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源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对社会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中扶持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表述,指出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7)07-0118-02
Abstract: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need of the time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ociety.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the two aspects to support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training mode and higher educ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Transform the idea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and pioneering education teachers; perfe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erfect the practice plat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mode
1創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校从来都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发达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从企业在职培训开始,逐步渗透到高校正规教育。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个提出“企业管理”的新方案,随着六十多年的发展,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逐步成为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两种模式。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公司调查法、自由讨论法、个别辅导法等,区别于以往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美国的创业教育可分为意识、知识、技能和实践类课程逐步实施,获得技能提高。英国政府在1987年推出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其在培养企业家,在全社会形成的一个促进创业精神的这一基本目标的推动下,鼓励创新文化,奖励成功,为此通过教育和培训实施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如表1),2004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只占总人数的0.31%,2005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占总人数的0.35%,2007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占总人数的0.26%,2011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占总人数的1%,2013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占总人数的1.2%,2014年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占总人数的2%。这些数据反映出,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数量逐年上升,但比例还很低,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因此,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迫在眉睫。
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有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环境、课程体系单一、缺乏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四个方面。
2.1 高校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环境
首先,高校缺乏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处在创业创新的初级阶段,对于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和氛围的建设还需进一步的加强;其次,创新和创业没有达到标准化、系统化和广泛化。目前的创新创业渠道不完全与现实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机会较少;再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前景和投资价值比较看重,且过于偏重结果,从而轻视了创新经营理念的培养,使得大部分的创新孵化工作不稳定并缺少长期发展;最后,高校对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没有一套完整的完善的体系,而且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自己做一些事情的研究,对于存在的问题也只是自我消化,使得团队和团队之间的互动少之甚少。
2.2课程体系单一
在美国,创业能力、创业文化、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等组成了其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就课程体系而言,美国高校依据学生不同差异的学习经历,设置的具体课程比较多。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相对简单,创业课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清华科技园与清华经管学院在2003年就共建创业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创相关课程近20门,但这些课程的设置比较松散也严重缺少独立的创业课体系。因此,当前模式相对单一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十分不利。
2.3缺乏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由创业教育基础、创业培训及实战等多个平台组成。而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中的实践平台同样是多方面的,例如高校设立了智囊团、创业研究会、创业家学会、创业教育中心等。在中国的高校,对课外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動相对较少,主要通过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推出了比赛,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参与。因此,竞争主要体现在本身开展的活动,比赛后很少有学生继续创新和产业项目。
2.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使得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主要有几个问题:第一就是师资力量严重出现不足。虽然目前没有社会公认的准确统计数据,但是教师短缺对高校创业创新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其次就是教师的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就当下而言,高校创业教育教师一般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负责学生就业的老师过渡而来,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
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而其培养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如图1),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3.1 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
要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首先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在这个前提之下,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平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知识,申报一些具有创新创业意义的课题,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3.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联系企业,统一培养教师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聘请成功创业者引导教师创业教育。组织教师和企业家发展创新课程和适合高校的一系列教材。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3.3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组成。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是建议高校应整合创新创业与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课程。二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三是课程结构应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4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活动的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园等有效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或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积极挖掘学生的创业精神。
4结论
“双创”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条主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各项举措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柏青.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
[2]李海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议[J].科技通报.2014(05).
[3]刘一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
[4]钱德年,张哲熙.教育4.0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