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
内容摘要:《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优秀代表作,但小说中题材的纪实性,人物的动物性,作者的超道德态度等都突出表现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特征。这些特质使《嘉莉妹妹》区别于其他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观点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思想局限性。
关键词:自然主义 纪实性 机械决定论 人物的动物性特征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从美国著名评论家麦考利的《美国自然主义的自然历史》一文中可以看出: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虽然深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但又有其美国文学的自身特点,其中有六点被美国著名学者洛德.W.霍顿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品通常具有的特征,它们是“执意的客观性、坦率性、决定论哲学观、描写具有鲜明动物本性的性格特征的人物、悲观主义、对素材的超道德态度”。一般评论家认为,只要达到其中几条标准,作品便可被认为是“自然主义的”。
《嘉利妹妹》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它大胆地、淋漓尽致地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的美国社会现实,并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嘉利、赫斯渥的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因而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但和作者后期其他现实主义题材小说相比,《嘉利妹妹》集中反映了作者自然主义哲学观,并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上述几个美国自然主义特征。本文试从小说的纪实性、机械决定论哲学观,人物的动物性特征、超道德态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写作风格。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强调纪实性,而素材的真实性及典型社会环境的渲染正是小说《嘉利妹妹》的一个显著特色。小说讲述的是在当时美国社会普通却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19世纪末,美国正由以农业為主的社会变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农村多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主人公嘉利原是一位思想单纯的乡村姑娘,但不满于农村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对大都市的“美好”生活充满着憧憬和渴望,她只身来到芝加哥,以寻求理想中的物质“幸福”。然而,严酷的现实破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捉弄使她先后委身于推销员杜鲁埃和上流酒吧的经理赫斯渥。赫斯渥携带偷得的巨款和嘉利出逃到纽约,被警方截获。他交还了其中大部分钱后,便一蹶不振,最后自杀身亡。而嘉利却在一个偶然机会中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一炮而红,名利双收。德莱塞从年少时代起就在芝加哥靠做最卑微的工作谋生,随后又投身于记者和编辑的行业,他的两个姐姐也曾离家出走到大城市去寻求发展,这些使他对大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社会底层的生活都了如指掌。《嘉利妹妹》便取材于他所熟知的人和事,甚至小说中有些情节就是根据真人真事加工而成的。嘉利和赫斯渥私奔的情节就是根据作者一个姐姐埃玛的一段真实的经历改编而成的。小说的纪实性不仅表现在取材上,还表现在作者对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的描写上。他在描写两个主要人物故事的同时,又穿插了大量真实细节,如当时当地历史事件和新闻报道、真实的人名等,这使书中城市不是僵死的舞台背景,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息。为了表现当时兴起的工人罢工运动,作者用了两章篇幅在第四十一、四十二章中详细、生动地描述了一次电车工人大罢工,突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嘉利妹妹》在出版以后,立即有人对之进行谩骂和诋毁,并认为这是一本伤风败俗的小说,随后作品在美国遭到查禁。因为在德莱赛的时代,美国大部分作家都像豪威尔斯一样描写“微笑的美国”和“优雅的生活”,文学作品中很少表现生活中的艰辛和不幸。《嘉莉妹妹》的出版使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它无疑和当时美国主流的文学作品格格不入。德莱塞亲历过美国社会底层的生活,他坚信《嘉利妹妹》之所以遭到如此不公正待遇,就是因为它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各种阴暗面。后来美国另一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辛克莱·刘易斯在领奖仪式上高度赞誉了德莱塞这种坦率的描写风格,并认为奖应颁给德莱塞,因为“如果没有他的倡导,我怀疑我们当中,如果不情愿坐牢的话,有谁想到真实地表现生活、表现美、表现恐怖”。
《嘉利妹妹》在客观、坦率的描述中所隐含的机械决定论哲学观点,是作者创作小说的基点,也是小说中美国自然主义特色的鲜明印记。机械决定论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当时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人感到存在的渺小和自我价值的丧失。机械论主要认为:社会是像原子一样的小生物聚集体。每个人都是力量和欲望的独立单位,在某种机械力作用下、胡碰乱撞、因而生活不可捉摸,机会创造一切。德莱塞出身贫寒,切身感到在命运的摆布面前无能为力,因而在理论上他接受了赫伯特·斯宾塞机械论中“一切都是力的表现”的思想,认为人完全受物质世界规律以及环境的支配,所以他对人和社会的看法是悲观的、消极的。小说《嘉利妹妹》中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甚至人物的一举一动及命运结局中都潜伏着机械决定论的思想。
小说《嘉利妹妹》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人生成败的偶然性和机遇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机械论认为人的社会经历是由多种机会串联而成。小说中整个故事结构都是机会的排列:嘉利在去芝加哥的火车上,杜鲁埃碰巧坐在嘉利身边,两人相识;嘉利走投无路准备回家乡时,再巧遇杜鲁埃;在嘉利对杜鲁埃心怀不满时,却偶遇赫斯渥;后来嘉利被赫斯渥骗到纽约,反而在百老汇出名,出名原因乃是她违反了演出纪律。决定赫斯渥命运的更是许多个偶然:他错把财产全部登记在妻子名下,使自己陷入困境;他看到保险柜门未锁,一念之差取出钱;正想放回,门却碰巧反弹自己锁上,使他成为一个无法解释的盗窃犯,从此命运急转直下。无“巧”不成书虽是小说中常有现象,但太多“巧”串成主要人物生活经历,且都是在决定人物命运时刻“巧”发生作用,就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巧合”和“偶然”的作用的强调。再者,二位主人公命运的“一起一落”表现了“力的等势”的机械决定论观点。斯宾塞认为力存在于对抗的形式之中,任何力的表现都意味着产生于它的同等力的反作用力。因此,有强必有弱,有进必有退,有成必有亡,两极之间不断波动变化,组成小说中人物难以捉摸的复杂人生。因而赫斯渥从一个有钱有势的经理变为乞丐,而嘉利却从一个乡村丫头变为名演员。最后,小说还强调主宰一切的不可知的,无法抗拒的自然力,它们来自宇宙机器大运动,操纵着人物命运,并凌驾于他们意识之上。嘉利的发迹和赫斯渥的沉沦在作者看来都不是个人努力或无能的结果,而是机械力把它们推向各自级地。赫斯渥临死前叹息到:“我不是努力过吗?”作者想说明的也是这点:努力和成功不构成任何因果关系。德莱塞在小说中多次把生活比为大海:嘉利初到大城市芝加哥,犹如“闯进了人生大海”;她见到穷困的姐姐和冷漠的姐夫,感到像“孤立无助的人落进了翻滚着狂涛的无情大海”;她糊里糊涂跟随赫斯渥来到纽约,发现“海里已充满了鲸鱼,一条普遍的小鱼就非销声匿迹不可”;赫斯渥沦落为乞丐,活像“海浪把浮木冲上风暴的海滩一般”;这样“海”的比喻每次都出现在小说情节发展重要关头,表明了人和外界力量的无法对抗。
德莱塞一向以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著称,他笔下的三位主人公形象都真实、丰满、个性鲜明。但立足于机械决定论,无论是肤浅、虚荣的嘉利,还是浮华、粗俗的杜鲁埃,或是精明狡猾、貌似高雅的赫斯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作者看来他们只是对自然界的客观刺激做出生物的或机械的反应。德莱塞从机械决定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两种观点出发,强调“自然力”的巨大作用,认为人都是有“动物性”的,人是按天性本能或自然冲动行事。因此在他的笔下,嘉利在物质世界的刺激下,一味追求享乐,并且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赫斯渥和杜鲁埃在欲望的牵引下,越坠越深,不能自拔。德莱塞并非否定人有理性,但他认为理性的力量太微弱,无法与本能对抗。小说中第二十九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赫斯渥拿保险柜里钱的心理状态,表明了本能和理智之间的激烈抗争,而在这几番的较量中,赫斯渥把钱拿了又放回,放回后又拿出,最后钱还在手中时,保险箱的门自己关上了,最后本能终于占了上风,赫斯渥也从此走上了毁灭之路。
题材的纪实性和机械决定论的观点使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始终像一个旁观者,只做客观的描述,从不作任何道德评价。这种超道德态度不仅是作者运用机械决定论来解释他眼中的人和社会的结果,也是小说中人文的美国自然主义特质的重要表现。作者认为人的本性里隐藏着欲望和冲动,这是人的自然本性,因而人本身无好坏之分。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拈花惹草的杜鲁埃,还是欲念熏心的赫斯渥都不是恶棍,而自私冷酷的嘉利也不是恶妇。作者对他们都寄予了不同程度的同情和理解。德萊塞还认为世人只有“强弱之别”,“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必然规律,善未必有善报,恶未必有恶果。小说中嘉利姐姐敏妮勤劳、善良,但结局悲苦;而嘉利自私、无情却飞黄腾达。作者甚至根本不相信世上还有道德、真理和仁慈,在他看来,整个社会都被虚伪浸泡着,是个“臭水塘”。嘉利孤苦伶仃,四处求职时,商店老板,剧院经理都不怀好意,色迷迷地打量着她,暗算她;而赫斯渥身无分文时,昔日朋友甚至都不愿去拜访他,更谈不上帮助他脱离困境。德莱塞不想做任何道德评价,因为他无法用传统道德观去解释弱肉强食、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同时他肯定人的“自然本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压抑人性、否定人性的清教徒主义道德观。但德莱塞这种超道德观否认世人有善恶之分,不承认是非界限,从而抹杀了社会上有罪恶的事实,且过分强调本能,无形中在人与动物之间划上等号,违背了客观实际,这些都是德莱塞思想的局限性。
小说《嘉利妹妹》中的美国自然主义特征,使作品具有不同于其它现实主义小说的个性特质,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坛上一部不朽著作。
参考文献:
1.Rod W. Horton and Herbet W. dwards. Back grounds of American Literary Thought [M] .3th ed .Prentice Hall College, Div 1974.
2.Alf red Kazin and Charles Shapiro .The Stature of Theodore Dreiser[ 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55.
3.龙文佩.庄海骅.德莱赛评论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 Theodore Dreise r . Sister Carrie[ M] .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 1984 .
(作者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