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使用及接纳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7-05-30 09:02罗峥贾奇隆方平王陆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罗峥 贾奇隆 方平 王陆

摘要:信息技术(Inforn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正在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技术的使用和接纳是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是值得关注的新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这一领域还缺乏系统研究。为了考察信息技术使用及技术接纳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關系,该研究采用信息技术使用及接纳度调查表和自编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北京、广东两地小学生及初中生613人。结果发现,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不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学生;课堂内外的信息技术使用频率,并不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当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非常喜欢时,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当学生认为信息化学习工具对学习有帮助时,随着有用性程度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渐增加。

关键词: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接纳;心理健康;中小学生

一、问题提出

信息技术(ICT)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并且也正在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先明确提出我国要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基本建立。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和学生创设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支撑、带动作用有了初步的显现。”

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不同,信息化教学采用了多种信息技术(硬件)来辅助教学和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纳水平不尽相同,这对师生能力素质有了新的要求,给中小学生的学习适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一)信息技术使用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硬件)具有多变化性、获取便利性、信息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学习者的信息储存、提取和系统化。在我国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电子白板或触摸一体机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得到普遍使用,一些学校尝试将平板电脑或上网笔记本等信息化学习工具引入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学校和教师在采用这类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和学习工具时,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一些调查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例如,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喜欢并能够适应平板电脑教学。但已有研究也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有消极作用,例如,学生会没有计划地在计算机上花费大量时间游戏、聊天等,导致学习时间减少,干扰学习活动;学生不能过滤不重要信息,导致心理信息超载等等。

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使学生易于保持社会联系,获得社会支持。一些心理咨询专家还通过发展有效的在线服务和网络心理咨询,帮助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与他人建立联结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使用也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后果。在人类工效学领域,研究发现计算机使用会导致肌肉骨骼不适的症状。对大学生来说,高水平及高卷入程度的ICT使用(包括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网上冲浪”等)与较高水平的焦虑、抑郁和整体心理困扰有关;在计算机使用上花费较多时间的男性,会出现睡眠障碍,效率下降;长时间使用计算机不休息的女性,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人们可能会为了逃避消极情绪体验或情境而使用ICT设备,而回避应对与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因此,长期将ICT设备作为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会有消极影响。一些学生过度地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当中,甚至会出现网络成瘾,而网络成瘾与许多心理障碍(包括抑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杀行为,等等)存在共病关系。在一项纵向研究发现,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学生,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焦虑、社交恐瞑和较差的学校成绩。

(二)技术接纳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情绪,会影响他们的使用行为,学习适应也会不同。对信息技术有大量接触,并能很好接纳技术的学生,学习适应会更好。当学生对信息技术持积极评价和积极情感时,会提升他们对技术特征的知觉和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增加学习卷入。

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来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用户采用信息技术,Davis等人提出的技术接纳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模型之一。TAM模型认为,个体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受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BI)的影响,而行为意图则受有用性知觉(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使用容易度知觉(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两个因素的影响。e-Learning研究中,人们发现,相比于PEOU,PU与BI有更大的相关。TAM之后,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修正模型。例如,TAM2认为许多外部变量(主观规范、意向、工作相关性、输出质量等)都会影响PU和BI。TAM3逐渐加入了使用体验和自主性,认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知觉到的外部控制、计算机焦虑、计算机玩乐性、知觉到的快乐和客观可用性等都会影响PEOU。

随着用户体验研究(user Experience,UX)的发展,一些研究者尝试将用户体验与技术接纳结合在一起研究。用户体验研究强调用户与产品互动的主观体验和情绪质量,这与TAM3的观点是一致的。研究发现,在享乐信息系统领域(例如,电影网站)和电子商务等情境中,知觉到的快乐(Perceived Enioyment)等积极情绪与PEOU和BI正相关,计算机焦虑(Computer Anxiety)等消极情绪与PEOU负相关。

除此之外,技术接纳与学生的个体和人格特征有关。例如,学生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通信技术来进行娱乐和社交,一些具有开放的人格特点的学生,会自然地接受在教学和学习中采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学习成效;但也有学生片面地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只能用于娱乐和社交,学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这种对信息技术的不认同,可能会阻扰他们在学习中有效地使用。

已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会减少压力事件引起的消极情绪,提高和增进幸福感,有利于心理健康。技术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比较缺乏,但作为一种对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情绪,也可能会促进心理健康。

(三)研究目的

当今是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通信技术进行娱乐和社交,采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学习成效是这一趋势的自然拓展。信息化教学环境给学生学习提出了挑战,学生对技术的使用和接纳是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是我们值得关注的新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这一领域还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技术使用和技术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分别于2014年9月和2015年上半年,随机抽取北京、广东两地小学生及初中生613人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及接纳度调查和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北京地区220人,广东地区393人;男生311人,女生302人;汉族577人,少数民族36A;独生子女327人,非独生子女286人;父亲受教育水平:小学50人,中学281人,大学210人,硕士以上72人;母亲受教育水平:小学86A,中学251人,大学211人,硕士以上65人。其中小学一年级1人,二年级100人,三年级97人,四年级55人,六年级1人,初一289人,初二70人,平均年龄11.15岁。

(二)研究工具

1.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信息技术使用及接纳度调查表

调查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工具和信息化学习工具这两个方面的使用情况及接纳度。对信息化教学工具,主要考察的是被试班级的电子白板或触摸一体机,问题包括“是否使用设备以及使用频率”“学生对于教师使用设备的喜欢程度”以及“学生对于设备的喜欢程度”等方面;对信息化学习工具,主要考察了平板电脑或上网笔记本等便捷设备,问题主要涉及了“是否使用工具”“工具使用时间以及频率(课内、课外)”“学生对于工具的喜欢程度”以及“对于工具有用性的看法”等方面。

2.自编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通过文献综述、专家研讨及中小学生进行访谈,归纳出中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学习、自我、社会、情绪和行为。学习指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注意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自我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社会主要强调人际关系,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亲子、师生和同学关系。情绪主要指情绪调节能力,是否能排除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保持情绪穩定,合理应对压力。行为指学生的行为问题表现,比如说厌学、多动、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的问题等。

据此,我们初步形成了5个维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共119题。各维度的题目举例如下,学习维度:课堂上我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自我维度:我是一个无用的人;社会维度:总感觉同学在背后嘲笑我;情绪维度:我会没有原因地害怕;行为维度:我会故意伤害自己。采用5点评分,要求被试根据一周以来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卷项目呈现的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反应,严重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没有(0),很轻(1),中等(2),偏重(3),严重(4)。对160名小学生施测问卷(均为小学三年级),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并不理想。经过专家讨论之后,对问卷题目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份68题的问卷,其中,学习维度15题,自我维度10题,社会维度14题,情绪维度13题,行为维度15题。

在对320名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施测后,采用Mplus7稳健最大概率法(MLR)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修正指数较高的题,得到40题的正式问卷(学习维度9题,自我维度8题,社会维度8题,情绪维度7题,行为维度8题)。x2值为1242.79,df为726,CFI为0.91,TLI为0.90,SRMR为0.05,RMSEA(90%CI)为0.034。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a系数)为0.96,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a系数)均在0.75以上。总之,新编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三)研究过程

问卷调查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开发的网络平台上进行,所有学生均通过所在学校的机房上网,匿名在网络上完成问卷调查。

三、结果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使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信息化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或触摸一体机)的使用情况(是/否)以及使用频率(课时数/周)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学生,我们将使用频率分成3种情况:一种为低频率使用,每周6课时以下(1-5课时),平均每天1节课以下;一种为中频率使用,每周6-10课时,平均每天1-2节课之间;一种为高频率使用,每周10课时以上,平均每天2节课以上。

是否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图1所示。描述性统计表明,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分上的得分均低于不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学生。进一步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使用和未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在学习(p<0.01)、自我(p<0.05)、情绪(p<0.01)、行为(p<0.01)四个维度以及总分(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社会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得分差异不显著(p=0.225)。总体来讲,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不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学生。

对于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108名学生,所在班级每周使用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频率(课时数/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下页图2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频率多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维度以及总分得分皆没有显著影响(学习维度:p=0.926;自我维度:p=0.886;社会维度:p=0.726;情绪维度:p=0.666;行为维度:p=0.983;总分:p=0.953),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并不会随着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频率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地改变。

2.信息化学习工具使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信息化学习工具(平板电脑或上网笔记本)的使用情况(是/否)以及课内外使用频率等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上文,信息化学习工具的课内外使用频率分为3种情况:每周6次以下(1-5次),6-10次,10次以上。

班级内学生是否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图3所示。描述性统计表明,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分上的得分均低于不使用的学生。进一步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使用和未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的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各维度以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学习、社会、行为、总分<0.01;p自我、情绪<0.05),使用平板电脑或上网笔记本作为学习工具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不使用平板电脑的学生。

学生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右图4所示。描述性统计表明,心理健康各维度和总分都随着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信息化学习工具使用时间的长短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p自我、社会<0.05;p学习、情绪、行为、总分<0.01)。事后检验发现,在所有维度和总分下,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小于1年与大于2年之间(p自我<0.05;p学习、社会、情绪、行为、总分<0.01)、1-2年与大于2年之间(p自我、社会<0.05;p学习、情绪、行为、总分<0.01)均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随着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时间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健康。

对于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的154名学生,所在班级每周课内使用平板电脑或上网笔记本频率(课时数/周)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信息化学习工具的使用频率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各维度和总分得分均不会产生影响(学习维度:p=0.345;自我维度:p=0.574;社会维度:p=0.437;情绪维度:p=0.882;行为维度:p=0.755;总分:p=0.581)。

学生每周课外使用平板电脑或上网笔记本频率(次/周)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结果表明,课外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的频率多少并不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任何影响,即心理健康的所有维度以及总分的得分并不会随着课外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频率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地改变(学习维度:p=0.43;自我维度:p=0.347;社会维度:p=0.323;情绪维度:p=0.681;行为维度:0=0.565;总分:0=0.459)。

(二)信息化教學环境下学生的信息技术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接纳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学生对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喜欢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学生对于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喜欢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图7所示。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都随着学生喜欢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态度变化而发生显著地改变(p<0.01)。事后检验发现,在所有维度和总分中,“非常喜欢”与“不喜欢”、“非常喜欢”与“比较喜欢”、“非常喜欢”与“不知道”之间的心理健康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学习和情绪维度中,“比较喜欢”和“不知道”之间的心理健康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而言,当学生非常喜欢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时,心理健康各维度和总体健康水平最好。

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喜欢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喜欢程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各个维度以及总分都随着学生喜欢教师使用相应设备态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地改变(p<0.01)。事后分析发现,在所有维度和总分中,“非常喜欢”与“比较喜欢”、“非常喜欢”与“不知道”之间的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此外,在学习、自我、行为维度以及总分中,“非常喜欢”和“不喜欢”之间的心理健康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而言,在各维度和总分之中,当学生对于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非常有好感的时候,其心理健康水平最好。

2.学生对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接纳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学生对于信息化学习工具的使用态度以及个体对于工具重要性的看法等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学生对于信息化学习工具的喜欢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图9所示。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和总分上,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均受到学生对于信息化学习工具态度的影响(p<0.01)。进一步事后分析发现,在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和总分上,“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非常喜欢”和“不知道”之间的心理健康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时,除自我维度之外,其他维度和总分在“不知道”和“不喜欢”之间fp学习、社会、情绪<0.05;p行为、总分<0.01)存在显著差异。此外,除学习和自我维度之外,“不知道”和“比较喜欢”之间(p社会、情绪、总分<0.05;p行为<0.01)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当学生对信息化学习工具的喜欢程度不明确时,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糟,而当学生非常喜欢学习工具时,其心理健康水平最好。

学生对于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有用性看法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下页图10所示。结果表明,学生对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有用性看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和总分上,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均受到学生对于信息化学习工具有用性看法的影响(p<0.01)。进一步事后分析发现,在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和总分上,“不知道”和“有很大帮助”之间的心理健康得分有显著差异。除行为维度之外,其他维度和总分,“有一些帮助”和“有很大帮助”之间也均有显著差异。同时,除自我维度之外,“不知道”和“有一些帮助”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学习、社会、总分<0.05;p情绪、行为<0.01)。此外,自我维度中,“有很大帮助”和“没有帮助”之间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而言,当学生对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有用性不明确时,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糟,而当学生认为学习工具对其有帮助时,随着有用性程度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渐增加。

四、讨论

(一)信息技术使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对于长期“浸泡”在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里的新一代中小学生,在学习情境里,信息技术使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怎样呢?通过调查信息技术使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发现,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不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学生,这表明,对信息技术性能的恰当使用,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方便、灵活、快捷地学习,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增加社会联结,有效调节情绪,减少问题行为,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我们还发现,使用平板电脑等学习工具的时间越长的学生,心理越健康。以前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使用會导致个体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反应,这些压力可能与计算机工作环境形成条件反射,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者甚至提出技术压力(Techno-Stress)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一现象。本研究的结果为我们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同时,研究还发现,课堂内外的信息技术使用频率,并不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可能是当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学生学习时,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有效管理,因此不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发现,当学生对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非常喜欢时,心理健康水平最好,这反映了积极隋绪和态度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影响个体的评价和信念,也为个体的判断和决策提供了方向。当个体非常喜欢信息化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时,学业隋绪是积极和正向的,这种积极情绪会提升个体的认知效率,积极适应环境需求,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还发现,当学生认为信息化学习工具对学习有帮助时,随着有用性程度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渐增加。根据技术接纳模型(TAM),有用性知觉(PU)可以提高个体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意图,而这可以促进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卷入和学习效果,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较多的积极学业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五、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以及学生的技术接纳水平不同,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不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生;当学生越喜欢信息技术,越觉得其对学习有帮助时,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的使用及接纳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一关系存在着一个前提,即教师和家长应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恰当及有效地使用。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