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和“整体”:儿童两种阅读形态的思辨与转化

2017-05-30 10:48:04丁素芬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丁素芬

【摘要】儿童阅读,在倡导“整本书阅读”的主流意识之下,同样受到了“碎片化阅读”的冲击。本文从日常的争议和数据引入话题,从四个维度思辨“碎片”与“整体”两种阅读方式的价值特质:点状结构与网状结构;印象语言与整体语言;跳跃思维与连贯思维;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碎片”与“整体”,两种阅读都是主客观的存在,也是时代的阅读特质,各有其独特的价值。悦纳与融通,才是儿童阅读的更高形态。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整体性阅读

一、有争议的“碎片化阅读”

1.两种声音

当下的儿童阅读,面临两种声音。有人坚持认为:“词语碎片处,无物之存在。碎片知识的累加不能引起语文素养的质变。推行整本书阅读,才是儿童阅读的正道。”也有人说:“碎片化阅读是时代的产物,存在即合理。如何利用碎片化资源,转化碎片化语境,更是儿童阅读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关于“碎片化阅读”的纷争,两种观点各自为政。相比之下,反对的声音更为响亮。在儿童阅读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在被中外各种版本的核心素养强烈裹挟的当下,“碎片化阅读”究竟该以何种形态存在?

2.一项调查

儿童的實际阅读情况怎样呢?笔者从三至六年级各随机抽样50名学生,男女生各一半,共200名(低年级段因年龄小,识字量有限,故未抽样),对其阅读兴趣、阅读倾向、实际阅读状况和家长认同度进行问卷调查,经分析比较发现:儿童对碎片化阅读的兴趣浓厚,从学段的发展趋势看,低中高段呈逐渐上升的动态变化状。男女生的阅读倾向有较明显的差异。小学阶段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电子、漫画类阅读。教师和家长的态度恰恰相反,反对票占多数。调查结果反映了以下三种情形:一、碎片化阅读是当下儿童阅读的现实存在,不可规避;二、碎片化阅读是儿童潜在的阅读趋向;三、碎片化阅读在当下成人视野中被“非主流”化,普遍不受认同。

二、“碎片化”阅读和“整体性”阅读的价值思辨

两种阅读形态谁是谁非,没有定论。碎片化阅读有其独有的优势:不需要整块的时间,不追求完整意义的情节。儿童可以走出书房、教室、图书馆,把阅读空间延伸到任意角落。然而,伴随而来的浅读困境,直观表现出的“断章取义”“眼球效应”“标题党”等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关注和反思。整体性阅读一直倍受推崇,近年在“碎片”冲击下呼声更高,但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阅读的空间等因素上。如何更好地利用二者的优势,融通互补,发挥更大的阅读效应,需对其特质、价值进行辩证比较(见图1)。

反思1:儿童阅读的碎片化生存价值何在?

儿童在碎片阅读中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以下内容摘自一位六年级学生的日记:

曾经听父母说起过“小人书”,但从未真正地接触过他们。今天苏州的姐姐把“小人书”从qq里传给了我。我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打开这些宝贝,有《单刀司令》《镜花缘》《程咬金买扒》等,图文并茂,有趣极了!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喜欢收集小人书,每一本书都是宝藏,每一页都仔仔细细地琢磨,还会临摹。那个年代的经典好书,今天能在网络上彼此相传,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有时,同学们遇到文字量大的书,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妨先和我一起,读读这些小人书吧,你会看到大大的世界。(《小人书,大世界》)

阅读的碎片化生存,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从以上的儿童日记中可见,儿童对经典书的阅读认知来源广泛,网络阅读带来的效应不仅是兴趣的叠加,还有自觉的传播和运用。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出现如此量大且不规则的“非结构语言”,这些“点状”语言在儿童的大脑中“排兵布阵”,会出现怎样的一种情形?我们可以想象,把大脑中的这些碎片物化,就很有趣了。达尔文说:“存活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的和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用这个观点来看,在大脑中长期存活下来的信息,也具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适者生存”。大脑自觉吸收有用的、有意思的信息,和原有的板块组建,合成新的知识组块。大浪淘沙,冲走的是泡沫,留下的是珍贵。

反思2:儿童阅读的整体性回归走向哪里?

儿童阅读,面临这样的多元困境。阅读的散点化、个性化等新形态的出现,在带来现代儿童阅读方式与信息呈现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助长了性情浮躁和思维惰性。海量碎片阅读,孩子会不会反被阅读绑架?这是一个问题。呼唤整体性阅读,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本真阅读的回归。

读整本书,对于当下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在其著作《家庭作业的迷思》中提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读一个小时左右的整本书。我校近年来分年段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根据学生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书目,以“每周一本书”为目标,以班级、年级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滚动式漂流。学生阅读热情高涨,不少家长也参与到整本书的阅读队伍中来,形成了家校联合的阅读大家庭。

三、碎片化阅读和整体性阅读的现实转化

1.难以厘清的“碎片”与“整体”

碎片化阅读的定义虽然强调手机、电子、网络等,但这种阅读方式并非新生事物,传统的报纸、期刊等阅读很大程度上包含此类阅读。同样,整体化阅读也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哲学的观点来看,没有唯一的“整体”,也没有绝对的“碎片”,两者的概念难以厘清,两种阅读形态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散点结构”可以自由编织,形成网状融合;“印象语言”可以加固、再生,更可以不局限于文字,加入色彩和空间概念;“跳跃片语”“相关部分”可以通过内在联系转化为连贯篇章。

2.教材中的“碎片”与“整体”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文体类别和主题内容两个角度看,单元教材的编排更倾向于主题内容的整合。教材中的“类文”大致有这样几类:童话故事类、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说明性材料、历史故事类、诗歌类及简单的非连续文本。这些课文在分布在各年段的教材中,呈单篇“碎片”状,同时部分内容又在单元中相对集中,呈单元“整体”状。以最典型的写人类叙事类文为例,这类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半数以上的比例,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写人单元,《鞋匠的儿子》《詹天佑》《钱学森》构成了名人组,教学时常采用单元整体推进法。梳理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人类文,有同龄人、普通的行业人、名人等,本单元在宏大的人物背景下又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碎片”与“整体”两种阅读的自觉渗透

常态教学观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以“课时”为单位,除作文课外,其他课时的安排几乎大多是分散的,形成多个跳跃的“40分钟”。而教材的统排框架是“文选式”的,大多数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教学,师生在40分钟内不能完成对一篇课文的诵读、涵泳、体味、咀嚼。通常正在进行的阅读行为会被下课铃声强行终止,文体被割裂,这种终止和割裂,一般要等到第二天的语文课才能再续接。如此往复,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分课时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整体”向“碎片”的转化。反过来,单元整体阅读呈现的则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无意阅读”是相对“有意阅读”而言的。“有意阅读”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的阅读,“无意阅读”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对一定的阅读材料产生的兴趣阅读。如果说课内阅读是“有意阅读”的话,一些课外自主阅读带有“无意阅读”的色彩。这两种阅读常常是点状的,在感兴趣的内容处再有深阅读和整体阅读。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在学文之后,很喜欢萧红童年的文字和童年故事,就会继续了解作家,阅读她的长篇作品《呼兰河传》。

“在诸多感觉中,我们尤重视觉,因为视觉是知识的首要源泉。”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观点。人类阅读更集中体现了这样的“视觉中心主义”。儿童言语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大量阅读。从纸媒到自媒体时代,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视听图文由“长”变“短”,由“整”变“零”。碎片化阅读催生了碎片化思维、碎片化语境,这是无法规避的时代现象。“碎片”与“整体”,是当今儿童阅读中共存的两种形态。在调查和实践中观照时下的儿童阅读,碎片阅读方式虽更受儿童欢迎,但细碎之处依然有独特的言语价值,当颗颗阅读珍珠穿成言语项链,儿童阅读便可实现“碎片”和“整体”的相互转化,真正让阅读品质由增量转向提质。悦纳与融通,才是儿童阅读的更高生态。

【参考文献】

[1]李政涛.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维克.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带给高校图书馆的反思
浅析大众阅读的“碎片化”趋势与公共图书馆的应对之策
南北桥(2017年5期)2017-03-23 11:46:26
谈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4:46:37
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28期)2016-11-28 14:36:31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今传媒(2016年6期)2016-07-02 23:56:35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
新闻世界(2016年5期)2016-06-01 08:39:38
碎片化阅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调查研究
文理导航(2016年15期)2016-05-25 04:38:02
碎片化阅读对青少年读者的影响
碎片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