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2017-05-30 06:12:05贾永兴杨宇薛红
高教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贾永兴 杨宇 薛红

摘 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论文从创新意识的含义着手,阐述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三个着力点,并介绍了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具体实践做法,最后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79-02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focus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and innovation interest and consciousness is the motivation and base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eaning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n elaborates three key points on how to spur and cultivat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roduces specific practices in our university. Finally, it emphasizes some issues need to be concerned i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Key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practices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号召。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急切需求。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针对高等教育明确指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许多课程都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我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提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活动是一个客观能力和主观意愿相结合的活动,目前多数课程主要关注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创新技能,但是在如何激發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投入不够,导致学生能够完成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普遍缺乏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科学质疑的意识。

一、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创造与实践的一种能力素质,是将知识用于实践一种过程。其中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力的前提,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通常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四个方面。创新动机是创新的起源和目的,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只有确定正确的创新动机,立足于服务社会,解决“痛点”问题,创新活动才有实际的价值。创新兴趣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可以使人善于创造条件、适应环境,对创新活动充满热情,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并孜孜以求。创新情感是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情绪态度体验,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创新情感需要外部环境的鼓励和引导,通过不断的成就感刺激和培养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创新意志是在创新过程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志,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始终把握方向,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不怕失败,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创新的成功。

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着力点

创新意识与人的主观意愿密切相关,而愿望的形成是可以加以外部环境的鼓励和引导,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丰富知识,培养求知欲

创新要具有差异性、可行性和价值性,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否则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重复前人的工作。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多学科、多领域里的知识,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创新想法和意识,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求知欲,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才能为自主创新打下有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观察,敢于质疑

成功的创新工作往往是对社会“痛点”问题的有效解决,而问题的发现首先要勤于观察与质疑。许多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就是对一些问题和现象熟视无睹,缺乏主动分析思考的习惯,不愿意探究原因,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寻根究底的好奇心,祛除心理上的惰性,分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原有方案存在什么问题,养成大胆质疑,大胆想象的习惯,勇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进行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不断完善。

(三)打破定势,敢于创新

创新关键在于“新”,否则就是重复工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尊重权威,虚心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但也不能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又要敢于超过他们,经常思考“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尤其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力度加强,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机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和提高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要有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和勇气,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所突破。

三、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做法

(一)开设创新力培养专题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在2016春季引进了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所负责《创新工程实践》网络课程。该课程是北京大学总结长期从事工程实践课程教学和组织iCAN(国际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经验,借助智慧树平台面向全国各高校开设的网络直播课,课程内容专业领域广,涉及到创意启发、头脑风暴、创新思维方法、创新项目管理、创新设计流程、知识产权、市场营销、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知识,较系统的介绍了创新创业所需涉及的方方面面。为了配合这门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配备了专门的辅导教师团队,从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创新的基本特征等方面着手,开展头脑风暴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创意种子,师生讨论,一起对该创意的意义和可实现性等进行完善评价,启发学生突破专业局限,找到有价值的创新思路。课后学生再根据提出的建议,查阅资料,进一步完善,再进行汇报讨论,方案得到大多人的认可就进入作品制作阶段。这种启发、引导并激发学生寻找自己的原始创新思路,师生讨论完善学生对创新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完成创新项目创新过程,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得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构建学员创新科技俱乐部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技能,我校构建了“机器人科技创新俱乐部”、“电子设计创新俱乐部”等一批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并提供了专门场地和经费支持。在俱乐部中,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意愿和技术互补的原则,结成小组共同学习,相互启发,提出了各种创新的想法,再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采用学生俱乐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使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完成创新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不断补充和完善原有的知识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域的主动性。俱乐部还定期举办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电子工艺加工企业、观摩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欲。

(三)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

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科竞赛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目标,在内化的科学精神的指引之下,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要創新思路,构思出各种方案,设计并实现各种作品,是对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全面检验。我校每年都会举办全校范围内的“卓越杯”科技竞赛,学生自主选题,不限专业、题材和内容,着重考察学员作品的创新性。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中国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由于竞赛项目实现方法可选择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品的设计、结构、功能和工作策略等方面不断创新。我校每年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上都获得多项一等奖,尤其是中国机器人大赛的光电搬运项目,我校学生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了全国冠军。

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

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创新精神培养与科学求知态度结合起来,强调创新的社会效果。创新工作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有着科学的规律,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科学考虑创新的背景、技术实现方案、创新点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经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来确定努力的方向,不要片面追求新奇。

(二)对学生的创新工作多鼓励多引导

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学生有时提出的创新想法不成熟,甚至有些脱离实际,但教师要注意保护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创意想法,最好首先对闪光点表示肯定,然后再从实现技术需求和价值方面与学生一起分析沟通,引导他们发现其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和困难,并进一步完善,直至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千万要保护好学生稚嫩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因为自卑感造成的人才埋没远远高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埋没,这种自我埋没极大地遏制了创造才能的发挥。

(三)把继承作为创新的起点,从小处着手

要想让学生把创新活动坚持下去,就要让他们尽快在创新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学生由于知识背景所限,一开始很难有较大的创新。在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继承前人的工作着手,只要有一定的改进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工作,并尽可能制作出创新作品的原型,使学生经历一个从原始创新种子到创新实现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创新工作的成就感,明白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创新欲。

参考文献

[1]张海霞.创新工程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胡飞雪.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康晓玲.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4]李爱英.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C].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2011:50-51.

[5]金葵.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新意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6(Z2):61-62.

[6]王玉祥,雷虹天.试论创新情感的培养[J].职教通讯,2000(7):36-37.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8:56:52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4:51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4:58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9:58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