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型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特征及其实现策略

2017-05-30 10:48:04詹忠根
职教通讯 2017年35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项目品质

摘 要:专业型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服务社会、锻炼自我,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实现了志愿服务内容与技能学习相促进,服务过程与职业素养同培育,服务学习与就业能力共提升。但也面临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主观认知与传统概念易混淆,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有距离,指导需求与现实体制起冲突等诸难题需要解决。因此,要充分实现专业型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需在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服务项目;强化知识技能储备,提高服务品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普及志愿理念等三個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高职;专业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特征;项目;品质;理念

作者简介:詹忠根,男,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35-0011-03

实践育人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实现统一的必然要求。[1]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坚持将实践育人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热情与兴趣。专业型志愿服务正是契合创新实践育人理念而开展的志愿服务类型,加强专业型志愿服务的研究,能更好地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育人规律,助力实践育人工作走向新高度。

一、专业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有助于大学生体验公民道德、培养公民责任,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磨练意志。[2]但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志愿服务的导向与功能均有其自身特征。

(一)服务内容与技能学习相促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法律援助、医疗救助、心理咨询与康复等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参与才能更好地开展服务活动。专业技能和知识是高职生的志愿服务资源,专业型志愿服务正是利用高职生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专业技能,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的志愿服务类型,既保证了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也有利于推动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增强职业技能,延伸与拓展专业知识,激发专业兴趣与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塑造职业品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志愿服务效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 “长才干、作贡献”的价值追求,达到实践育人目的。[3]

(二)服务过程与职业素养同培育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精神是高职生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使更多“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的关键点。[4]专业型志愿服务作为高职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其服务内容既与技能、实践相结合,也与行业、专业相结合。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不断地从志愿组织群体或机构等多方面汲取社会资源,并不断将新的知识和感悟内化于心,不断自省,既是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可使学生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又可强化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既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技能,也可激发他们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与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5]

(三)服务学习与就业能力共提升

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服务学习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后,其影响力遍布全球。在高职院校开展融职业规划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提升训练为一体的专业型志愿服务,一方面,有利于与就业单位建立更有效的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增加对基层就业环境、基层工作特点的了解,培养积极的就业心理,树立“扎根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的理想与信念;另一方面,高职生通过专业型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同时,既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等与就业相关的重要职业技能,也有效扩大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此外,志愿服务者所秉承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也与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相一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应聘成功率。

二、高职专业型志愿服务面临的难题

专业技能型志愿服务,不仅能体现专业特色,而且能发挥高职生的职业魅力,培养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继而通过建立合适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逐步使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也面临诸多难题。

(一)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长期以来,志愿服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评起来不要”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分离,认为专业教育就是技能技巧,志愿服务就是形式,脱离学生成长的需要,脱离社会实践的需要。[6]现阶段应当及时拓展志愿服务方面的内容,使之融合到高职教育的体系之中,倡导结合所学专业来开展志愿服务,融入“服务学习”的理念,在服务社会、奉献才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情、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

(二)主观认知与传统概念易混淆

受到原有体制、观念的制约,高职志愿服务大多以纪念日志愿服务(如学雷锋、无烟日宣传)、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如卫生创建、探望孤寡老人)、专项任务志愿服务(如文明城市创建、社区福利活动)为主。而对“专业型志愿服务”这一新概念,因年龄、经验和阅历的局限,一时未能全面理解与接受,在概念上难以界定两者的区别,在认知上也易与“专业化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相混淆。即便是真正实施了专业型志愿服务,在组织、操作与评估中也往往延用传统志愿服务的惯用思维开展工作。认知上的偏差与误解,造成专业型志愿服务实施缺乏专业操作、评估缺少专业效果,大降低了专业型志愿服务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7]

(三)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有距离

一方面,专业型志愿服务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深化了专业学习;另一方面,专业型志愿服务运用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利他行为,满足社会所需,“是大学生寻找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切入点,是大学生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是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表达模式及实现途径。” [8]但由于高职生学制短,高年级的学生大多把主要精力放在就业上,对志愿服务投入的精力较少,参与意愿不强。对于有强烈参与志愿服务热情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其专业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学习却不占优势,从而导致专业型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受到诸多限制,难以深入。

(四)指導需求与现实体制存冲突

专业型志愿服务对服务的要求更专业化、系统化,所要求的指导需求更为迫切、更为必要、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指导志愿服务的一般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相关服务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但高职院校师资普遍紧张,志愿服务指导教师一般由辅导员兼任,其精力投入、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服务能力与专业型志愿服务的要求都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应付教学管理部门以“规范”、“规矩”衡量教学活动的评估和检查;另一方面,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纷繁的专业建设事务,使得专业教师较少去体会学生的愿望与需求,更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志愿服务是团学部门的工作,与已无关,不愿参与。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志愿服务,其内容与形式,与专业型志愿服务的要求均将相去甚远。

三、高职专业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策略

专业型志愿服务要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需在项目设计、知识技能储备、服务品牌建设等三方面做好文章,才能发挥专业型志愿服务的最大效用。

(一)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服务项目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社会上的志愿服务组织相比,无论是志愿服务的管理者还是参与者,都必须以学习和发展为主旨。[9] 因此,专业型志愿服务的项目设计要依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将志愿服务与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相结合,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将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融入课堂,实现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组建“阳光维修”志愿服务队,开展“爱心修车队——拇指汽车”、“汽车日常保养知识科普”、“汽车安全装置使用小技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组建“食品营养与质量安全”宣讲团,开展“食品安全进万家”、“膳食搭配”、“食品质量快速检测”;茶艺与茶叶营销组建“茶艺表演队”,开展“茶奥会茶艺表演”、“茶文化和礼仪”宣讲、“小手拉大手,走近茶文化”的少儿茶艺实践活动、“科学饮茶,传递健康”主题分享等。让学生在服务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品质与形象,增强实践与服务意识,促进专业与服务共同成长。

(二)强化知识技能储备,提高服务品质

专业型志愿服务除开展常规志愿服务知识培训外,应着重开展服务技能指导。(1)建立指导教师制度。专业型志愿服务是一项非常专业和复杂的服务类型,如缺乏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服务对象选择、服务细节与实施步骤规划等方面的有效指导,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2)建立稳定的高素质服务队伍。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如志愿者队伍不稳定或自身素质不高,专业型志愿服务将很难开展。为此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除建立志愿者招募登记、日常管理、注销制度外,还提出志愿者“十个严禁”、“十个必须”、“十个学习”、“十个技巧”、“六个要求”等行为规范,以提升服务队伍素质。(3)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专业型志愿服务的评价机制应有其自身特点,要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志愿服务事业长效发展为目标,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团队考评与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思路、方法、指标等方面构建能有效激励志愿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形成人人争先工作氛围的评价体系,以有效提高服务品质。

(三)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普及志愿理念

要提高专业型志愿服务的服务品质与服务影响力,彻底克服“形式主义”,应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专业型志愿服务校园氛围,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1)建立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服务基地的建设既是将高职专业型志愿服务长期开展下去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志愿者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效措施。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与企业、社区、学校等共建服务基地,针对特定群体,定期提供适合区域实际的志愿服务,让服务更精准有效,更趋常态化。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师生主动对接杭州市科技协会、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沙食安办、市营养协会,深入各大社区、中小学,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实际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签订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合作协议,目前,累计开展讲座20场次,累计服务民众2 500人次,真正把服务基地建设成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实践平台和展示风采的窗口。(2)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党团组织是高职院校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强,专业水平高的人才聚集地,建立一支有组织、能持续开展专业服务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是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的坚强力量。(3)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专业型志愿服务理念。媒体的宣传既对树立志愿典型,强化品牌示范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营造支持专业型志愿服务氛围,提高社会认知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11-14.

[2] 谭建光.志愿服务: 理念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薄爱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01-102.

[4] 王金娟.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路径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47-50.

[5] 徐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85-88.

[6] 谭建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育人模式的创新[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37-41.

[7] 吴彬.专业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新路径[J].高教学刊,2015(21):234-238.

[8] 赵冬鸣,张蓓蓓.大学生专业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以华北电力大学“绿色电力照亮长征路”项目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21-22.

[9] 刘彦博,武彦斌,刘世勇.高校学习型志愿服务组织创建的导向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9-81.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项目品质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 18:44:30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01:02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39:48
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
对供电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若干分析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22:21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6:39:29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6:31:18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