先让经济形式转化出更多的科技相关的增长点,突破限制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可再生发展的桎梏,增强各类尖端和前沿创新科技的交叉布局”[4]56;“要用最恰当的方式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渴望,尊重他们做出的科技成果,努力构建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鼓舞成功、包容失败的科学创新氛围”[4]109 ;“市场和政府应各自起到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科技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产业增长,国家实力变强的作用。”[4]62
对于科技成果无法顺利快速转化成为经济效益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在我国,有时会发现创新成果已经出来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当很多人想把成果转化的创新产品发布出来时总会遇到体制的重重障碍。就像跑步接力赛一样,上一棒已经跑到了交接点,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却失去了的目标,所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如果说科技创新像是一颗即将发射的火箭,那么改革就是点燃火箭的引子,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尽善尽美的引子,这样火箭在升空时才不会发生故障且全速的发射出去”[4]6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放开思想,解开束缚住创新驱动的重重枷锁”。[4]56
习近平认为,如果要做好科技创新方面政府部门的体制,就需要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三个分工”方面,一是做好政府这一只“明手”和市场这一只“暗手”的分工,即应让市场发挥应有的自由,使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要的作用,政府也从原来的全方位管理变为为市场保驾护航,引导而不是死死的钳制住经济走向;二是中央各部门要合理进行功能性分工,比如有的部门主要抓科技成果的管理,有的部门则可以管理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的部门着重把握成果转化后的运作问题等等;三是中央应管控全局,而地方应把握细节,实现中央和地方相辅相成。“一个加强”即“要让党来为科技工作掌舵,指定科技发展这一条大船的航行方向。”[4]67通过上述举措,让我国的科技创新全面激活,彻底消解体制阻力,成为全球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因此,对于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习近平指出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阻碍、改革的核心、改革的方法,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导思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科技原创能力的提高
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他认为,科技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特征,对于一些重要科学基础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要树立雄心、,善于赶超,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要尽最大可能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在市场的引导下,企业应当作为创新的主力军,把产品和研发结合起来形成体系,努力开发新的核心技术,努力取得更多的知识产权。[4]3习近平在沈阳考察时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技术就像是吃饭,只是张着口,饭是不会自动飞到你的口里面的,你必要需要自己动手。自己强才是真的强,靠别人只会变成弱者。”
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我国原创性科技创新仍需很大努力。由于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导致核心和重要技术受制于人,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地位。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站稳脚跟、拔得头筹,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国土安全。若总是用过时技术武装自己,总指望他国的技术援助,只会让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无法超越他国,更不用谈复兴中国的梦想。自主创新是我国变强的唯一道路。[4]35习近平特别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国外技术依赖中挣脱出来,“引进他国的科技是不能超越他国的,创新却可以轻易在未来取得更多的优势”,“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3]
在自主创新的内容上,最为紧要的是突破“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方向的科技原始创新,做到加强集成创新,不断融合各类技术创新,使它们互相推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即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在自主创新的路径上,需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产学研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的创新支持体系。在自主创新的精神实质上,应学习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技术专家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孕育新的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使之成为推动原创性科技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
五、结语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马克思科技创新观的进一步延伸。习近平抓住了“中国如何发展?”这一基本命题,提出了我国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习近平的科技创新观抓住了时代脉搏,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自觉。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依靠科技人才的支撑,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可见,习近平的科技创新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臂膀,指明了新科技革命浪潮中我国科技创新的目标、使命与道路。习近平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指出了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及其解决路径,强调只有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坚实的后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5) : 37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101.
[3]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陈加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