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摘要:对于刚入小学的儿童,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农村寄宿制小学一年级住宿新生的入学适应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赵圈镇第二小学是一所2008年新建的农村寄宿制小学,针对住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在一年级住宿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调控方法上形成了“六步走”教育管理模式,对住宿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调控了得了顯著效果。
关键词:住宿新生;入学适应;心理调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农村寄宿制学校从长远看有助于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都有重要价值。但是寄宿制学校有别于常日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一年级住宿新生远离家人独立生活,很多事都要自己处理,所以在入学之初更加容易出现不适应,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可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寄宿制学校一年级新生入学遇到的问题
(一)新生入学后对生活环境的消极适应问题突出
入学适应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期中必然经历的心理过程。学生的适应状态包括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消极适应是指学生对自身及环境变化发展的被动应对或无法应对状态;而积极适应则是指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能动地去适应外在学校环境和自我内心环境的一种主动应对状态。消极适应在各年龄段住宿生的身上都有所表现,而一年级住宿新生心智发展非常稚嫩,加之家长的溺爱和娇惯,使他们缺少独立生活和与同伴间交往的能力。入学后,除了老师,他们缺少了经常进行心理交流和心理倾诉的对象、场所,其消极适应问题相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更为突出。
住宿新生的消极适应主要表现为“适应滞后”。有的学生在入学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出现哭闹、拒绝入校、无法入睡、想家等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对家庭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恐瞑焦虑型,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二是懦弱依恋型,就是想妈妈,有时上着课也因想妈妈想得哭起来,一天到晚就处在一种想妈妈的状态中。也有个别学生出现“适应过度”的现象。这类学生一切都听学校和老师的话,老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思想,全盘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缺少独立性和主动性,表面上乖巧懂事,其实他更希望被老师同学认同和关注。如果忽略了孩子的这种需求,他内心积累了太多的压抑情绪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会突然变的非常叛逆。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也最危险。
(二)骤然增加的学习压力和紧张单调的生活节奏使新生难以适应
入学前的儿童“以玩为主”,而且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心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被游戏活动占据;入学后的儿童“以学为主”,学习活动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新课改后,一年级新生要在两个月之内把拼音学完,而且在拼音学习中就有相当大的识字量,学习任务是相当重的。新生的学习尤其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走读学生每天可以和家长一起复习巩固,家长和孩子一对一的练习拼读,学习要轻松一些。而住宿新生比走读生增加了早晚自习,全天学习时间超过了9小时以上,学习仅仅靠课堂和老师,缺少父母的一对一辅导时间。因此住宿新生在还没适应在校住宿生活的时候会感觉学习上的压力过大。
寄宿制学校为了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会尽量减少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使学生处于“自习——上课——自习”的简单循环之中。骤然增加的学习压力和紧张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得住宿新生身心俱疲,再与住宿生活的消极适应相叠加,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入学适应不良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关系到人整个一生的健康发展。所以亟需研究住宿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调控方法.探索农村小学住宿新生可操作的心理调控教育模式,使孩子在走进寄宿学校之始.能尽快接受新环境,融入新群体,顺利地度过入学适应期,为学校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孩子今后一生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住宿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调控方法
针对住宿学生心理健康遇到的问题,赵圈镇第二小学于2011年承担了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低龄住宿生心理健康辅导与调控方法的研究》。通过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住宿新生的心理调控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落实“六步走”的心理调控教育模式。
(一)入学前召开家长会搞好家长教育,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工作
在每年6月中下旬召集一年级新生家长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给各位家长发放《新生家长指导手册》,力求通过手册请家长利用暑假期间帮助孩子做好寄宿前的心理准备,并积极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技能,要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独立能力、集体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度过进入寄宿制学校的不适应时期。
(二)开学前新生开放日家长带孩子到校了解学校,消除新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在8月下旬开学前一周择时举办新生开放日,请家长带孩子到学校考查教室、宿舍、食堂餐厅,让孩子对未来的学校基本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对寄宿生活有个心理准备。同时让老师亲切地向孩子做自我介绍,师生初步进行了解,让孩子记住自己在教室的座位和宿舍的铺位,认识临近的小朋友,帮助其减轻入学时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三)分秒必争抓紧开学第一天,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认真贯彻课题组制定的“一年级新生入学一日教育流程”,先由生活区老师协同家长安排好学生宿舍,并开始宿舍生活教育,认识同宿舍室友;再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新生欢迎仪式,进行课堂纪律及各项行为习惯的教育。下午由班主任老师进行班级心理活动课,通过游戏活动认识新同学、新朋友。
通过一天的活动,帮助新生较好、较全面地了解学校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使新生在思想、情感上做好了入学准备,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在校寄宿的兴趣。
(四)过好开学第一周,尽快适应寄宿生活
认真执行“一年级新生入学一周教育流程”,让低龄住宿生学习背诵学校根据各种规章制度编写的拍手歌、三字经,寓教于乐地学会遵守学校纪律;培养各种行为习惯,训练自理生活的各种技能,尽快适应在校寄宿生活。通过心理活动课和入学的调查表问卷情况,结合班主任、生活老师的观察,挑选对学校寄宿生活适应较差的部分学生,由心理辅导老師进行两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五)顺利度过入学第一个月,促进新生积极适应
在新生入学后第二到第四星期进行一次班级心理活动课、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宿舍管理常规进行“我最棒”的评比,或者“文明寝室”、“阳光宿舍”评选活动等,营造‘宿舍是我家的氛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自理能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律能力和责任心。心理辅导室辅导老师挑出3-4名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六)不放松第一学期后面两个月,巩固心理调控的成果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课题组生活区成员观察课题研究对象的住宿表现,填写观察日志并加以分析。针对低龄住宿生出现的新的心理问题,进行一至两次班级心理活动课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利用班会与宿舍活动及时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心理辅导室对于个案继续个体辅导调控,密切关注跟踪研究,学期末进行评估分析辅导调控的成果,确定下一学期是否仍需辅导调控,直至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六步走”心理调控教育模式对住宿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调控效果
(一)学习压力缓解,生活技能提高
暑假前给家长发放《新生家长指导手册》,请家长利用暑假期间积极训练孩子的自理生活技能,对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独立能力、集体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有了近两个月的练习培养,新生在入学时即具备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叠被子、刷牙、系鞋带、收拾衣物等。入学后通过“老师妈妈”“对号入座”“小能手”“学榜样”等宿舍辅导活动进一步地训练,新生具备了独立集体生活技能,能够应对在校住宿的需要,达到学校对住宿生的基本内务要求。
在暑假期间家长按照《指导手册》的要求,初步培养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如正确的握笔姿势、保持书本的平整、正确的看书写字坐姿等。入学后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各个功能室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激发其学习兴趣,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课堂习惯,帮助新生做好幼升小学习上的衔接,使新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
(二)人际关系改善,减轻孤独感
在新生入学时尽量将同村或有亲属关系的孩子安排在同一宿舍就近铺位,利用原有伙伴关系缓解新生入学初的紧张感。入学第一天就通过“认识新朋友”“小小红心”两个活动,尽快在教室和宿舍的不同环境增进了同学们的互相了解,扩大了交友范围,让新生有了更多朋友。
在入学开放日第一次与孩子见面时,教学区和生活区老师就主动介绍自己,亲切和学生打招呼,消除新生对老师的恐惧感并乐于接受新老师。入学后通过“老师妈妈”“温馨时刻”两项活动,让新生与生活老师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在宿舍营造出家庭氛围。
迅速顺畅建立起的同伴关系和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了新生离开家庭的孤独焦虑感,新生在朋友的陪伴和老师的关怀鼓励下尽快地适应了住宿生活。
(三)入学适应时间缩短,积极适应比例增加
根据我们的统计,2008年至2010年三年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时间长达40-50天,个别新生两个月后仍不能适应住宿生活,其中消极适应的新生占到了近四成。在实施了“六步走”心理调控工作后,住宿新生的入学适应时间明显缩短了,积极适应比例也大幅增加。2011年和2012年的入学适应时间分别为四周和三周左右,积极适应的比例分别为70%和85%左右。
四、“六步走”心理调控教育模式研究和探索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由于参与研究的老师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更没有接受过专业正规高层次的心理辅导培训,缺乏其他成功研究成果可供借鉴,使得此项研究工作处于探索的状态,常规的成分多,研究的成分少,科学实验的水平还较低,研究的整体科学性还不够。
(二)此项研究的成果评价结论大多是推论性的,缺乏量化数据的结论作为依据。即使是使用了调查表和测量表,但是由于量表的编制和评判不够科学,所以得出的结论仍然不够科学、不够完善。
(三)我们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赵圈镇第二小学及第一小学入学的一年级住宿生,研究周期短,范围不够广泛,不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结论的广泛适应性。
(四)心理健康辅导不是独立于家庭之外,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亲近性、深刻性、权威性,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家长的素质与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尽管课题组编写了《新生家长指导手册》对家庭心理教育予以适当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心理教育的实效,提升了家长的心理素质。但是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意识淡薄的现状一时还无法彻底改观,加之少数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给予配合,因此解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家长自身心理素质提高的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五)心理辅导老师全职化与专业化发展
现在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心理辅导,对兼任班主任的心理辅导老师,学生对其心存芥蒂不敢吐露心声,使得心理辅导室利用率不高,个别心理辅导调控的效果不尽人意。
所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全职化是提高心理辅导工作质量的保证,同时,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不断加强对心理辅导老师的培训,提高咨询技能。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尽量要做到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帮助求询者克服困难,保证辅导的实效性。
(六)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调控方法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会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责任编辑 牛宾国]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