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宇翔
摘 要:近十年来,我国的设计学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当前设计学人才培养的问题显得尤为必要。文章讨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设计学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所在单位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情况,提出建构和实施 “三驱动、三促进”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设计学;三驱动;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7)07-0114-02
Abstract: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scale of design education has been expanding in our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urrent design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design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 drive and three - promotion" design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reforming the pattern of design education.
Key Words:three-drives; three-promo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艺术事业的繁荣,我国高校的艺术专业办学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有学者统计数字表明,截止2012年底,有1929所院校开设了设计学及相关专业,每年新增设计专业新生超过50万。
2011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设计学则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独立的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乃至社会对于设计学学科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设计教育不论从教学规模还是教学水平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对于应该如何培养优秀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值得作新的审视和深入的研究。
1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国外的现代设计教育已经开展百年,设计教育较为成熟,也很早就确立了以工作室作为学生培养的有效手段。在设计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很丰富的,这有利于了解国外设计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如Halime Demirkan的《Assessing creativity in design education》研究了设计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方式,Serkan Gunes的《Design Entrepreneurship in Product Design Education》研究了产品设计教育中如何提高创业技能,这都是设计教育研究关注的问题。
国内关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研究切入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比如从跨学科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工作室制、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和探索都为设计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并作了很多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例如,李亚军从学科特点出发,提出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思路和模式,发表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孙以栋等提出了基于“产学研”教学体系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有研究探讨了工作室制对于设计学专业人才培養的作用,如梁善发表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所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现有的此类工作室还是多以教师为主导。
2新时期设计学人才的需求定位与能力构成
身处后信息化时代的新时期,应重新审视并思考国家和社会对于设计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定位。国家层面而言,2014年6月,教育部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推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该决定明确释放了一个信号,国家急需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从社会层面而言,通过对企业招聘设计学专业人才的职位描述等信息的调查情况来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为具体,总结起来就是要求设计学专业人才具有很强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设计项目的能力。
因此根据所述的设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定位,对设计学专业人才能力构成作如下描述:
基本素质要求方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备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有着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基本知识要求方面,具备设计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主要包括设计制图、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等基础知识。了解设计相关专业的理论及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趋势。
基本能力要求方面,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具备发现和定义设计问题能力、设计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初步的设计学研究能力。
3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三驱动、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3.1明确“一个目标”,培养“两种能力”
针对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设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并强化两种专业需要的重要能力。“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厚实理论修养、扎实专业技能,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两种能力”: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始终。
3.2构建科学、合理的 “三驱动、三促进”立体化教学体系
设计学是一个交叉型学科,该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很强的设计实践能力。为适应专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及社会对设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考虑构建 “三驱动、三促进”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把“学术研究、实际设计项目和学科竞赛”作为设计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三大驱动力。以研促教、以项目促教、以赛促教,即把教师的学术研究、参与实际项目设计、指导学科设计竞赛为促进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与指导能力。
4“三驱动、三促进” 人才培养模式三大教学平台构建
4.1课堂教学平台
为实现三个平台联动的立体化教学,首先必须抓好该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平台的运行,以此平台为基础,为其它两个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切实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为此尝试了“课程作业成果化”、“学科竞赛、实际设计项目与学术研究作业化”、“学生成果考核化”的三化教学法;即把学生作业直接形成成果参加学科竞赛或投入企业,把学术研究、项目设计、学科竞赛的项目纳入学生课堂作业,同时也可将学生的优秀成果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该环节教师起主导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学科前沿与发展的同时,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科竞赛动向。
4.2“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平台
实行“三驱动、三促进”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考虑成设计学专业教师指导下的由学生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旨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实践的平台;该平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大大扩展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针对不同专业方向成立面积300平方米的六个学生工作室,可容纳设计学专业学生200余人。工作室的运行以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设计、研究为主,教师监督指导为辅;既能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真正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同时,以工作室作为鼓励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龙头和榜样,促进所有本专业学生的学习。
4.3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并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行“三驱动、三促进”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也必须搭建运行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可分为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验室应能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竞赛活动和设计研究需要,此外根据学生数量情况每个设计学专业应至少建立5-10个校外专业性实践基地。该教学体系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实现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旨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打通社会服务的通道,挖掘实际设计项目。
5“三驱动、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江西财经大学设计学专业从2002年开始办学,依托学校80余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虽然没有丰富的艺术教学经验,没有一流的师资,但通过分析全国艺术教学的现状发现许多同类高校存在类似问题,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改革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尝试推进构建“三驱动、三促进”人才培養模式,利用学院现有条件即有可能培养优秀的设计学专业人才。
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实践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师生共同努力下获得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的重要设计学专业竞赛奖项。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师资队伍,设计学专业教师们研究了切实可行的 “课程作业成果化”、“学科竞赛、实际设计项目与学术研究作业化”、“学生成果考核化” 等教学方法。
6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应不断创新,应从实际的设计学人才培养需要出发,对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提出了建设“三驱动、三促进”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设计学专业而言,建设学生工作室并非创新,创新在于工作室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主导的工作室作为连接人才培养模式中各教学平台和教学体系的纽带,从而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创业型设计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Serkan Gunes. Design entrepreneurship in product design education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51):64-68.
[2]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 2005, 151(11):72-73.
[3]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0, 207(07):137-138.
[4]吴博,罗振春.“工作室制”首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8, 120(11):187-188.
[5]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