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县级博物馆是本地域内的文化宣教场所,随着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感受本地历史文化。市县级博物馆应加强本地域的古代教育展示,全面发挥博物馆的宣教作用。文章基于广西部分市县级博物馆的调研,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关键词]古代教育;市县级博物馆;广西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5-0078-05
引言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2007年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由此定义看出,博物馆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文化宣传教育的综合体。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它的服务对象包括各个阶层。在教育学的三大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博物馆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曾说:“博物馆教育以其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为依托,有条件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以外的第二教育系统。”[2]博物馆的教育意义及重要性不言自明。但由此,各级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更多是注重实物展览,而往往忽略了本地域软实力的普及宣传,尤其是地方教育史的内容。翻开每个市县的方志库,都可以找到一个篇章“教育”,其中记载了本地域的历史教育情况和地方名人事略,特别是隋唐科举考试以来产生和出现的状元、进士、举人、秀才题名,以及他们相关的事迹、遗存。这一部分内容代表了本地域古代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对于本地文化教育传承具有继往开来的宣教作用。
目前就全中国而言,除去专题性的古代教育博物馆(见下页表1),省级博物馆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配置丰富、人才专家多元、空间场所充裕、展陈经费乐观等因素,或多或少开设有以省级层面或角度为出发点的古代教育展示。而关于市县级博物馆的情况,笔者通过近期对所从事的广西士人调查项目,调研了部分市县级博物馆,发现由于种种因素,开设古代教育展示的情况不多,这其中也许有资料不充分的具体情况。古代教育史的展示方式可以灵活化,其取得潜移默化的社会效益将是无法量化的,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充分结合中小学校、方志办和博物馆各方的优势,优化市县级博物馆的功能作用。
一、广西市县级博物馆古代教育展示情况
在中国博物馆的分级机制中,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但是非专业的大众人士,一般只能简易地从博物馆的名称区分出省级博物馆、市级博物馆、县级博物馆。本文所提到的博物馆,采用以市县级的大众分级法,其中市级指一般地级市。当前,广西所有的14个地级市都建有博物馆,大部分县也建有或正在建设博物馆,并且博物馆已经实现了全面免费开放,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
市县级博物馆多为本地域内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该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下,由各市、区、县创建的,兼具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性质的博物馆。它的最基本特征,一是地方性,二是综合性[4]。在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除了明确综合性博物馆的双重性质之外,还进一步强调综合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文明的窗口。”[5]
由此,笔者在进行广西士人调查过程中,着重于关注市县级博物馆的地方特色展示,尤其是本地古代教育方面的展示。期间走览了广西中南、東南地区部分市县博物馆,共有14座市县博物馆成为研究标的,得出的关于古代教育展示的情况表如下。此次调研并不包含桂林市及属县,桂林地区由于其在广西古代教育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纳入本文讨论范围。
由表2得知,6座市级博物馆有4座开设、部分开设或涉及古代教育展示内容,其中包含首府南宁和第二大城市柳州;而8座县级博物馆有4座开设有古代教育展示内容,除了新建馆采用较新的展陈脚本之外,其余展览大多情况为只占据了极小部分。由此可以笼统得出两个浅显的结论:一是市级博物馆比县级博物馆更能有效统筹展览资源,市级博物馆由于经费、人力的缘故,更重视本地区文化教育史的宣传;二是县级博物馆对本地古代教育展示的意识较为淡薄。
涉及古代教育展示的部分市县博物馆中,从展示的动机来看,肇始于其当地历史上曾产生过著名历史人物,如南宁的萧云举(进士),柳州的“柳州八贤”(7人为进士,1人为举人),平南的“白马双英”袁崇焕、梁嵩(前者为进士,后者为状元),武宣的“双龙双凤”(陈仁、陈旭、谢洪、谢泽),这样的相关内容展示,除了能够宣传本地杰出名士和乡贤人物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教育的效果。
二、古代教育展示的作用
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展示的平台,尤其是市县级博物馆,具有承担本地文化宣传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在于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与教育相一致,在博物馆中开设古代教育展示,能够产生一些理想化的作用,并具有文化继承作用。
(一)导向作用
古代教育文化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古代教育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在开展古代教育展示时,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古代教育宣扬的有教无类、及第争先的理念,努力向学、重视教育的风气,学优则仕、仕优则学的传统,公平竞争、公正录取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导向作用,首先能从思想上对莘莘学子进行引导,进而升华。
(二)激励作用
当前许多学校校园内都树立有孔子像,这决不是盲目地进行偶像崇拜和“尊孔复儒”。校园文化通过学校的建筑、雕塑以及模范人物得到物化和强化,无形中灌输了一种隐性的理念和精神。同样的道理,博物馆开设古代教育展示,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和文物遗存,树立本地教育史上的偶像典型,将内容和实质影响至学生们或青少年的心灵空间,使之产生“今日我以我县为荣,明日我县以我为荣”的奋发向上的源动力。
(三)继承作用
教育是千年大计,从孔子倡导平民教育起,到现代社会中各类中小学校高调的宣传上线率,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了解本地的教育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前进的方向;了解本地的文教遗产,才能汲取饱满的精神营养,培植对家乡的情怀;了解本地的辉煌过去,才能继往开来,扎实推进现代化建设;了解本地的精英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衣钵,完成文化价值的让渡。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在走览的广西部分市县级博物馆中,关于本地古代教育展示,情况并不乐观,这和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博物馆高度重视的情况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广西市县博物馆古代教育展示工作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陈列展览的观念陈旧、意识淡薄
近年来文博事业的高速发展令人始料不及,市县级博物馆,大多为新建馆,许多馆规模恢宏,但是其中的陈列展览乏善可陈。从领导到职工,在陈列展览方面,积极创新意识和社会效益意识不强。事实上,并不要求所有的博物馆都要积极创新,但是一定要专注社会效益,而本地的东西恰恰是能够打好这一手牌的关键所在。但实际情况是,市县级博物馆注重的是实物展览,想法设法收购风格雷同的文物,重金打造华丽的展厅,然而事实情况往往是苦于囊中羞涩,而忽视了本地软实力的宣传。
“左庙右学”是古代教育的一种传统格局,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古代教育展览一般会和当地孔庙(文庙)紧密联系。但在广西,保存下来的孔庙(文庙)数量不多,新建的数量更少,其中具有文保单位性质的大多也是大门紧闭或修缮中,目前只有南宁孔庙、柳州文庙、恭城文庙、武宣文庙等几家在本地古代教育展示方面做得不錯。许多博物馆人认为古代教育展示理应是孔庙(文庙)的事情,其实不然,因为并不是每个市县都建有孔庙(文庙),所以市县级博物馆有义务承担起这部分责任。
人才兴则国家旺。而人才的更新和辈出,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引导。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需要长时间的对社会发挥潜移默化地教导作用。看似简单的古代教育展示,却能够唤起众多学子奋发向上的决心。例如灵山县六峰山的黄华书屋(县级文保单位),确切来说,是山间一座小山洞,明代进士黄华在此苦读数年,终于考中进士,成为当地津津乐道的一个奋发向学的例子。如今,许多本地人仍能谈起黄华苦读的事迹,并表现出钦佩之情,这就是教育史对社会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激励效应。
市县博物馆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古代教育史上的名人轶事对社会产生的正面能量,转变展览观念,即使是辟出一小块地方,进行古代教育资料展示,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一些文保遗存没有很好地利用
市县级博物馆是一座陈列展览的综合体建筑,但它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统统归入其中。各地的市县级文保单位大部分都是在市县级博物馆的权责管辖范围之内,由此,市县级博物馆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与本地古代教育相关的文保单位一同,努力做好文教宣传的文章。根据实地调研,至今,广西各市县还保留有众多与古代士人(进士、举人)有关的文物建筑或实物遗存,例如宗祠、庙宇、故居、牌坊、书院、塔亭、墓地、牌匾、碑刻等,分散于各市县乡镇村屯,大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点。
利用好这些文保遗存进行古代教育展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并且效果更直观更立竿见影。例如武宣东乡“兄弟进士牌坊”,其原件已被收入武宣县博物馆进行展出。复制件位于武宣县东乡镇武平公路旁台村路口,为一座四柱三门牌坊。陈仁、陈旭兄弟于雍正癸丑科(1733年)连第进士,双双同进翰林,雍正皇帝下诏御赐牌坊。牌坊中门上方书“圣旨纶音”,下方书“兄弟进士”,两侧门楣分别刻陈仁、陈旭简历,牌坊气势雄伟,给人强烈的震撼。
但实际情况是,更多的文物建筑或实物遗存是孤立存在的。一些故居存在了数百年,虽然历经修缮保存完好,但大门紧锁,貌似与俗世毫不相干。例如灵山县太平镇连科坪仇氏荣封第古宅,科举连科举捷,而仇氏又是当地的科举世家。在当地政府和文保部门的重视下,这座古宅得以完好保存并展示给当今世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里面除了空荡荡的院落,并没有太多精神方面的收获。既然本意是展示古代教育成就,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就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成的格局,做好相关的展示工作,让人进入后得到强烈熏染,并获得心灵的涤荡。因此,在相关文保单位、文物点或文物遗存开展相应的陈展,不失为一种快捷见效的方式。
(二)对策:应加强中小学校、方志办和博物馆的结合
一般来说,市县级博物馆是反映本地域历史文化底蕴的窗口和展示本地域文明发展的平台,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县级地域,县城城建规模一般规模不大,中小学校数量不多,而中小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校园内的认知。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一方面,就是为在校学生提供校外教育服务。因此,中小学校应加强与博物馆的合作力度,博物馆应打造适合中小学生的展陈内容。对于高深的文物精品,除了耳熟能详的国宝级文物,中小学生们对于其他的一般文物,大多不明白其中的内涵,而千篇一律的文物展陈,也使学生们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于中小学生,最能显而易见出成效的陈展,就是本地古代教育的展览。学生们在学校内,老师经常以著名的学长故事、本地成功人士的例子激励学生。同样道理,博物馆开设本地古代教育展示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们积极向上的信念。
在部分市县级博物馆中,感触较深的是方志办和博物馆之间关系的脱节。由于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因,两个单位并没有必要协作的关系,更多的是各自开展工作。从文献资料角度来看,方志办掌握有大量的资料,盛产考据型专家(指钻研古籍文本),方志人重文献轻文物;从文保遗存方面来看,则是博物馆的权责管辖范围,盛产器物型专家(指钻研文物考古),文博人重文物轻文献。在这一点上,两方面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本地古代教育史的展示工作。例如柳州博物馆(含文庙)的古代教育展,由方志办进行文献支撑,博物馆提供人物遗存的文物,如书画、碑刻等,配上图片展览,介绍古代柳州的所属学宫、科举世家、人物简介等,效果就很不错。
当然,文博系列的岗位分类较之纯历史研究的方志办要精细得多,博物馆的专技人员术业有专攻,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业务技能,加之市县级文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琐碎繁杂,所以导致古代教育展示这一重要内容在展陈方面的缺失。但是,只要结合好方志办现成的文献成果,配合文物即可,如果文物方面确实无着落,也可以采取VCR展示、图片展示等简单易懂、成本低的方式。
四、结语
以科举制度为主干的广西古代教育,共产生了10位文状元,1125名进士,数万名举人、秀才,这些士人分散于各市县,其中的许多士人在当地留下了佳话美谈。对于市县博物馆来说,这是一笔现成的资源,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博物馆人应当利用好这些资源和财富,大力做好本地古代教育方面的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总之,有与没有和做与不做,是两个集合的概念,有条件的市县,要开设古代教育展示,没有条件的,需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跟上步伐。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章程[EB/OL].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875e854e767f5acfa1c7 cd4c.html.
[2]刘兰香,赵耀.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南方文物,2007(1).
[3]黄明光,卢辉炬.我国科举博物馆的多维思考[J].教育与考试,2014(6).
[4]周筠.谈综合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J]. 文物春秋,2000(4).
[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黄文波,南宁孔庙博物馆馆员,编辑,硕士,研究方向:广西地方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 吾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