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晶琦 杨健君 陈李胜 汤绮婷
摘 要:“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通信与电子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结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通信与电子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制度建设和教学实施,并对试点成效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通信与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5-0155-02
Abstract: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puts forwards an urgent require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ongshan Institute, UESTC, the new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system are discussed on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innovative tal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also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ltivation system for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一、通信與電子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
当前通信与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产业规模居国内各工业部门前列,中国已然成为了全球重要的IT产业基地。如此强劲的发展态势使得相关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市场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最难就业季”的报道屡见不鲜,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往往手捧简历却因为竞争力不足而好工作难觅,人才的供需双方存在着很大的落差[1-3]。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都采用的是“平行结构”分班和“划一的教学模式”。这种形式不管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入学就将其直接分成几个平行的行政班,实施统一的教学过程,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难提高,学困生受不了”,学生两级分化现象日趋明显,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初衷,也不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4]。
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信与电子类专业教育与市场中IT企业的需求更好的对接,培育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视野宽广的创新人才成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迫切的需求。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培养总体思路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于2014年面向全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选拔成立“卓越班”,实施专业人才的拔尖培养。卓越班以“务真求实,追求卓越”为宗旨,着眼于移动物联网时代对通信与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本科生,为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输送高素质、拔尖创新型电子信息人才。
卓越班交叉于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实行专业导师制下的兴趣小组式的松散管理。它尊重阶段式教育规律:低年级夯实基础,淡化专业,核心课程独立小班教学;而在高年级专业培养阶段,以培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组的研究工作,从中获取高水平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科素质过硬、自主学习能力强的特色专业人才。
(二)制度建设
1. 人才甄选及滚动竞争机制
卓越班在成班之初是面向大一新生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选择“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两门可以衡量学生的科学计算、推理能力及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课程成绩作为分层的依据。并在后续课程推进中,引入“优补和退出”的滚动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这种调整一般在新学期开始之初,根据全院本年级学生上一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成绩,并结合学科竞赛及科研创新情况进行综合排名,鼓励和吸引在专业上勤勉踏实、锐意进取的优秀学子的加入;让稍有退步的学生回到原行政班学习,并由辅导员老师跟进心理疏导和学业监督。
2. 专业导师制
为提升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出台了“专业导师制实施办法”,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紧跟学术动态、工作认真负责,且有奉献精神的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导师。该导师将立足于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指导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成长计划,逐步引导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创新实践,在学科竞赛、考研方向、专业课复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
3. 多元化创新实践与完全学分制
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通信与电子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学校专门搭建了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室、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室等实践平台,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学分评定标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开放性实验、科技竞赛、专利成果及行业资格证书等都纳入了多元化教学及考核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的选择学习模块。毕业总学分要求达到172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45分,自主多元化学习学分达到18分[5]。
此外,学院对于卓越班在师资配备、实验室使用、实验实训经费投入、指导教师奖励等诸多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并优先推荐卓越班的团队参与竞赛和评奖评优,充分调动师生热情和积极性,确保“卓越班”人才培养计划的可持续性。
(三)教学实施
1. 夯实基础,核心课程独立授课
按照阶段性教育规律,低年级主要以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为主。卓越班以通信与电子大类培养方案为主线,打破各专业细分,选择“大学物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七门课作为核心课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独立小班授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模拟电路基础”的教学为例,卓越班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理解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在讲授基本理论及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将结合国内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大纲要求有所拓宽加深,并引入工程模拟仿真软件Multisim,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项目研究型教学。而在考核方式上,一改传统作业采用的书后电路数值化计算的方式,而要求在Multisim软件上完成电路仿真及相应的电路分析文档,占总成绩的20%,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能力,并且可以让他们更加直观和全面的理解所设计的电路,为今后的电路综合系统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在模拟电子线路设计方面的自我训练,并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6]。
2. 重视实践,推进导师制下的跨专业的团队协作
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是卓越班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普遍专业认知模糊,而传统的行政班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或者简单设计开发实验为主,和具体的工程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存在着学生“学来何用”心态下的缺乏学习热情,应付式、突击式学习。“专业导师制”构想的提出,就是让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能针对个体化差异,引导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成长,让他们可以早一點接触到专业知识和工程训练,并从中选拔优秀的苗子逐步参与竞赛和工程科研项目。
由于卓越班的同学都来自于电子信息领域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技术、微电子、光源与照明五个方向,在无线收发、底层电路设计、应用层开发等方面各有侧重,因此在团队组队方面,有意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专业限制,倡导跨专业的团队协作,既可以优势互补,又促进了学生以主修专业为中心的知识活化和以相邻专业为辅的多专业知识的渗透融合。
3. 开拓视野,企业学习作为第二课堂
通信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迅速,仅靠校内的实验实训环节和师资来完成卓越人才的培养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学院從有限的经费里拨出专款用于卓越班学生的参观实习及外聘企业导师讲座,使得他们在有一定专业主攻方向的前提下,对行业动态和市场运作有所了解。这对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与此同时,企业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拔后备技术人才,更好的实现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与启示
卓越班自2014年初成立至今,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已成果初显:75%的学生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学金;62%的学生在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车等各级别的科技竞赛获得名次,并有两个团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立项、四个团队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在专业导师的引领下,40%的同学已经参与工程项目开发,正逐步成为教师科研团队的主研力量。
通信与电子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试点仍在继续,现阶段得到的启示如下:
1.高考分数一刀切的政策下,有一批具有良好的数理功底和动手能力的偏科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培养。尊重“长板理论”分层教学,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专业人才的拔尖培养,将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2.“考核+意愿”原则下,卓越班的学生流动率维持在10%~15%左右。“优补和退出”的滚动竞争机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优秀的同学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但也必须及时跟进退出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学业监督。
3.“专业导师制”的确能够较好的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专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价值引领,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但是如何区分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的工作差异,充分调动专任教师的积极性,是一个仍然值得探讨的问题。
卓越班恰如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未来将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探索,并尝试将卓越班的有益教改经验向行政班教学中推广,以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玮.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28-30.
[2]安鹏.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科教融合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5):21-23.
[3]李晓峰,周宁,傅志中,等.高质量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2):147-148.
[4]李美花,王鲁云.高校电子技术基础课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69-70.
[5]周艳明,吴坚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4):113-116.
[6]陈李胜,胡云峰.独立学院“模拟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