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影响因素探析

2017-05-30 00:48王润兰张振国马艳彬宋潇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翻转课堂影响因素

王润兰 张振国 马艳彬 宋潇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该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课堂观察等方法,利用两年时间对X校27门课程的翻转课堂进行跟踪研究。通过对高校翻转课堂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微观层面顶层设计、教学学术地位的提升、师生翻转课堂培训内容的确定、活动型学习空间的创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环境模型的构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翻转课堂一词最早源于国外,指通过重组课堂内外的时间来将学习所有权从教师端转换到学生端的一种学习模式,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个性化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重构教学双过程,进而形成开放性知识。作为信息化教育变革的一个典型,翻转课堂风靡全球,曾被《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受到世界各国教师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引发了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潮。

X校为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于2014年底启动翻转课堂实践项目,笔者利用此机会带领团队对其进行研究。为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2012年1月1日-2017年10月15日期间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条件为:主题=翻转课堂(精确匹配),经高级检索,检索到文献20007篇;将主题加入“并含‘高校”进行同样检索,检索到文献2322篇;再加入“并且‘篇名=影响因素”进行检索,检索到文献10篇,剔除MOOC影响因素及重复论文各1篇,仅余8篇。通过对20007篇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翻转课堂以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居多,其次是高等教育。对高校翻转课堂全部检索结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高校翻转课堂,主要以教学模式研究为主,其次是微课、MOOC。

通过对高校翻转课堂相关文献的浏览,发现更多的是对此感兴趣的教师在自己课上进行的教学改革和尝试,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很少能在校内形成规模,更缺少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对比及共性问题研究。具体实施中大多为摸着石头过河,专业指导和学校各方面支持均显不足,研究尚不够深入,很多成果不具有典型性,尤其在翻转课堂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影响高校翻转课堂实施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和归因分析,进而提出改进策略。

二、X校翻转课堂实施基本情况

X校翻转课堂以立项的形式下发学院并组织教师申报。项目启动始于2014年底,2015年3月具体实施,首批有18个学院的21位教师立项,19门课程进行了翻转;2016年底第二批项目启动,13个学院的14位教师立项,截止到目前有8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实施。涉及的课程包括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五大类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基本能代表学校的整体翻转情况。

该校翻转课堂项目除经费外,其他方面没有明确的支持措施,实施各环节均由教师自主完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进行,立足从教学现场去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寻解决方案,并向有需求的教师提出改进建议。

经过两年的项目实施,该校翻转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7.33%的学生对翻转课堂持肯定态度,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定位、资源开发、课堂驾驭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和提高。在教学效果上,学生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及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成绩上,选取态度比较积极的四位教师所承担的《会计信息统计》《光纤通信》《非线性编辑》《体育科学方法研究》课程,利用SPSS对翻转课堂实施前后的学习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4所不。

表1-4显示,四门课程中有三门课程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翻转后学习成绩高于翻转前;一门课程显著性值为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翻转后学习成绩低于翻转前。也就是说,即时授课教师热衷翻转课堂,并为此付出很多心血,也并不意味着学生成绩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诸多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翻转课堂实施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其效果,在对27门课程翻转课堂的持续跟踪中,发现普遍存在教师自身重视不足、网络环境不理想、网络学习平台结构不合理、物理学习空间不能满足翻转需求、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概念理解有偏差、课件及微课资源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梳理和分析,笔者将制约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研轻教的导向难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各高校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经费,也定期举办了一系列的交流、评比和教改项目,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翻转课堂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立项之初,引起很多教师的兴趣,但却后劲不足,甚至有教师選择了放弃。以X校为例,该校翻转课堂第一批项目有两位教师未参加翻转,翻转的教师参加第二批项目的人数为0,而第二批14门课程中尚有6门还未实施(2017年12月份即将结项),未翻转率高达42.86%。随机访谈中,有80%以上教师认为“翻转课堂费力不讨好”,付出了数倍的工作量,承担了较大的压力和风险,研究成果却得不到学校的认可,更难与论文、著作、课题等科研项目等同,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上没有任何优势,所以不想在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说明学校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没有从教学和教师的根本需求出发,制定出与其项目投入、复杂程度、质量等相匹配的成果等级认定及相关政策,致使热衷于教学的教师价值感缺失、心理失衡。

(二)现有的网络环境无法满足学生翻转课堂学习的需求

网络虽然不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必要条件,但良好的网络条件却可以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极大的便利。虽然国内有些高校网络环境比较好,教师、学生凭借自己的账号、密码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无线网络,但也有众多高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网络环境还不甚理想。为了解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团队对该校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保证问卷填写的数量和质量,问卷发放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堂上通过手机二维码识别,现场填答;另一种是将网址链接放到网络学习平台,学生课下通过点击链接填写,通过筛选,调查收集有效问卷157份,相关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数据表明,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到两小时以上的学生高达80.25%,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浏览学习所需要的资源。同时,有高达80.25%的学生对学校的网络环境不满意,主要原因为学校没有免费Wifi、网速慢,以及网费高等。在有线宽带和无线上网方面,该校学生需要自己购买,且受区域限制,现学校提供的有线网络仅限于网络中心和图书馆,而学生自己购买的网络只能在宿舍和教学区使用。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院校网络环境如此,可以推断,有相当比例高校的网络环境还不甚理想,无法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也限制了基于网络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了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虽然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特别是2016年教育部还启动了高校国培项目,但通过对H省首期高校教师国培项目所做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距离我们的想象还有较大差距,很难满足翻转课堂课前、课中及课后全过程对信息技术灵活应用的需求。

可以说,翻转课堂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自主设计和制作PPT/微课等教学资源、会建设课程网站、能熟练运用课程网站进行教学、会使用便捷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等,但目前多数教师除了对PPT比较熟悉外,对其他工具或是从未听说过,或是虽听说过但从未尝试过。X校27位教师中只有4位教师可以完成上述工作,其他教师均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翻转前有必要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培训,以避免教师在实施中产生焦虑心理。

(四)学习空间制约了翻转课堂课中环节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习空间是指用于学习的场所,它与教学空间、教学环境、教室等概念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目前所指的学习空间主要包括正式、非正式和虚拟三种,正式的学习空间主要有大礼堂、教室和实验室等,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主要有休息室、户外学习区等,虚拟学习空间主要有学习管理系统、社交网站或在线环境等。本文所指的学习空间为正式学习空间,是翻转课堂实施中课中环节学生学习的场所。研究中对27门课程翻转课堂课中学习空间进行了统计,如表6所示。

上述场所,均可访问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但只有学院专业教室和机房可以访问外网,如果课中环节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即时测试、弹幕等,教师和学生只能使用自己的手机流量。在座位安排上,除实验室、画室和体育场馆有特殊设计外,只有录播教室有活动桌椅,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任意拼接,其他均为固定桌椅的排排坐方式,非常不便于协作交流的开展,制约了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四、对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2017年3月18日下午,《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预测了未来五年内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中的12大技术发展、9大关键趋势和9大重要挑战。报告将未来一至五年对中国高等学校具有影响潜力的技术根据重要程度进行了归类,翻转课堂位于一年之内采纳的技术之首,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为探索具有普适性的高校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策略,笔者在对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微观层面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概念源于工程学领域,是大型工程技术项目建设中的一种设计理念和科学决策模式。这一设计理念强调从实际需求出发,运用当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自高端开始进行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现被应用到更加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和规划领域,尤其是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模式中。

笔者认为,顶层設计有宏观、中观、微观之说,分别对应国家、地区和某一个部门/学校的决策。由于翻转课堂的实施更多的是依托于某一所学校,因此需要在学校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从X校案例可以看出,顶层设计的好坏对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的顶层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专家团队由主管校长、教务处领导、教法老师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组成;前期调研要针对不同人群,从环境、条件、人员、技术、设备、经费等全方位展开,在此基础上对翻转课堂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明确翻转课堂实施的目的、意义、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微课制作、网站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记录、课程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成果的认定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专家指导、技术支持、专业培训等;教务处下发通知,组织各学院申报;成立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立项评审;教师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各项准备,并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团队对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多元评价,完成结项工作。这样的顶层设计周到详实,能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施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构筑教学学术价值观

针对二战后美国高校出现的“重研轻教”现象,博耶拓展了学术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学术”概念,目前,教学学术发展已成为国际性的教育改革运动。

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教育与教师评价制度越来越注重科研产出,作为教师职业之本的教学要素重要性被削弱。从各高校晋升考核制度中可以看出“教学工作量”与“教学质量”的重要程度明显低于“科研成果”,这种导向使得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明显少于科研,对高校教学质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翻转课堂作为全球的教学改革热点,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多于平时教学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学校没有微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会迫使对教学充满热情、专心于教学工作的教师因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自身价值无法体现而不得不将工作重心转向科研,教学只能沦为“副业”。因此,学校应构筑教学学术价值观,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务晋升中认可教学学术成果,并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综合教学研究项目的创新性、前瞻性、复杂性、工作量等,将其与相应的科研成果对等。这种教学即科研的导向,会促使教师从心理上、行动上真正回归教学,推动学校走上“学校为我,我为学校”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开展师、生翻转课堂相关培训

参与翻转课堂实践的教师大多没有教育技术专业背景,由于对翻转课堂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致使有些翻转课堂有名无实,甚至根本就不是翻转课堂。而实施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足也影响了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作为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上述两个方面也同样会影响其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参加翻转课堂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就成为一种必需。

笔者根据对参与翻转课堂的师生所做的问卷和访谈,对翻转前的师、生培训内容进行了设计,具体如表7所示。

上述培训内容,可帮助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实施翻转课堂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减少实施的盲目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创设活动型学习空间

随着高校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传统的物理学习环境已经无法满足翻转课堂的学习需求,迫切需要建设具有网络环境、活动桌椅、多媒体设备/多屏触控板/平板电脑等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效融合的活动型学习空间。目前,高校的学习空间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理想,网速慢、教室不能联网、无线网络信号时断时续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给想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带来了诸多不便,许多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无法展开。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学习空间建设,对原有物理空间进行改造,尤其要保持网络的畅通和校园全覆盖。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已成为未来学生学习的一种趋势,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和学习体验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目前尚有相当比例的高校还无法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免费Wifi。对这类高校建议采用“小步走”策略,前期先建设1-3间能满足本校教学改革需要的、具有免费Wifi的活动型学习空间,供有网络需求的教师和学生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开展更为个性化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待后期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扩大规模。

(五)构建适于翻转课堂的在线学习环境

高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依托功能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除了具备传统网络学习平台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充分考虑翻转课堂的特点。本文在翻转课堂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在线学习环境模型,并在《经济法学》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如图3、图4所示。

该模型从学习者的视角进行设计,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平台“两种课堂”

一门课程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翻转,该平台采用混合设计,将课堂分为“常规课堂”和“翻转课堂”。“常规课堂”按章节顺序设计,教师将教学资源,如PPT、授课视频、教学案例、思考与练习、学习任务、单元测试等内容置于相应目录下,学生按常规的学习流程逐级查看,适于传统的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由于课前学习多是人机交互,平台中资源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有较大影响,因此,该模型将翻转课堂按翻转次序排序,教师先选择适合翻转的知识内容,并设计、开发配套的学习资源,如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教学课件、作业/测试、扩展资源等,然后将其上传至“第X次翻转”目錄下,便于学生快速查询所需内容。“常规课堂”和“翻转课堂”的设计,为教师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2.信息浏览“三步到位”

本在线学习环境模型最大的优势是“三步到位”,即无论学生学习课程、查看资料,亦或是沟通交流,三步之内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页面,避免了资源不易查找,内容混乱,页面链接错误等问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交流空间“主题设计”

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都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优化师生交互。这一环境中的交流空间不应是帖子的无序堆砌,而应站在学生视角,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主题设计。该模型设计了两个主题交流通道,一是一级目录下的“交流空间”,二是每次翻转课堂中的“主题研讨”,前者包括平台上所有针对某一主题的讨论;后者则对应每次翻转课堂具体内容的主题研讨。这种主题设计不仅便于师生分类查看,也有利于对主题问题的深入探讨。

为了解基于翻转课堂的在线学习环境模型在翻转课堂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在课程结束后,对本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64名,收回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92.18%。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

上述数据说明,该模型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翻转课堂学习时对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需求。当然该模型现仅在一门课中进行了试用,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在后期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一步验证和改进。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x校翻转课堂实践项目,对高校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要想大规模推进并产生较好的效果,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开课年级、班容量、不同类型翻转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设计等,这有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更需要来自学校的整体规划、设计和支持。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翻转课堂影响因素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一场及时的春雨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