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芳 顾坚男 冯志杰
摘 要:转型发展背景下加强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民办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较弱、高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不够鲜明等。因此,在转型背景的浪潮中,民办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融合区域发展等。
关键词:转型发展;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047-03
Abstract: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colleges during its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reinforcing its own key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core landmark of social civilization progress for the regional economy. Problems right now existing in the service of college of private education to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ing: having no service mind, not bearing such service capability, and no ideal feature on its own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us, during its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private colleges should change its mind, reinforce its service thinking, enhance its service capability, so as to integrat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private college;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1]至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就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任务。民办高校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探寻转型背景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以便拓宽、拓深民办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促使其在服务过程中实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一、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不可或缺的职能和使命。我国民办高校经过近40年的发展,经历了复兴起步、规模壮大的外延式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此阶段正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行分类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场全方位、系统性转型的变革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民办高校要努力把握时机,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功能,更要注重其发展过程和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理念、价值等文化特征,加强和提升高校文化建设。因为“高校文化是大学维持自身核心价值体系及建立鲜明特色的基础,也是不同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2]因此,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民办高校持久深远发展的必然思路,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觉使命和必然选择。
(一)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3]至此,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为何要如此重视文化自信?因为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基于民族、国家如此重要,同样地,文化基于一所高校也非常重要,它是一个高校的精神名片,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4]可见,办大学就是办文化,高校文化是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立足和参与竞争的核心实力,没有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影响力的大学是很难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对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力量不强、综合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而言,近40年大浪淘沙的考验仅是立校之基,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民办高校能持续发展的強校之本。民办高校想要在当前转型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必然要求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注重凝练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特有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彰显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民办高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态势和新特点。与此相适应,特色鲜明的的区域经济也在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路径的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种发展趋势倒逼区域高校进行转型改革,通过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实现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对接,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科研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文化建设以繁荣地方先进文化为着力点。”[5]可见,提升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民办高校作为区域内高校,同公办高校一样是区域智力资源的集中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上,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政府决策的智库,而且是推进甚至引领区域社会文化建设的辐射源和重要阵地。
(三)区域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的,没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缺乏内涵、缺乏竞争的内驱动力。可见,文化在区域的综合实力中地位日益重要,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关系到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持久力,是区域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是区域先进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是实现区域文化发展繁荣的保证,正如学者所言:“高校文化和大学精神是国家意志、历史传统、社会趋势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体,是时代精神的表征,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6]近年来,民办高校经过不断明晰办学定位和调整自身结构,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在文化建设方面,民办高校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影响着区域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面貌,持续不断地助推区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顺势而为,不断调整自身内部结构,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课题组调研了解到,由于民办高校办学体制及运营机制等方面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使其市场导向性非常明显,能紧密地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地对接转型经济发展需求,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较为侧重人才培养模式的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的及时优化、校企合作与校地合作的动态对接等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或者说没有认识到民办高校高校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隐性影响甚至文化引领作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涉及到高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教学、师资结构、文化建设等等方面,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高校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辐射、提升作用。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不仅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民办高校的本质特征。创造性人才必须借助浓郁的高校文化氛围才能茁壮成长。但从课题组调研部分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民办高校刚从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又适逢转型发展,经受着“内涵转型”并重的考验,同时由于受办学定位营利性导向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民办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高校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高校文化立校的个性风格的形成与彰显,影响和制约了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引领功能的实现。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
高校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以及引领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大学有敏锐的认识,有主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这种服务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它与大学的办学时间、文化积淀、价值追求有密切关系。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普遍存在办学时间较短,历史文化积淀薄弱等局限,目前虽然在高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凝练方面有一定的起色,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精神,致使其在服务的领域范围和能力发展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实现民办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高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不够鲜明
高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聚集地和文化支撑点,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保证和重要动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名片和品牌形象。通过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对转型发展的民办高校而言同样责无旁贷。不同的民办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理应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但据课题组调研统计,由于受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诸多制约性因素限制,目前民办高校不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专业设置的增减等方面,而且在高校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上,都存在界定模糊,随意性大的不足,而且各校盲目模仿,特色趋同,呈现出低质同构、同质同构的现象。这种既没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及时植根于区域土壤举区域旗、打区域牌的高校文化,势必不能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
三、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潮中,民办高校应大力加强和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精神源泉和智力支持。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应该说,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每一所民办高校都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都注重了打造自身的办学理念特色、育人模式特色、管理模式特色、运行机制特色等显性指标,但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渗透、融合、寓于这些显性指标中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对民办高校而言,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应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到高校文化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文化立校、文化强校的理念。“树立理性的经营精神,已成为民办高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期望相一致、与教育规律相符合、与时代发展相合拍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7]因此,民办高校要做到:一是理念引导,通过转变理念,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统领地位;二是领导重视,民办高校最高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身体力行,推动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底蕴,以此凸显办学特色,凝练高校文化,積淀后发优势;三是开放思维,民办高校要树立开放的思想,认识到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就是区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如青岛滨海学院打造的的国家4A级景点“世界动物标本艺术馆”,浓厚的人文气息吸引着山东省内外的游客,是青岛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名片,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
(二)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不单单是要转变观念,增强高校文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更要探寻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措施,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能否充分发挥好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能,已成为检验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和水平的试金石。”[8]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转型过程中“应用技术型”的定位也圈定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引领的是世界文化,中国的一流大学,引领的是中国文化。由此引出,地方的民办高校引领的是地方文化。因此,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民办高校应做到:一是凝练自身文化特色,形成校本核心价值观,如山东省民办高校青岛滨海学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体现着滨海学院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和道德信念等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凝练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全校师生团结进取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整个学校文化形态的精神凝聚,对校本文化的各个层次起着统领和引导作用,对青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三是着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创立富有校本文化气息的校所环境,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怡德的功能特色。
(三)凝练文化特色,融合区域发展
国内外优秀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实践证明,民办高校特色的高校文化关乎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关乎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竞争力。这种特色表现出来就是异质性和比较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办高校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在相互竞争中依据自身所处的区域位置以及自身办学的历史与特点所做出的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而这种自我调整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因此需要做到:一是发挥和加强大学校长的作用。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引路人,是学校文化特色形成的关键,校长的眼光、胆识、管理才能、教育理念和思想引领都决定着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品牌价值的提升,具有大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校长能真正弘扬现代大学应有之义,目前比较好的民办高校都有著名的校长。二是以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准确定位。民办高校在文化建设上要根据本校、区域的实际确定合理目标。本校的实际包括深入研究本校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这样才能顺应教育规律;区域实际是充分了解区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规划,主动因地制宜,融入区域文化建设,进而引领地方文化。比如黄河科技大学至于郑州、浙江树人大学之于杭州,青岛滨海学院之于青岛、山东英才学院至于济南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三是有选择地适度培养和拓展科研职能。民办高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创造条件拓展科研,主动参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通过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思路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Z].2015-10-21.
[2]侍建 .论大学对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功能-基于高校文化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1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蒲红.转型发展视域中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基本思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2).
[6]韩延明.我国现代高校文化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7]陈新民,尹晓敏.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民办高校經营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
[8]邹满丽.刍议地方高校转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