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泉州市在2012年获批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对泉州市实体经济来讲是个重大利好。然而,2008年以来,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泉州实体经济依旧处于艰难的境地,如何发挥金改试验区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泉州市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便成为泉州市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金改;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47-03
一、泉州金改的发展现状
(一)泉州金改区建立
2012年12月25日《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通过,泉州市成为继温州市、珠三角地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金改方案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强泉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保险服务水平、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等。
(二)泉州金改与温州、珠三角金改的区别
泉州金改与温州、珠三角金改相比有几个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建立金改区的目的看,温州金改区的定位是进一步规范温州市的民间资本。温州市的民间资本充裕,从前几年的炒房团到后来的炒煤团,一时间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庞大的民间资本缺乏足够的引导和规范,使得温州市民间资本脱离了正常的运行轨迹,“高利贷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如何规范这些庞大的民间资本,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而不是扰乱整个市场秩序,金改区的建立便成为温州市的主要目的。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经济转型服务,促进广东省经济新的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萧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珠三角受到极大的冲击,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锐减,发展模式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广东省有大量实体企业倒闭、GDP增速放缓。因此,广东省希望通过金融改革的策略,来探索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利用广东自身的地理、经济优势促进珠三角经济转型。泉州金改区建立的定位与温州市、珠三角地区不同,泉州市与珠三角地区一样,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受影响的力度不如广东省。泉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如广东省强烈,加之民营经济的发展稳中有进,如何进一步促进泉州市实体经济的发展,便成为泉州金改区的主要目的。
2.从建立金改区的意义来看,温州金改区是我国第一个金改试验区,金改区建立之前,其金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有高垄断、高管制的特点,服务的对象比较窄,只服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很少能够受到光顾,温州金改区的建立就是为了打破这个格局,使得社会资金有效分布到各个层次的经济实体。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意义则在于相比温州金改,其涉及“9+2”个城市,无论是金改的内容还是金改的覆盖面都比温州市多,把广东省建成一个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金改区以广州、深圳两个区域为金融中心,建设前海、横琴、南沙三个创新平台,而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作为后援基地的建设总体布局。在金改路径上,珠三角金改区则着力发展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泉州金改区建设的意义更多的是引金改扩散之风。泉州金改区之所以能够建立也是由于泉州市民营经济的强大和它的影响力。
3.从金改区与外部联系来看,温州金改区主要是着眼于温州当地。温州金改区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温州市的民间资本,因而金改区建立与外部关系不大。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区位因素则比较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特区多数集中于广东。此次珠三角金改区的建立也是由于广东省毗邻港澳。香港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引进外资最多的地区,珠三角金改区的建立则能更好吸引港澳资金进入广东省,为珠三角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资金。泉州金改区之所以能够顺利获得批准,一方面除了泉州市经济在福建省排名第一之外,更主要是由于台海关系、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缘故,泉州市当属首选。20世纪90年代台资也曾在泉州市大量集聚,后来随着长三角的崛起,台资逐步北移,撤离泉州市,泉州金改区的建立有利于重新吸引台资,改善两岸经贸关系。
4.从金改区的发展进程来看,三个金改区的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温州金改区自建立起发展的速度就比较缓慢,进展不顺,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高调转低调。珠三角金改区相比温州则是低调开局,但是前景不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基本完成,在“腾笼置鸟”过程中金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泉州金改区则是温和推进,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泉州金改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12年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泉州市始终立足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实体金融服务体系,取得了不错是成效。到2014年底,泉州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增幅比GDP增幅高0.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36%和12.36%,银行贷款余额与GDP比值提高到0.86:1,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提高到12.3%,有效推动了泉州市产业和金融的有机融合。
泉州市的金融改革注重顶层设计,围绕央行等12部委《总体方案》和省政府《实施意见》,制定了近20份金改配套政策文件,比如《鼓励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基础入手,构筑金融业加快发展的信息、信用和风控“底座”,营造金融业有序竞争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强化专业引领,坚持“专业的决策由专业机构做”;成立市政府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向上对接争取通道和通联机制;完成59个金改项目;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设立多个产业金融专营机构和高新区金融服务中心,在小微金融方面,组建市县两级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公司,建设重点小微企业融资项目库,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辅导。建成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开展多项新业务,如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泉州市引入了更多的金融资源,厦门国际银行、恒丰银行、广发银行等纷纷来泉建立分行,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七匹狼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获批开业。仅2014年准金融机构就累计向中小微企业投放资金360.73億元,为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起到了桥梁和载体作用。
二、泉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泉州市民营经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如广东省明显,因而泉州市民营经济转型的意愿不如珠三角企业强烈,但是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的萧条也让泉州市经济感受到严冬的酷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的订单量大为减少,国际跨国公司把他们的订单转向东南亚、印度等地。
2.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劳动力的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不再廉价,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提高,泉州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的被压缩,现在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在亏本经营,倒闭的企业不断增加,如曾经的品牌价值王“旗牌王”的破产就是典型。
3.泉州市的产业集群是引领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同时也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束缚。由于同业之间无序的竞争,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挤压,泉州市实体经济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4.企业成长中的管理模式和老板角色转变缓慢。泉州市与广东省相比,转型升级较慢,有相当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动力,目标不够明确,战略部署不清,家族化经营依旧是困扰泉州市民营经济的主要因素。
5.国内房地产价格的异常波动,使得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缺乏资金,企业经营者的心思也不在实体经济上,未来泉州市实体经济的增长点在哪里很多企业都不清楚。
6.福建自贸区建立应该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泉州市这个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的地级市却不在自贸区内,这对泉州市来讲也是个极大的挑战。
三、泉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思考
相对于广东省来讲,泉州市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步显现,市场萎缩,企业倒闭,利润大幅度下降,泉州市传统产业经济发展遇到了最大的瓶颈。至于如何突破,目前泉州市业界和理论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五大传统产业的升级
传统产业一直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GDP 中的贡献率超过85%,拥有众多的国内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是我国知名的品牌之都。但是,泉州市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近几年匹克、安踏、361°等企业在国际上有一些运作,但是相比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泉州市没有一个国际品牌,品牌的国际化运营是泉州市业界的首要任务。产业集群一度是泉州市经济的骄傲,但是集群效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集群重组和转移是当前产业集群的改革方向,产业链重组,重心转移,即以服装鞋帽为主的中心集群转向以机械装备、电子商务及制造服务业为主。长期以来,泉州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行其道,随着竞争的加剧,其优势已经消失,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差异化经营是首选。家族化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因素,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实现与家族制管理的融合是摆在泉州市企业眼前的难题。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泉州市的发展目标应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及LED照明、新型环保电池等新能源产业。
四、泉州金改与泉州市经济
泉州市经济的新发展除了需要政策的支持之外,更多的是资金的支持。泉州作为我国第三个金改试验区更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泉州市金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如何一如既往地服务泉州市地方实体经济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要实现共赢还需政府的介入和支持。
2.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地位,使之有序发展,更好地引领泉州市经济的发展。争取引进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泉州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引导和鼓励未在泉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泉设立二级以上分支机构,引导其增加网点设置,包括乡镇一带,使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村地区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要改革审批流程和相应机制,建立完善的平台,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
3.支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使它们能够得到快速的扩张。做强做大泉州银行,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对泉州银行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其经营规模,逐步拓展省外市场。
4.有序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让那些地下资本转为地上,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在市级和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有一定经济辐射效应的县(市、区)开展民间资金管理公司试点。
5.泉州市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金融机构对这些传统产业的支持必须有的放矢,重点扶持。
6.大力扶持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才是引领泉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吕振奎.泉州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3).
[2] 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11).
[3] 黄身发.泉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5).
[4] 黄身发.浅析民企转型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
[5] 吕振奎.论新泉州模式[J].福建論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