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

2017-05-30 13:08丁泽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学伦理思想爱民

丁泽

摘 要: 基于传统儒家的“仁”、宋明理学的“心即理”以及家族正义的家风等价值理念,王阳明提出了以敬民、信民、安民为内容的爱民伦理思想,这些思想既具有儒家的“仁爱”属性,又具有心学的“良知”特征,更具有“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个性。加强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研究、实践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王阳明; 民; 仁; 心

中图分类号: B24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6-0074-04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以“读一等书,做一等事”为人生追求,在人生的终点以“此生光明,亦复何求”对自己的一生高度概括。他的一生起伏跌宕,富有传奇,但是对于仁爱、对于“学圣贤”的执著一直是他一生的“一等事”,这一点极其深刻地体现在他的爱民伦理思想中,然而关于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在学术界探讨还不够充分。加强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的研究,对于深化传统文化中爱民思想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爱民伦理思想的理论根源

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最古老的渊源是儒家“仁”的思想、最深刻的理论基础是宋明理学“心即理”的思想、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王阳明家族刚正不阿光明一生的家风。

(一)儒家的“仁”心

“仁”的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其涵义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儒家“仁”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伦理思想始,“仁”就是“爱人”,[2]封建时期以儒学作为国学的朝代莫不以仁政爱民为治国方略。

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的理论根基在于他的心学思想,而他的心学思想源自于他对儒家圣贤学说的追求。儒家的特征之一是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这其中以“仁”的理念对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影响最为明显。

王阳明传承儒家一脉就奠定了他的爱民伦理思想中“仁”的先天基因。他在“仁”的基础上,构建了“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在王阳明看来,“仁”是由爱己推及爱万物的道德要求,“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3]968-969这句话表明王阳明传承了孔子以孝悌为基础的“仁”的理念,以家族制度为基础扩展成伦理观点,从血缘之爱延伸到天下一体之爱。儒家的伦理思想是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最古老的渊源。

(二)理学的“理”心

从明朝传统官学的理学中学习成长起来的王阳明,理学对于他的影响必然是深刻的。王阳明说:“周、程二子。始复追寻孔、颜之宗。”[3]245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至少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王阳明认为自孔、颜之后,圣贤之学几乎成为绝学,所以用了“始复追寻”这样的字眼;另一方面,这代表了王阳明承认了周敦颐、二程追寻的是圣贤之学,也就是承认了理学是圣贤之学的延续。朱熹这样评价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濂溪先生虞部周公心传道统,为世先觉。”[4]这句话中已经蕴含了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从中发酵而来。至于朱熹与陆九渊之争,只是突出了理还是心哪个是本体的地位而已。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关于心与理及心与性的关系,有这样的表述:“心是虚底物,性是里面穰肚馅草。性之理包在心内,到发时,却是性底出来。”[5]王阳明心学的理念与此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认可心与气有相似性,但是心不是气,因为心“比气,则自然又灵”,同时,两人都用“虚灵”来描述这个心。

至于与朱熹既是友人又是论敌的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更是直接传承于他。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对王阳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格竹事件”之后,王阳明转向追求内心的思想体系构建,完全是以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为基础的。

由此来看,宋明理学两大思想派系都对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明理学的思想是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的最深刻的理论基础。

(三)家学的“正”心

在王阳明的历代先祖中,王吉、王纲以至父亲王华,以忠贞著称;王祥、王览以至祖父王伦,以孝悌闻名。可以说这是王阳明思想形成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家族文化背景。[6]

王阳明,在步入仕途之初,以小官身份弹劾当权宦官,随即被捕,宦官刘瑾与其父王华有旧交,曾经派人与王华沟通,没想到王华刚正不阿。王华认为其子王阳明为弹劾刘瑾而获罪,理直名香。至此,宦官刘瑾大怒,将王阳明“廷仗四十,既绝复苏。寻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并将王华由原来的礼部左侍郎外调到南京任清闲的南京吏部尚书。[7]193这件事情,王阳明父子的作为绝不是一时冲动,王华官至礼部左侍郎,不可谓不知当朝局势,也知道自己决定的后果,然而他还是坚决地维护自己内心的良知,由此可见王阳明之父的人格非同一般。

王华气质醇厚,待人仁恕坦直,从不矫言饰行,谈笑议论,无论公庭私所,决无两语。人有片善,则赞不绝口;人有急难,则忘己救之;人有过恶,则直言规劝。[8]这些王华身上传统士大夫的优良品格对王阳明的行为规矩以及心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家风是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二、爱民伦理思想的价值维度

王阳明的爱民思想是建立在“致良知”则“人人皆可为圣贤”的基础上的。敬民是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中的前提,信民是王陽明爱民伦理思想的基础,安民是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的目的。

(一)敬民

王阳明认为人民是应当被尊敬的,也就是他的敬民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依据。一方面,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认为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有时候良知被遮蔽了而已,如果能够知行合一、致良知,那么人人皆可成为圣人,而圣人是值得尊敬的。既然人人都可成为圣人,那么人人都应该是值得尊敬的。基于此,王阳明提炼出了敬民的理念。另一方面,王阳明提倡统治者要相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国家兴旺依靠的是人民,王朝的天下是人民当年参战推翻前王朝打下来的,王朝的税收是人民辛勤劳作上缴的,离开了人民王朝也就将被颠覆,如此来看,对于人民也要有敬畏之心。

统治者敬畏人民就要依靠人民,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边,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长期高高在上养成自以为是的强势心态,再加上优渥生活中形成的对于自己私心、私欲的过度满足,习惯性地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这样的统治者是极其危险的。要依靠人民必须重视人民大众的存在,要使王侯在内的各级执政者在治国理政中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必须首先消除他们以官本位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打破他们以自己为中心的僵化思维方式,改变他们对人民先入为主的成见。王阳明在他的军事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这一观点,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小觑,官兵腐败无能,怀抱着对人民的敬畏之心转而依靠民兵[9]222并获得奇胜,这一点在后来成为了曾国藩组建民团的直接思想来源。敬民是一种最基本的对民的态度,是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的前提条件。

(二)信民

基于王阳明的“人人皆可为圣贤”的理论,他认为虽然人们在国家生活中可能会做错事,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民的本心都是好的,可能为了生活所迫、一时的良知被遮蔽而破坏了国家的法律规定或者道德规范,因此不能以一时一事评判人民,要相信人民。君王要相信人民才能体会到民生疾苦,才能制定出合乎人民利益的政策制度,才能确保君王的统治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江山社稷才能长久。

信民就是要相信人民的本质是好的,是善的。王阳明认为领导者应该相信人民,并追根溯源,寻找自身政策制定是否合乎民意、民情、民风、民俗,避免作出居庙堂之高而自以为是的事情,要相信人民群众巨大的历史作用。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践行了自己信民的思想。他为了体察民情,在执掌地方期间,改革文风会风,畅通上下沟通渠道,确保了人民反映渠道的畅通,以达到为官者能够及时掌握民心向背、控制局势的目的。[7]126-136这里至少包含了信民的两个方面的方法论内容:一方面,信民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听取民意、体察民情,要消除对人民大众的偏见,真正听得进百姓的反应,听得进民声;另一方面,获取民意,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途径,要能获取可靠的民情,才能够弄清来龙去脉,真正地信民。信民是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的基础。

(三)安民

常言道利国利民或是祸国殃民,总之都是将国与民捆绑在一起,因为国与民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民不得安生,国家怎能安稳。安民是爱民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爱民才算得到了落实,否则也就是自娱自乐嘴上谈兵而已。

得到安稳生活的人民,是国家和统治者最坚强的后盾。王阳明活捉宁王朱宸濠就是最好的见证,正是那一支看似松散未经正规训练的民兵队伍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民兵虽未经正规训练,却发自内心英勇作战,这种来自内心的强大力量是宁王朱宸濠的部队所没有的,如此来看,装备强大内心武器的王阳明民兵队伍才是真正的精锐部队。人民为了平安美好生活而战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安民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王阳明的奏疏文字,没有一篇不说到民生疾苦,没有一篇不谈到安定民生,这都是他关心民瘼“视民如傷”的真诚恻坦,而情不由己地发出来的呼声。[10]这一点在军事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的是王阳明采取的慎战态度,不轻易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他知道硝烟起百姓难安[9]207。战争上的造诣来源于他对百姓的爱,他以自己的良知为追求,良知装着百姓。他采取慎战的态度,在战前全方位了解、周密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军士和普通百姓的伤亡,在战斗中积极进取、英勇顽强以获得最终的胜利果实,在战后及时安抚人民以最快速度恢复社会各项正规秩序。

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的方法,以良知作为引领,为人民谋福祉,得到人民拥戴。没有安民,敬民和信民都将只是空谈,安民是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的最终目的。

三、爱民伦理思想的精神本质

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是儒家、心学及其自身家风影响下的产物,因此,他的爱民伦理思想蕴含了儒家的“仁爱”气质、心学的“良知”精神和“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个人特质等精神本质。

(一)“仁爱”的儒家根本属性

“仁”的具体道德要求在于:对人民要慈惠、宽大,使之富足、安宁。《论语·阳货》载孔子语,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就算是做到了仁。孔子还称赞法家的开创者管仲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孔子是赞赏管仲的,他认为能够匡正天下,止息战争,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就是仁人。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的方法实践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这种实践反作用于他的爱民伦理思想。

仁政爱民,以民为本。王阳明虽然不如管仲一般做宰相,但是他在明朝动乱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封新建伯。在国家和平时期,王阳明强调在物质上“养民”才能达到安民,人民富足安康,明德自然就会实现。王阳明将安民放在平治天下的首要位置,这也是他的“仁爱”思想的指导,“仁爱”是儒家对王阳明爱民伦理思想的本质影响。

(二)“良知”的心学核心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无法逃离他的核心思想“良知”,在道德修养论上,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是对于之前宋代大儒朱熹的重大突破。“良知”的思想在王阳明的哲学、政治、军事等领域均占有核心地位,“知行合一”在实践的意义上来看是中国儒家历史上的传承和突破。儒家虽然多有入仕者,但是军事才能却无几人能及王阳明左右,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

致良知就要求人们加强自身内在道德修养,区别于理学的向外求理、格物穷理的方法。王阳明的爱民思想中,特别强调了统治者要加强自身本心的修养,做到官民心相连,脱离官本位的思想束缚,为民做官才能真正治理好一片领域。从王阳明的军事政治生涯来看,平定匪乱、宁王反叛等事件的过程中,他确实是这样实践的,这也正与他知行合一的观点相一致。

(三)“随机”的个人经历烙印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是王阳明最著名的军事名言,也是王阳明在历经磨难之后的心得体悟。

王阳明的一生颇为传奇,也是曲折的。他出生于当朝官员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少年得意,年纪轻轻得以入仕,却因直言进谏得罪佞臣而遭遇廷仗和贬谪,遭遇此番波折后,经受“石棺悟死”,悟透“格物致知”的缺陷,传承而超越,由向物问道转向自己的内心,由此将以良知为核心的心学推上巅峰。“龙场悟道”之后,以他對心的了解,王阳明无往而不胜,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如他年轻时的恣意随机,灵活多变的虚实攻心战,创下了军事行动中多项奇迹。他的军事思想直到今天还被军界、商界所研习。这样一种“随机”,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所能获得的。

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养成对于王阳明的思想体系的构建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爱民伦理思想上,他对于人民敬畏但是也会开导教育,他相信人民但是对于变成土匪的人民,他坚决反击绝无二话。由此可见,他的爱民伦理思想是灵活的,绝不是迂腐、刻板的教条,是“随机而动”的。

当然,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终究是根植于他所处的封建时代背景之中的,作为封建地主阶级代表的伦理思想固然有很多消极的成分。如,王阳明颁行社会教条,训练为地主阶级效劳的士大夫,镇压农民暴动,内涵了明显的等级观念,他还主张旌奖节妇,改立忠孝祠[11],这是对女性的自由和人权的极其不公。由此来看,王阳明的爱民伦理思想还是存在一定的狭隘性。

参考文献:

[1] 任健. 王阳明民生思想探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58.

[2] 罗国杰.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6.

[3]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 吴震. 《传习录》精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

[5] 朱熹. 《朱子语录》卷六十[M]. 北京:中华书局,1986:1426.

[6] 钱明. 家教、家训与阳明品格之养成[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2):40.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 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 张新民. 传统士大夫人格典范:阳明之父王华(一)[J]. 当代贵州,2015(12):63.

[9] 张祥浩. 王阳明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 蔡仁厚. 王阳明哲学[M]. 台北:三民书局,1974:178.

[11] 谭丕谟. 宋元明清思想史纲[M]. 武汉:崇文书局,2015:106-107.

猜你喜欢
心学伦理思想爱民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