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2017-05-30 10:21邹建国言捷智
高教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院校

邹建国 言捷智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错位对接,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体系“条块化”、实践教学“形式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化”的倾向。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明确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4-0150-02

Abstract: There is a misplacement between talent supply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local colleges have homogenized talent training goal, striped curriculum system, form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academic teachers. In view of this, the local colleges should have clear goal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scientific desig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y should also establish multi type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and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ve talents

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发展的必要性

来自《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491所,其中地方所属高校1661所,占比66.7%;地方本科院校668所,占普通高校的26.8%,毋庸置疑,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相较于国内研究型、研究教学型高校,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在办学经验、经费支持及师资力量,还是在硬件设施、生源结构和科研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而较于高等职业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对实践重视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着明显不足。对于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构建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将知识转化到生产实际中,专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适应程度高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3]。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特定的内外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制定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活动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状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下列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错位对接。一方面是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急需人才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形成人才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2)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倾向明显。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办学实际和区域特色,盲目向老牌本科院校看齐,导致目标错位、模式单一、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等问题。(3)人才培养规格的缺位。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片面追求高、大、精,没有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课程体系“条块化”

高校的课程体系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此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我国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其主要问题表现为:(1)课程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以知识为本位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度强调知识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专门职业化”的课程设置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层次不利于各学科的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割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忽视了思想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普遍重视必修课程,忽视了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分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3)课程体系内容陈旧,实施观念、方法落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材陈旧、知识老化的现象,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知识在教材中也没有得到及时体现。

(三)实践教学“形式化”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加深理论教学、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没有真正摆脱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没有实现实验室共享,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不高,设备利用率低下;没有真正实现实验室对学生的全面开放,存在着开放程度不高、开放范围有限的问题;课程教学实习与课程设计内容陈旧、更新慢,实习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实际的选题较少,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教学实习要求不严、规范不够、检查考核不力的问题;新增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实验教学设施,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毕业实习的时间减少,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不高,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化”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转型的配合。只懂得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实践技能强、适销对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当前地方本科高校院校主要引进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她)们没有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同时一大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又往往被大学拒之门外。伴随着近年的高校扩招,学生规模猛增,教师数量相应的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师资队伍的年轻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主要侧重于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锻炼,而对于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健全。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术成果的认定,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建立起基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的、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

(一)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培养什么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核心问题。在“创新驱动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在关键领域从事创造与创新工作的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4]。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质量的综合素质,具有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和厚实的学科基础教育知识,具有到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一线承担并胜任工作的能力,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新追求的人才。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實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核心课程教育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创新素质教育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和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这五大模块。(1)核心课程教育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两个子模块,在保证“厚基础”的基础上体现专业教育的特点。(2)实践教学课程模块。适度压缩理论课时,相应增加实验课、模拟演练、企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时。(3)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内创新课程体系、课外创新课程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新讲坛等)和创新能力训练体系(课外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三个子系统。(4)综合素质培养模块由通识教育、跨学科教育(双学位、辅修课程等)和社会实践活动(暑期“三下乡”、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等)三个部分构成。(5)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低碳环保宣传、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社区服务活动等。

(三)建立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主要是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验实践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构建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一是基本素养型。例如积极参加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参与以回报社会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利用假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和申请志愿者社会服务等。二是基本技能型。包括案例教学、实验课程、模拟实训、专业见习、参加实习基地培训以及专业见习等。三是专业技能型。主要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沙盘推演、面向社会和生产一线的顶岗实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等;四是综合素质型。例如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创业训练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与老师的教研和科研课题、进行自我规划大赛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攻关项目等[5]。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要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新进教师重点引进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前提下,重点引进具有与所教课程相关的工作经历、从业资格证书或职称的教师。增加在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在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具有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从业经验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职称,选派教师到企业或行业接受顶岗培训。聘用企事业单位实践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组建兼职教师队伍,加强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建设,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相关教育理论培训。积极引进专业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线岗位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任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与保障机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建国.地方本科院校“区域经济学”研究型教学模式与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2):146-14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李真.澳洲TAFE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借鉴研究——从“技能型”人才培养角度[J].邢台学院学报,2014(4):146-147,154.

[4]郭纯平.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5(30):119-120.

[5]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