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丹霞山

2017-05-27 15:08凸凹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丹霞山炮楼禅意

凸凹

到了丹霞山之后,我拒绝别人灌输的“雄、险、奇”之说,努力搜寻“之外”的东西,我发现,丹霞山之大美在于那里的山水和人都有定力和禅意。

譬如丹霞山的摩崖石刻,刻上的都是“法海慈航”“诞先登岸”“忍心”“仁泉”“义比山高”之类的与佛有关的文字,而且,虽然岩体如火,却总有清冷的水珠不断线地滴下。这一切,都昭示着:山雄可以自立,但却不可虚妄傲世,要存静虚与怜念在心头;激情可以澎湃,但却不可一味放纵,要懂得用清凉(理性)平抑。

譬如丹霞山的双峰寨,乃清光绪乙亥年建的古村落。整个建筑,呈回字回环,占地9000平方米,城墙傲岸,四角都有炮楼,城门的主炮楼居然有五层楼高,有不让的气势,城墙里还有走廊三通,可以迅速地运兵,是个缜密得令人称叹的军事重镇。它的功能是防匪患、防兵火,墙体上自然留下了火烧、箭射的斑斑痕迹,尤其是那些累累弹痕、炮火轰坍的遗迹,让人想到战事的频仍与激烈。他们祖祖辈辈为家园而战,出了许多义民、壮士和英烈,这背后自然有大传奇、大故事。然而当地人对这一切都是含笑不语,只是把游人引进寨中的古民居,让你看他们门扉上精致的雕刻、廚灶间别致的器具和小巷清幽曲折的格局,让你想象其祖先旧时的生活。一群妇人自发地走到寨楼前的草地上,给游人跳客家舞、唱客家山歌。她们一水的蓝底白花的短衫,一水的玄色筒裤,脚上均是自制布鞋,手中的道具也极简,不过是一根白细的原木。她们敲打着地上的砌石,弄出整齐的节奏,且歌且舞。她们的舞姿原始古朴,她们的歌声清澈幽婉,她们的表情纯真庄重,直让你不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欣赏。我被深深打动,这里的人真是重生,淡漠暴力,也淡漠死亡,他们不言战事,不炫耀传奇,只叫你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好像他们懂得硝烟易逝不足挂齿,而温暖和美的民风才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在丹霞山,还有一处景观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那就是镶嵌在万仞悬崖间的锦石岩寺。寺庙坐落在大山的穴洞之中,四面的山峰如匝,大有遮蔽之势,但两山之间刀削出一线豁口,使天光泻下,依然把佛门照得通明透亮。这一如天地箴言:佛光普照,须臾不被红尘湮没。

到了十一时,寺里尊请斋饭,那个斋饭仪式,给了我从来未有过的心灵震撼——

斋饭前,人人都要静心净手,然后依次进入斋堂,在长长的窄桌上端坐,不可出大气,更不可出杂音,沉默地等待食物。住持敲响木鱼,率众僧尼颂祷,背后伴以梵乐,让人肃然敛神。每人桌前放一菜钵、一食碗、一汤勺、一竹筷,坐等僧尼布施。斋饭开始,僧尼依次给客人布食,每次都添少许,待你吃净,再回环过来继续添入。始终让你眼前的器皿空着,不剩余食,其立足点,是你应有的用度。众人用餐毕,桌上一片虚空,之后依次携餐具走出,到堂外的汤锅里自行盥洗,轻轻地放到架上。这样的斋饭过程,既让人敬重食物,又让人找到了做人的庄重。

丹霞山一行,让我心中盈满。因为它处处供奉着大地道德,也能让小民感受到禅意(人生哲学)对其心灵的引领。它既属于高人雅士,更属于寻常百姓,这样的风景,才真的殊胜。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9月12日,有删节)

思维迁移

作者从“禅意”的角度诠释了丹霞山的与众不同,写出了丹霞山“殊胜”的景观。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在游览名胜时,是否也可以给其进行一些精神方面的解读呢?

猜你喜欢
丹霞山炮楼禅意
平天湖,禅意的水
禅意少年
丹霞山研学旅行市场开拓策略
小兵张嘎(下)
禅意
珠海炮楼十日谈
仁化·丹霞山
苗山深处的炮楼群
情系丹霞山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