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白玛
摘 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常听见教师在感慨:数学活动真不好组织,孩子们总是不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对于幼儿学数学,“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幼儿智力具有促进作用。兴趣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学兴趣;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景 提高学习数学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幼儿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我认为幼儿的发展是由于他们不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认识冲突是幼儿自我建构数学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把幼儿放置在生活情景中,幼儿的认知可能会有更大的冲突,幼儿头脑中的数概念不应该是来自于书本与老师的讲解,而应该是幼儿对生活现实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这种方式是数学学习生活化、情景化的一种最好的表现,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于生活,幼儿正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需要他们去探讨、比较、判断的问题,因此,把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让幼儿在与其自身相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认识相邻数时,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的欠缺,对数序以及相邻两数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不熟练。因此我在教这节课时,设计布置了数字王国的情景:把小泡沫垫子拼成T型舞台,把绳子牵起来,遮上布,分成表演的前台和后台。地毯铺在地上,在空地上撒上花和草,放上伞做的蘑菇成草地,上面标上数字。蝴蝶戴上翅膀,挂上数字;数字娃娃戴上头饰,剩下的孩子做数字王国的客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幼儿观察,比较,表演,游戏等活动认识1至9各数的相邻数;了解了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多1和少1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了数序;在情景化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表演的乐趣,对美的欣赏,对数的兴趣。通过这种学习,帮助幼儿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学会用数学推理来分析问题,对自己的數學能力充满自信。有关资料也提到:情景创设是强调在幼儿的数经验和数学教育目标基础上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主动活动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分享与自我建构来发展幼儿脑中的数概念。而老师的角色应该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者、聆听者与记录者,不干涉幼儿自己的创造活动,让幼儿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发现与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经历建构─尝试─再建构的动态过程,逐步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
二、利用游戏活动 体验学习数学乐趣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生活。因此,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及手段。比如《相邻数》一课,在设计“小朋友和数字娃娃见面”时,先请一个数字娃娃(2)出来,然后就请数字娃娃(2)说:“接下来出来的是我的邻居,他的数字比我的数字少一个,你们猜猜他是谁呀?”小朋友说对了,数字娃娃(1)就出来。老师接着说:数字娃娃(2)还有一个邻居,他的数字比数字娃娃(2)多一个,他是谁呀?小朋友说对了,数字娃娃(3)就出来。1和3是2的邻居,也可以说1和3是2的相邻数。依照此方法,1至9的数字娃娃有趣地出来
三、发挥表象作用,发展幼儿数学思维
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起来,幼儿将其行动感知的经验在头脑中内化,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脑海中,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幼儿积累的感性经验越来越多,储存的表象就日益丰富,因此,幼儿的思维活动,以不再像婴儿那样完全依赖于动作,依赖于眼前的感知。幼儿遇到的事一方面依靠感知,另一方面还可以唤起头脑中相应的表象,运用表象展开思维。不过幼儿初期,与幼儿末期的表象思维水平是有差异的,中、大班的幼儿,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你给他出一道题,他不一定能算出结果,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可以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家长反映“我孩子太笨了,2+1=?都 不知道,可是你要说他不会,他在买东西时,可以算出应该找多少钱”这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慢慢地将这些感性经验积累起来,整理后,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在班级小超市中,孩子们每天都会去那里进行一些货品购买活动,孩子们在超市内投入和现实生活中面值相同的纸币用以替代,他们在购买或售出物品会按物品的价格进行收款或交款活动,起初孩子们只是购买一些符合货币面值的货物,如:可乐(5元)、矿泉水(1元),慢慢地他们遇到了问题,一次一个小朋友拿了一筒薯片,需要九元,可他手里有五元,两元,一元,十元,就是没有九元钱。在付钱时,孩子们发现了问题跑过来找我,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询问边上的小朋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另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可以给一个五元,两个两元就是九元了”这时服务员好象也明白了,“你也可以给我十元,我找你一元就可以了”看,加减法一下子就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不仅进行了加减法,而且还进行连加运算,就这样,在积累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表象学习数学,会使孩子更自然的掌握数字间的关系。
此外,还可运用趣味学习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各个领域中可渗透数学知识,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如在语言活动中和数有机结合,是幼儿的数概念更加清晰,数数歌、倒数歌等,儿歌朗朗上口,幼儿喜欢念,又觉得有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数概念;在绘画活动中,准备许多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拼贴各种图案,幼儿在过程中体验了拼贴的乐趣,又有了探究图形结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胡明泉,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4(09).
[2]赵来英,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兴趣培养及自主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作者单位: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日当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