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融课”,让生长成为可能

2017-05-30 10:48程言峰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交融语文课程

【摘要】 语文“融课”以语文学科为龙头,致力于促进学习样态的转变,包含学科拓展、主题活动和特需活动等版块。“融课”学习的本质是以“玩”触发自主创新,关键在于连接:与文本连接,与经验连接;与教师连接,与同伴连接;与环境连接,与生活连接。内容上融汇、形式上融通、情感上融洽,“融课”学习必将成为校园的一种新常态。

【关键词】“慧玩” 交融 语文课程

既然儿童是生长的儿童,教育就应该是生长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生活是生长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地生长;在教育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他还用专门的章节论述“学校的教育价值,在于其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个愿望提供什么样的方法”。生长,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最美好的愿望。让生长成为常态,就必须把儿童放在校园的正中央,坚守儿童的立场。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给了儿童怎样的课程,就给了他们怎样的童年生活。

语文“融课”,致力于冲出传统课堂藩篱,打破学科壁垒,融汇各学科教学的优势,融通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学习资源,融洽学与教、家与校之间的关系,以原创性、开放性、游戏性、多样性为基本元素,打造立体化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使儿童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怀。

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重塑新的质量观背景下,我们需要反观语文课程教学,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教学形式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综合融通,把单一授受式的课堂学习形式转变为多维度、跨时空、花样迭出的“融课”样态,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关照儿童,正心启智。“融课”在内容上融汇、形式上融通、情感上融洽,目标上淡化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在课程活动中呵护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树立自信,引领儿童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指向情智的释放和精神的愉悦。“融课”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校园的新常态。

一、“语文融课”的实施主体

“融课”学习的本质是以“玩”触发自主创新,而这种学习的关键在于连接:与文本连接,与经验连接;与教师连接,与同伴连接;与环境连接,与生活连接。

“三人行,必有吾师”,人人可以为“师”,又可以为“生”,在连接中相互促进,共生共长。这种状况与传统的“师生”有所不同,它是在融汇互动中彼此取长补短,互教互学,在教学相长中发现、弥补不足。在彼此渴望、获取新知的情境下,自主创新的“课堂(或课程)”就可以称为“融课”。

不同类型的“开发者”渗入校园,使“融课”学习能够“自主造血”,校本课程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充满活力。广义上讲,我们可以把“融课”开发者分为四类:

1. 融课教师。即具有创客精神的、能够把自我思考或学习的最新教学想法转化为教学现实的教师群体或个体,他们是校园“融课”学习的发起者、引爆者。

2. 融课学生。指自我学习的“独创者”,更是指具有某方面特长,能够自行设计分享流程,通过微型课或者其他形式传授技艺的“合创者”,他们是校园“融课”学习的践行者、推广者。

3. 融课家长。即具有某方面专长,并乐于与师生分享的学生家长群体或个体,他们是“融课”学习的见证者、宣扬者。

4. 融课学友。即具有创客精神的社会专家,乐于到学校与师生通过课堂或者其他形式进行分享的学习之友,他们是“融课”学习的助推者、参与者。

二、“语文融课”的独特优势

“语文融课”一改传统的校本课程教材学材过度统一的面貌,致力于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到语文学习的阳光雨露而自然绽放,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1. 融通性

(1)学科融通。课程的跨学科整合已成为共识。以语文学科为龙头,进行活动拓展和延伸,融汇其他学科优势,达成知识互通,是融通活动的主要样态之一。如根据《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有关“塔身巨石”的数据,可以引领学生运用数学学科知识来计算一下:如果用这些石块来铺设学校运动场,可以铺多少个?以此来感受巨石之多。

(2)学段融通。一些课程的实施可以不受年级和班级限制,学生不分学段,依据兴趣爱好自由走班,自由选课,实现跨学段融通。如我们邀请当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以学校名称来源的“白鹿”为创作原型,创编了9本小白鹿绘本童话,一二年级学生共同学习,互相辅导,实现了学段融通。

(3)时空融通。在活动空间上,语文融课不应仅仅停留在班级和校园中,而应突破“围墙”,走向家庭、社区、社会。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并关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做到活动空间的融通;在活动时间安排上,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进行选择,可长可短,自主控制时间。如一年一度的“童话节”“诵读节”“艺术节”时间跨度都超过一个月。

2. 创生性

(1)学材创生。融课教材如同一块酵母,在与儿童的学习共融中发酵、再生,从而焕发活力。就拿小白鹿绘本教材来说,源于地域文化“吴王狩猎,偶遇白鹿”的传说,是一套“有根”的學材。孩子们在运用这套学材中,讲童话、演童话、绘童话,进而创编童话、自编绘本——使得“白鹿童话”母本,在每一年不同的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都产出大量的“子绘本童话”,而这些“子绘本”又被作为阅读读物而继续“哺育”下一届的入学儿童,学材就在这样的不断创生中“繁衍生息”。

(2)评价创生。“互联网+”时代催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样,对师生以及课程的评价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在众多融课纷纷涌现之际,大家各显神通,开辟了“微信”通道,创课者可以把自己的课程活动即时推送到微信平台上与大家分享,让家长、学生来点赞。更有家长发挥自身职业优势,自发组织、带动班级开展课程活动。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教育,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调动内驱力。同时,评价方式的创生改变,也持续催生了课程触发和创意,实现由开始的学校“要我做”向个体“我要做”的转变。

三、“语文融课”的实践路径

“语文融课”以语文学科为龙头,致力于促进学习样态的转变。从儿童校园生活的角度划分,内容版块可以有“学科拓展、主题活动和特需活动”等;从开发者的主体来分,可以依据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专家等分为“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家本课程、专家课程”等融课类型。

1. 学科拓展,凸显融课的张力。

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学科拓展和主题整合,是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途径。以白鹿小学开发的校本教材为例:

表一: 语文延伸校本课程示例

2. 主题活动,催生融课的活力。

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几乎都是以“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就一篇篇课文进行孤立的教学,而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同一个主题进行整合“融汇”,这样原本用两周教学时间可以完成的单元内容,我们可以用一周来完成,剩余的时间可以引领学生去阅读、实践、探究,以达成课堂内外的融通。

“主题活动”,是凸显语文学科素养、致力于覆盖学生生活空间的活动课程。主题活动的开发,可以按不同年级的儿童认知能力和水平,研讨确立固定项目。如白鹿小学的语文主题活动由低到高依次设置为绘本读写、童话表演、书法讲堂、小小辩论、编演童话剧、经典诵读等各大主题。学校针对每一项主题制定了课程纲要,明确分步实施方法:月月有主题节日,月月有语文活动。学生在校的六年中,每一个学年都有不同的活动期待。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生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在“慧玩”活动中滋长,也为他们的成长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3. 特需课程,激发融课的合力。

同一类学生群体中学科学习掌握程度就像个橄榄核,中间大,两头小。而这小的两头,就是一些语文学习的“特优者”或“特忧者”。 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特别关注校园里有特别需求的孩子们。尊重和理解“差异”,留意每一位儿童。

“特需活动”将语文课程进行私人定制、团体定制,以“兵教兵”的伙伴式活动开展学科互助,如“习作零距离”“阅读一对一”等等,惠及有特别需求的学生,使得“优者”与“忧者”融汇交流,彼此共进。从而让每一位孩子的情智触角充分舒展,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智得以全面的感知和提升,培养乐观、自信、向上的白鹿学子。

表二:特需课程示例

四、“语文融课堂”的评价策略

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语文融课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方式;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以量性评价为主的方式。

1. 国家课程评价。

主要通过过程性检查、考查、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采用“慧玩嘉年华”闯关与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低年级期末考试——“慧玩嘉年华”,是对学科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尝试。将认读拼音、识字组词、口语交际,有機融入“汉字城堡”“拼音王国”“妙语世界” “图形新天地”“七彩秀”“魔力眼”等多个项目,组成了语文游戏闯关的“迷宫”。将学科素养、综合能力的考核无形地融入到儿童喜欢的游戏中,没有了分数的评价,取而代之的是通关后得到的奖励。

2. 校本课程评价。

在兴趣特长评价方面,我校社团活动的“5+X鹿鹿慧玩分”评价体系的建构,促进了孩子们由“乐玩”到“乐学”的学习转变。通过学生参与极具效果的学分评价形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特长课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研摩、展演制。突出“用教材教儿童”,倡导教师二度开发教材,选择更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形成“以学定教,以玩促学”的“童趣课堂”。

在特需活动评价上,我们建立特需档案,实行过程性对比评价,采用案例制等多种方式。多样的课程,多元的评价,让“慧玩”活动不仅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语文融课,打破了学科壁垒,跨越了班级限制,走向社会和自然,为课堂改革展现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阚晓茵.把“玩的教育意义释放出来”[J].人民教育,2016(06).

[2] 阚晓茵.“童玩”课程:撬起学校发展的新支点[J].江苏教育研究,2015(09).

[3] 程言峰.基于创客理念下的玩创教育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猜你喜欢
交融语文课程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穿越时空的文化交融——浅析小说《春香》的主仆关系
真美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交融的独特优雅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