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先波?谢付华
摘要:优化心理拓展课程的建议:明确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目的意义:规范课程性质:选择合适的师资:完善心理素质拓展的课程开发体系。
关键词:心理素质; 拓展课程; 优化
心理素质对人生的发展与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意识到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理论教学手段之外,利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进行心理素质锻炼是常用方法,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大学都引入并设立了心理拓展类课程。笔者在多年心里拓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感觉有必要就某些问题提出探讨并试图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
一、心理拓展训练课程的目的探讨
从2002年北京大学率先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起,经过近几年爆發式的发展,全国众多高校开设或开展了素质拓展课程或主题活动。心理素质拓展是体验式的教学活动。
体验式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促进人的认知与发展的学习。是以人为本的体验教育,概括来说是通过身体活动围绕着自我认知、他向认知、人际认知、角色认知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个人能力结构、意志品质、思想素质和团队的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性从而扬长避短、高效发展的学习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的心理拓展课程的目的存在偏颇,首先这是健康心理前提下的锻炼,不能和心理咨询特别是心理干预等行为等同。第二、不能仅仅为了团建活动,活跃气氛。第三、不能片面追求共性而导致的团队面貌。总之,高校心理拓展训练课应该是追求每个学员都能从中领悟到个人的各项人本性能力与素质特点,并会去自主发展。
二、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现状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模式的现状
大部分高校是以心理健康节活动形式开展短期活动为主;还有些学校是以讲座的方式;有的是以新生进校开展短期团建活动;有的是以运动拓展为主,只有极少数学校是系列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
心理素质拓展应该围绕着:“认知-发展-再认知-再发展”的过程进行课程安排,课程设计也应该针对不同的能力构成、不同的意志品质精心设计体验式活动,一切以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为基础,去了解自身的个性特征、能力结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人本素质,从而结合生涯规划去发展自己。因此,应该开设足够多的课时量成系列性的课程。
(二)心理拓展训练从业师资人员现状
随着拓展训练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该行业,由于拓展训练的实施的弹性空间很大,也让更多人乐于加入。目前我国拓展训练从业人员大致以下几类:(教育、心理学背景人员;体育运动背景人员;军人背景人员;兴趣爱好者人员;管理学背景人员。
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正规的拓展训练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再加上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所涉及的学科相当多,所以,现在的各类拓展从业人员针对不同的拓展目标各有优势。同时也让拓展训练整个行业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目前最合适的师资来源最合适的应该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体育教育人才。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背景探讨
体验式学习的情景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情景体验的重要性从古以来就受到重视,比如《孔子家语》有“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不观于巨海,何以知风波”。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本身即是目的的活动。这与进步教育主义代表杜威的认为通过做来学习,即是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思想是一致的。罗杰斯非常重视情意价值,认为体验式学习能够增强情感体验,因此在人本主义视域中体验式学习即是:“直接经验加情感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库伯吸收了罗杰斯、杜威等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经过经验的转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并总结出学习的四种主要方式: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的理解、主动实验。
体验式学习学习效果区别于学术性学习区别在于情景,在于情节记忆,更深一步的是情绪记忆,而体验式学习,特别是如今的学习设计特别重视情绪因素,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这也是体验式学习课程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四、优化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措施
(一)明确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目的意义,区分于一些片面形式上追求和谐、团队气氛的团建活动,团建活动追求成功,而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具体项目的任务目标无论成败都是具有体会领悟意义的,有时,失败比成功更有教育意义。
(二)规范课程性质,心理拓展训练是一项系列而精细的教学活动,凭短时的团建活动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甚至连“认知”的时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发展。
(三)选择合适的师资,因为没有专门的心理拓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的师资来源渠道多而杂,有些片面追求教师的演讲口才,本末倒置。心理素质拓展的师资应该是复合型教育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
(四)完善心理素质拓展的课程开发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基地,为范式推广心理素质拓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敬群.心理素质与人生发展[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2]杨秀君.心理素质与人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毛振明.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刘视湘.心理拓展实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