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国明
摘要:县域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深度、广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突破发展瓶颈。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做好各种资源整合,与家庭、社会结合,与教师专长以及学生成长结合至为重要。
关键词:县域;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现状;原因;策略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序列中的“三级课程”,近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和基层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确实促进了学校特色、学生特长、地域教育特质的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借一斑可窥全豹”,我们认为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前县域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现状。
一、现状呈现
(一)成绩
第一、开发、实施起步早。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在农村中小学也应运而生,至今已有10年之久,相当多的学校积累了丰厚的资源、经验。
第二、开发、实施门类全。农村广阔的天地是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沟沟坎坎里有故事,袅袅炊烟中有传说,劳动号子里有艺术,举手投足中有技能。可以说,县域范围内的校本课程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地方文化、体育武术、民间艺术、手工编织、种植养殖等领域都有涉及。
第三、开发、实施参与面广。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推进,各基层校攻坚克难,基本实现了校校有校本课程的良好局面。
(二)問题
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我们离“做大”、“做强”校本课程尚差一定距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缺乏序列性。各校在开发、实施方面,普遍呈现出校本教材一本“小册子”的现象,这种现象“告知”我们:全校1~6年级都在采用这本“小册子”,无学段之分。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这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即使仅仅一门校本课程,也应当按照年级、年龄的不同,将各学段内容合理划分,“分册”实施。
第二,缺乏多样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深挖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而,一所学校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开发实施多种校本课程,以课程的多样促学校有“活气”,学生有“活力”。一所小学4规制,600余名学生,却仅有一门校本课程,实在令人汗颜。
第三,缺乏规范性。部分学校不能对校本课程上升到“课程”的高度去开发实施,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实施纲要”。因为,“纲要”涉及到开发的目的、实施步骤、教学计划、组织保证、人员配置、成果检验等。这就造成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较大的弹性。
第四,缺乏整合性。调查发现,有的学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比较齐全,也非常规范,但学校没有把该课程的学科知识整合为“教材”。教学应以“教材”为蓝本,校本课程的实施亦应如此,否则就难以达成先前制定的“课程目标”。
第五,缺乏趣味性。谈到课程,我们往往会与教室、教材、粉笔、作业本相联系。其实,校本课程的开放性是极强的,它的开发、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更趋向于“实体”操作。但很多教师的校本课程课是“局限”于教室内,因而课程实施中应该有的活动受到“限制”。
二、原因解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
学校教育的落脚点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基,为学生的全面成长铺路搭桥。社会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压”,使得学校这台机器不分昼夜地为造就“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秀才”不停地运转着,学生已不堪重负。如何让学生们从“题海”中上岸?从“纸堆”里爬出来?研发实施课程,开掘减负的“分水渠”应是“首选之义”。
学生兴趣的养成,个性的张扬,自信的培植等都有赖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它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最优载体。因为校本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开设艺体类、诵读类、科技类、手工类等等;根据活动形式,可以开设采访类、公益类、讲座类、演习类、比赛类等等。因而,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实现对学生发展的优质“服务”。
(二)资源配置不足
其一是教师资源配置不足。应该说,近些年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中小学教师的补入克服了很多困难,做出了很大努力,但随着教师严重老龄化以及退休潮的出现,教师配置仍显现出不足,使得校本课程开设的课时、科目出现“缩水”;校本课程专职教师近乎为零。其二是教育教学设备的不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本课程开发应为“有源之水”,很多学校,诸多教师,对校本课程大多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但苦于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设施设备,使其梦想“夭折”。
(三)深度广度不足
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也是为了让“生命”更鲜活。但具体实施中,很多校长、教师谈“安全”则“色变”,使得部分校本课程因有安全隐患而“望而却步”,“裹足不前”,致使校本课程的深度不足。此其一。
其二,教师专业特长水平不足影响了开发、实施的深度。很多教师的专长是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的,就专业特长来讲,还不能“超乎众矣”,尚不是“鹤立鸡群”。这势必影响到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其三,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使得它的开发、实施需要延展其广度,也正因此需要联合更多方面,包括社会团体、组织、家庭的广泛参与。然而,现实是教育工作者“单打独斗”、“金鸡独立”。
基于以上原因,就出现了“课时尚显不足”、“程度略显肤浅”之现象。
三、策略攻坚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要取得实效,需要做到“六个”结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与资源整合相结合
面对教师资源的不足,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窘态”?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利用。一是在教师队伍方面,可以试行“校际间”的跨校整合,教师可以以“走教”方式,互相入“对方校”进行教学,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二是在县域内,对相同或相近的校本课程,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将课程内容合理分配给相关学校、相关教师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上传至网上,共同使用。实现校本课程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此乃课程资源共享。
面对资源方面的不足,可以建立以“中心校”为设备“基地”的方式,合理安排好所辖区域内各校的课程实施计划,进行设备资源“流动”使用。
另外,近几年政府对于农村少年宫建设的步伐加快,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开动脑筋,开放办学。基层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完全可以捆绑住“农村少年宫”的设备、人员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将外部资源“为我所用”。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该把资源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团体。学校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上的各种培训基地、教育基地、旅游景点作为教育的资源,亦可聘请有专长的社会人员作为“辅导员”,补充校本课程的教师资源。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域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因此会在本地域的人们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进而成为本地域人的骄傲与自豪。这种特征也无时无刻不在浸染着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就要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让人们对地域特色的认同感更强烈,培植学生爱家乡之情感、强家乡之宏愿。
下面这些内容均可入校本课程资源:
1.家乡的美丽风景、名胜古迹。壮美的山,辽阔的海,欢畅的溪,黄色的土,阴翳的林……一道道如画的风景,还有那背后的故事,既能让人陶醉,又能得到熏陶,这是多么好、多么直接的“校本教材”呀!。
2.行业的古今名人、英模先烈。历史的长河浪花翻腾,每一朵都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每一方热土上都有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搜集他们的事迹予以整理,重走他们的足迹予以品味,就是极好的开发、实施。
3.多彩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我们的先辈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食粮、交往礼俗…·一,诸如地方戏曲、武术、舞蹈、手工制作、节日风俗等等,我们的家乡或许是这些文化、风情最具营养的土壤,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弘扬。少年儿童是最佳的载体,教育工作者是最佳的传“媒”,开发、实施如此内容的校本课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
在这方面,我们要树立“区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之观念。
4.特色的经济支柱、种植养殖。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请高级技工、种养能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完美结合。此乃最“廉价”的资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与教师专长相结合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力军,是具体的开发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必须与本校教师的专业水平相结合,否则就不会在这条路上走很长、很远,也不会取得实效。
1.与教师的个人专长相联系。一所学校,教师的才能不拘一格,各校可以结合教师的专长,为教师“量身定做”,让“艺”者自“卖”其艺。
2.与教师的群体专长相联系。校本课程在研发过程中,要本着“人是第一要素”以及“开发就必须成功”的原则,仔细分析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特长的“总”实力,决定由整体水平较强的学科组研发相对应的校本课程,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视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全面发展,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就是“逢场作戏、跟风随俗”,就不会“接地气”。
让校本课程“接地气”就是要让它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健康、全面发展相结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前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自愿报名、家长会等形式,摸清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然后因地制宜地制定课程设置策略。如,面对学生压力大,受挫能力差的现实,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心理健康》课;根据学生写作、阅读能力低的现实,可以开发《读与写》课等。
(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要与形式多样的活动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而不能是“百家讲坛”,它是一门跳出“教材”圈子的课程。以《国学诵读》这门校本课程为例,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举措一:百灵鸟日日唱响校园活动。为让经典文化之声响彻校园,我们可以在全校开展古诗词与经典故事诵读活动,评选出朗读能手,作为校园的百灵鸟。对这些百灵鸟的朗读,学校予以录音,然后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晨读课前10~15分钟播放。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通过时时浸染,使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
举措二:文秀才月月大比武活动。为让经典文化与教育教学相合,我们可以借美文赛品中华文化的佳肴。每月由语文老师从“诵读”的材料中选取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参与写作,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习作专栏”中展出。
举措三:主持人课课“访圣贤”活动。可以在语文课上推出“访圣贤”活动——将两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班级分若干小组,一个为主持人,一个扮演“历史名人”(历史名人有教师提前指定),效仿电视的访谈栏目,进行采访活动。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既培养了其“综合实践能力”,又净化了心灵。同时,还让经典文化成了教育学生的良好资源。
举措四:小文豪周周“颂名人”活动。可以要求学生以老师预先指定的“经典故事”为材料,对素材进行解读,颂扬故事中的人物,謳歌人物的崇高品质。形式可以是对联、颁奖词、小片段等。
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肯定会让学生对诵读有兴趣,对课程有兴趣,对中华文化有兴趣,这样的校本课程开设才会有效。
(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因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可能与地域文化有关,与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关,与学生的座谈走访有关,因而相对于国家课程来讲,就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鼎力支持。因此,学校在具体实施某校本课程时要将具体的计划、方案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定会催生校园之花的绽放。
[责任编辑 牛宾国]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