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君 陈文娟 肖芬球 李丽琴 吴翠仪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腹、腹腔镜辅助阴式及腹腔镜三种手术方法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子宫肌瘤患者, 按不同术式分为A组(56例)、B组(71例)、C组(69例), 分别采用开腹、腹腔镜辅助阴式以及腹腔镜三种手术方法, 对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A组和C组(P<0.05);B、C组在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A组(P<0.05)。A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于B、C组(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药使用率(62.5%)高于B、C组(7.0%、7.2%)(P<0.05), A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 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B、C组(P<0.05), C组CRP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备传统手术、腹腔镜及阴式手术的所有优点, 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辅助阴式;微创手术;开腹;子宫肌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24
近年来, 女性生殖器官疾病较为多发, 其中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就是子宫肌瘤疾病。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在育龄妇女中, 其发病率可达20%~30%[1]。以往临床处理子宫肌瘤主要采取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 因开腹剔除肌瘤, 创伤大、易粘连、术后病率高、恢复慢及腹壁瘢痕等因素, 现逐渐不被患者接受而减少。而剔除肌瘤不仅保留了女性生殖器官的完整性, 更重要的是维持了女性正常的生理及生殖功能, 因此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例日益增加。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96例子宫肌瘤疾病患者, 利用磁共振成像(MIR)检查或者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疾病, 经分段诊刮以及细胞学诊断确诊患者未出现子宫内膜、宫颈病变等疾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A组(56例)、B组(71例)、C组(69例)。A组年龄最小23岁, 最大40岁, 平均年龄(32.2±6.1)岁;肌瘤部位:浆膜下27例, 肌壁间29例;肌瘤个数:单发38例, 多发18例。B组年龄最小22岁, 最大39岁, 平均年龄(31.5±7.3)岁;肌瘤部位:浆膜下44例, 肌壁间27例;肌瘤个数:单发45例, 多发26例。C组年龄最小23岁, 最大39岁, 平均年龄(30.2±5.2)岁;肌瘤部位:浆膜下32例, 肌壁间37例;肌瘤个数:单发37例, 多发32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开腹患者取平卧位, 行腹腔镜患者需要保持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位, 对患者会阴部、腹部皮肤以及阴道位置进行常规消毒, 将无菌手术巾铺于手术台上。
1. 2. 1 A组采用开腹手术, 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 于患者下腹正中位置选择直切口切开, 将子宫完全暴露后, 行肌瘤切除手术, 手术后采用常规方式对瘤腔止血, 并缝合腹壁切口。
1. 2. 2 B组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 术前患者常规阴道灌洗及上药2~3 d, 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膀胱截石位, 于患者脐孔上缘位置将气腹针穿刺入腹, 将二氧化碳气体注入, 使之形成人工气腹, 维持1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的气压, 置入镜头, 对患者子宫肌瘤位置、数量、大小、是否粘连等症状进行观察。借助镜头直视选择麦氏点对应左侧取1个10 mm的操作孔, 将操作钳、举宫杯等器械置入, 对腹腔脏器进行重新检查, 若发现有粘连现象需要直接转阴道手术。借助宫颈钳将宫颈口向下牵拉, 在其暴露, 查看肌瘤位置对阴道穹窿切口部位进行选择, 将0.2%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注入到宫颈交接处、切开阴道前壁、后壁以及宫颈两侧黏膜处, 避免术后有大量出血现象。
1. 2. 3 C组采用腹腔镜手术, 术前准备及麻醉等与辅助阴道手术相同。选择脐孔上缘部位、麦氏点对应左侧各取10 mm操作孔, 置入操作钳、举宫杯等器械, 选择抓钳抓住浆膜下肌瘤, 从肌瘤蒂部借助单极电凝沟彻底将其切除, 利用创面电凝做好止血, 当基底部大、止血较为困难时可以选择1号薇乔可吸收线缝合;壁间肌瘤, 选择肌瘤最突出处, 采用单极电凝钩将肌瘤表面肌层达肌瘤包膜切开, 使用抓钳钳夹肌瘤向外牵拉, 钝性分离肌瘤包膜, 将肌瘤完整剥出。于创面位置用1号薇乔可吸收线褥式全层缝合, 做到彻底止血, 观察无活动性出血。
1. 3 观察指标 ①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等进行监测记录。②对三组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复发率进行观察。③三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抽取静脉血化验血清炎症指标(指标为CRP), CRP检测采用韩国BODITECH公司i-CHROMATM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A组和C组(P<0.05);B、C组在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A组(P<0.05)。见表1。A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于B、C组(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药使用率高于B、C组(P<0.05), A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 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A组患者CRP水平高于B、C组(P<0.05), C組CRP水平高于B组(P<0.05)。见表3。
3 讨论
3. 1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特点 具有直观、暴露清晰、操作方便、手感细腻、肌瘤挖出干净、缝合快捷的优点, 但又因手术切口大、疼痛高、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术后容易粘连及腹部瘢痕大等缺点。
3. 2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特点 经阴道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就是借助阴道完成治疗的過程, 以免患者经腹部切开治疗留下瘢痕, 影响美观, 相比于开腹手术, 具有较多优势, 术后恢复时间快, 疼痛感不强, 创伤不大, 与微创观念相符, 是目前为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最为传统的方式。
3. 3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特点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不断进步, 不会受到肌瘤大小、位置等因素制约, 同时腹腔镜下手术视野较好, 不会对肠管造成较大干扰, 手术创口小, 术中出血量较少, 遗漏病变现象较少, 且手术后患者恢复较快。
综上所述,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因手术切口大、疼痛明显、术后住院时间长、容易粘连及腹部瘢痕大等缺点现逐年下降[2, 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多, 瘤腔缝合困难、小肌瘤易遗留, 深部肌瘤难以发现处理, 粉碎肌瘤易种植及技术要求高等因素[4, 5], 其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经阴道剔除肌瘤, 因受盆腔粘连、合并附件病变者、手术者阴式手术经验等因素也受到很多限制, 而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克服了以上困难且取得兼顾了与开腹手术相同的疗效, 该术式具备传统手术、腹腔镜及阴式手术的所有优点, 腹壁遗留瘢痕少且小, 术后疼痛轻, 对腹腔干扰少, 发生粘连机会少, 恢复快, 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患者易于接受, 综合了上述术式的优点,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802-1829.
[2] 黄荷凤, 胡林姿. 子宫内分泌.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1994(5): 263-267.
[3] 李青华, 周永来, 张玲艳, 等.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56例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11):1459-1460.
[4] 刘彦.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201.
[5] 朱益静.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00例临床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6(14):491.
[收稿日期: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