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
【摘要】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40例合并医院感染的患儿作为观察组, 选取40例无医院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侵袭性操作(胃管留置、气管切开、导尿等)、预防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因素上的差异。结果 医院感染40例包括胃肠道感染14例(35.00%), 上呼吸道感染10例(25.00%);下呼吸道感染8例(20.00%);皮肤组织附属器官感染的患儿4例(10.00%), 其他4例(10.00%)。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4.47±2.27)岁小于对照组的(7.56±4.36)岁, 实施侵袭性操作35.00%、预防应用抗生素25.00%、住院时间(12.35±2.87)d
高于对照组的10.00%、5.00%、(9.15±3.0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男/女病例(21/19)VS
(22/1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病房是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 与患儿年龄小、实施侵袭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有关, 应实施相应预防对策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住院患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1.095
院内感染主要是指患儿在入院48小时之后发生感染症状, 儿科病房是医院中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1], 医院感染不但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 延长住院时间, 大量消耗有限的医疗资料, 而且还可能导致抢救失败、促成病死率和致残率上升[2], 控制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观察儿科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 并探讨及相应预防干预措施,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儿科 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730例患兒, 男380例, 女350例;年龄0~14岁, 平均年龄(6.98±4.23)岁;基础疾病包括支气管肺炎、急性胃肠炎、缺血缺氧性脑病、急性肾炎及其他等。
1. 2 方法 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治疗效果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3]判断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其中医院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 按1:1比例选择无医院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侵袭性操作(胃管留置、气管切开、导尿等)、预防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因素上的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30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0例(5.48%);胃肠道感染的患儿14例, 占35.00%(14/40),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例, 占25.00%(10/40);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8例, 占20.00%(8/40);皮肤组织附属器官感染的患儿4例, 占10.00%(4/40), 其他口腔、尿路感染皮肤及等4例, 占10.00%(4/40)。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4.47±2.27)岁小于对照组的(7.56±4.36)岁, 实施侵袭性操作35.00%、预防应用抗生素25.00%、住院时间(12.35±2.87)d高于对照组的10.00%、5.00%、(9.15±3.0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两组男/女病例(21/19)VS(22/1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 1 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 易造成院内感染[4];儿科住院者大多无自理能力, 需要探视和陪护的人相对多, 陪护和探视人员与病儿的接触为直接接触易将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患儿而造成感染;由于患儿多床位拥挤, 病种分不开而不得同室混住的情况, 如不加强管理, 容易造成交叉感染[5]。因此儿科病房是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2]。本文结果730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0例(5.48%, 40/730), 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方面的发育不健全, 使患儿更易发生感染, 因此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本文胃肠道感染的患儿14例, 占35.00%(14/40),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例, 占25.00%(10/40);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8例, 占20.00%(8/40)。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儿科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6], 除了儿科患儿本身免疫功能低下, 患病期间更易发生医院感染外, 还存在以下主要原因:①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年龄小的患儿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 来自于母亲的抗体也慢慢消失, 血清补体含量较低, 屏障功能较差, 造成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大大增加。观察组患儿年龄年龄(4.47±2.27)岁
小于对照组的(7.56±4.36)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儿科病房以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疾病为主, 临床根据治疗需要可能会长期应用各种广谱抗菌药物或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破坏了人体生态平衡.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及广泛流行, 由于正常菌群被抑制, 而增加-重感染的机会, 其病原体即可来自病儿体内的条件致病菌或真菌的大量繁殖(内源性感染), 亦可来自病儿外环境中的细菌或真菌(外源性感染), 常见的医院感染如鹅口疮、伪膜性肠炎(抗生素肠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败血症等, 多与滥用抗生素有关[7]。观察组预防应用抗生素25.00%高于对照组的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③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住院时间续长。观察组患儿年龄住院时间(12.35±2.87)d
高于对照组的(9.15±3.0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住院时间越长, 医院感染发生机会也会相对增加[8]。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 如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呼吸机等在抢救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延长患儿生命, 但如果未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适应症, 任意扩大使用指证或留置管道过长, 会损伤组织黏膜, 既可将外环境细菌带入体内, 引起外源性感染, 也可以将自体细菌带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导致微生物的定值增加, 增加了潜在感染的机会[14], 且与置管存留时间密切相关, 据统计留置导尿管每延长1天, 发生菌尿症的危险增加5%, 机械通气时间每延长1天, 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将增加1%[9]。观察组实施侵袭性操作35.00%高于对照组的1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2 预防和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各种消毒隔离制度, 充分发挥和调动全科医护人员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意识和作用, 让患儿积极参与[10];定期进行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制定严格的陪护和探视制度, 并适当限制探视时间;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做好双向防护, 查房时先查非感染的患儿、然后用快速手消毒毛巾擦拭双手及听诊器后再对下一个患儿进行检查。保证病室内空气新鲜, 结合季节、气候等作到每日开窗通风[11-13]。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措施:严格掌握侵袭性操作的指证,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对不可避免的侵入性操作, 操作时严格无菌技术, 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黏膜上皮, 注意缩短各种管道留置时间[14, 15]。加强低龄患儿营养, 包括胃肠道营养、静脉高营养等, 重视调整机体免疫力, 提高机体抵抗力, 注意提供足够的热量。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儿童体质薄弱, 且胃肠道功能不健全, 很容易因抗生素滥用引起体内菌群失调而发生内源性感染, 应加强小儿抗生素应用的管理, 规范抗生素使用指征及禁忌证, 强调能够少用抗生素则不多用, 能用用一种抗生素则不用多种的原则, 以保证儿科用药的安全性, 降低因抗生素滥用引起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左萍, 罗云秋, 戴明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4):524-52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10-12.
[3] 宋桂花.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12):1667-1668.
[4] 许姜姜, 李晓红, 胡海赘.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11):857-8511.
[5] 王莎莎, 陈会波, 尚积玉, 等. 小儿内科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0):5151-5133.
[6] 赵旭, 严向明, 王秀珍, 等. 某儿童医院连续3年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32(1):40-43.
[7] 常大芸, 刘学工, 陈吉兰.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临床监测与控制研究.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3):185-186.
[8] 譚庆, 游明园, 孙煦勇, 等. 某医院感染病例特征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32(1):99-101.
[9] 纪香红, 泮小娟.儿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13):2043-2044.
[10] 黄妍, 兰晓云, 韩丽萍. 医院感染在儿科的隐患因素及干预措施.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5(4):240-241.
[11] 周早阳. 儿科病房医院感染与管理措施.中国民康医学, 2015, 15(10):107-108.
[12] 周均华, 谷建芬, 郦建娣. 儿内科2153例住院患儿医院感染调查. 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3):326-327.
[13] 张玉杰. 儿科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 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2(29):45-47.
[14] 杨小丹, 金洁, 金瓯, 等. 综合性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4):914-916.
[15] 王清清, 苏卫东, 张微微. 某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6, 33(3):248-251.
[收稿日期: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