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从陆游词看他的道教思想
袁海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在陆游词中有很多涉及到道教文化和道教思想的作品,面对现实中的起起伏伏,陆游转而在道书以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去寻找寄托。陆游词中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游仙词”的创作和道教用语的大量使用。陆游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的原因有:政治因素、家庭因素,交游因素、自身原因。陆游喜爱道教,但他更是一个理性的道教爱好者。
陆游;陆游词;道教思想
陆游一生著作丰富,诗词散文,皆有建树。在陆游的文学成就当中,诗词是不能并列的,就像辛弃疾的词不能和他的诗并列一样,比起“六十年间万首诗”来,他的词就显得少得多,共计一百四十三首,还有两则断句。陆游在尊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浸润在道教的思想当中,他的一生既奉儒家入世,有喜道家出世。陆游一生喜欢阅读道书,在《道室书事》提到:“五十余年读道书。”陆游的一生经历坎坷,他从道教的典籍中得到了很多的安慰,所以他对于阅读道家的书籍特别看重,尤其是《老子》《庄子》《黄庭经》等书,在《书室独夜》中说道:“退居消日月,大半付庄周。”《早饭后戏作》有云:“不读《南华》谁与归?”《雨欲作步至浦口》说道:“精心穷《易》《老》,余力及《庄》《骚》。”可见陆游对于道家典籍的喜爱,他的思想受到了道家观念的很大影响,在陆游的文学作品中多有表现,本文将从陆游的游仙词和词中道教用语的使用去看他的道教思想。
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记载有“游仙词”一体,“诗有游仙,词亦有游仙。”游仙词源于道教的“步虚词”,是道教的斋醮仪式中的赞颂词,《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题解》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1]步虚词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游仙诗。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游仙之作,为词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题材,同时也构成了词体中一个具有文体学意义的品类——游仙体。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和词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北宋时期成为了游仙词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南宋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长有报国之志、恢复河山之心,但苦于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多人沉浸在道教当中,神仙世界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宋成了游仙词的繁荣时期。
陆游现存的一百四十三首词,可以大致分为四类:记述自己的生活感受的、书写爱国思想的、侧艳之词和游仙词。陆游一生深受道教思想观念的影响,这种思想观念也流露到他的词中,形成了以游仙访道为主要内容的词,也就是游仙词,这类词共有八首传世。这八首游仙词又可以分为三类:
1.1 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归隐之思
这类游仙词有两首,即《木兰花慢·夜登青城山玉华楼》《好事近·觅个有缘人》。
《木兰花慢·夜登青城山玉华楼》:
阅邯郸梦境,叹绿鬓、早霜侵。奈华岳烧丹,青溪看鹤,尚负初心。年来向浊世里,悟真诠秘诀绝幽深。养就金芝九畹,种成琪树千林。
星坛夜学步虚吟。露冷透瑶簪。对翠凤披云,青鸾逆月,宫阙萧森。琅函一封奏罢,自钧天帝所有知音。却过蓬壶啸傲,世间岁月骎骎。《好事近·觅个有缘人》:
觅个有缘人,分付玉壶灵药。谁向市尘深处,识辽天孤鹤。
月中吹笛下巴陵,条华赴前约。今古废兴何限,叹山川如昨。
《木兰花慢》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陆游赴荣州(今四川省荣县)担任代理知州,此番专程取道青城山。陆游要去的荣州地处川南,他却朝着西北绕了一个大圈子,足见他对于这座道教名山的向往和热爱。词中言道:“阅邯郸梦境,叹绿鬓、早霜侵。奈华岳烧丹,青溪看鹤,尚负初心。”这句词人表明自己像《枕中记》中的卢生一样,阅遍人间富贵,一切如浮云,做了很多有负初心的事情,没有炼丹,没有去青溪上养鹤。在后面的词句中说道自己在世沉浮,也悟到了“真诠秘诀”,在这道教名山上当然要学着道士,“星坛夜学步虚词。”但愿在神仙哪里找到自己的知己,“自钧天帝所有知音。”世间岁月太快,还是去蓬莱岛过逍遥快活的日子吧。
《好事近·觅个有缘人》述说了他打算归隐的想法,“觅个有缘人,分付玉壶灵药。”把自己的事务分付出去,自己就可以逍遥快活,便可以“条华赴前约。”陆游在《剑南诗稿》第六十九卷《书几试笔》诗的自注中提到:“昔予常有卜居条华意”;在第七十六卷的《道院偶述》中也说道:“飘零未忍尘中老,犹待时平隐华山。”去华山和条山隐居早就是陆游的一个打算,但这一切只是停留在思想活动中,并没有付诸实践。
清人厉锷云:“事虽寄予游仙,情则等于感遇。”(《前后游仙百咏·自序》)陆游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利用游仙来变现自己出尘世的想法,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如意,还是“蓬壶啸傲”更好。杨慎在《词品》的第二卷“闲适之词”中说道:“不惟有隐逸出尘之想,兼如仙客御风之游矣。”[2]将这种闲适隐逸和游仙联合起来,也是宋代道教向着老庄的一个回归,也是文人向着道教靠近的表现。
1.2 借游仙体验道教
陆游深受道教的影响,在他的游仙词中,既有对于老庄精神的承袭,也有对于道教中升仙体验的一面。这类词在是陆游游仙词中数量最多的,共有五首。
《好事近·秋晓上莲峰》:
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
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
这里的“莲峰”是指西岳华山的主峰,前文中提到陆游早有在华山隐居修道的打算,词中也传达除了陆游对于华山雄起壮观景色的赞叹和喜爱。在下阕言杖化赤龙是借用《神仙传》中费长房的传说,费长房是东汉时期一个方士,传言跟随壶公学道,在世间除恶扬善。杖化赤龙之后,降下甘霖,人间城丰年,转言嘲笑佛教的禅杖没有法力。这也是陆游在词中少有的对于佛家的嘲笑。这是对于道家神仙法力的一种赞扬和肯定,同时也传达出陆游对于成仙得到的一种向往。
《好事近·风露九霄寒》
风露九霄寒,侍宴玉华宫阙。亲向紫皇香案,见金芝千叶。
碧壶仙露酝初成,香味两奇绝。醉后却骑丹凤,看蓬莱春色。
《好事近·混迹寄人间》
混迹寄人间,夜夜画楼银烛。谁见五云丹灶,养黄芽初熟。
春风归从紫皇游,东海宴旸谷。进罢碧桃花赋,赐玉尘千斛。
《隔浦莲近拍·骑鲸云路倒影》
骑鲸云路倒影。醉面风吹醒。笑把浮丘袂,寥然非复尘境。震泽秋万顷。烟霏散,水面飞金镜。露华冷。
湘妃睡起,鬟倾钗坠慵整。临江舞处,零乱塞鸿倩影。河汉横斜夜漏永。人静。吹箫同过缑岭。
《好事近·挥袖别人间》:
挥袖别人间,飞蹑峭崖苍壁。寻见古仙丹灶,有白云成积。
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
这几首词中描绘了许多道教神仙之物:“九霄、玉华宫阙、金芝、碧壶仙露、丹灶”。“九霄、玉华宫阙”是传说中天空的最高处,仙人所居住的宫殿,“金芝”是一种仙家的药草,“碧壶仙露”也就是仙家酿造的美酒,“丹灶”是道教炼丹使用的器物。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道教人物,“紫皇、湘妃、浮丘”,据《秘要经》称:“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太皇、紫皇、玉皇,其高位者总称大道君。”[3]紫皇就是道教神仙的王者,“浮丘”是对于道士的一种称呼,在《列仙传》将道士称之为“浮丘公”,“湘妃”是舜的妻子,死于湘江之间,死后成为湘江之神。这三首词描写了一些和神仙有关的事情,“骑丹凤看蓬莱春色、宴旸谷、缑岭、骑鲸看云”。蓬莱是道教所称的海外三座仙山之一,旸谷是传说中的日出之地。“缑岭”是一座山的名字,刘向在《列仙传》中说,周灵王的太子被道士引入嵩山学道,道成之后,驾鹤而来,在缑岭和家人会面,后立祠于缑岭之下。[4]
卓人月、徐士俊在《古今词统》卷五中谈到:“英雄感慨无聊,必借神仙荒忽之语以自释。”[5]陆游在从小受到道教观念的影响,加之其现实中遇到的种种不顺之事,他在道教的神仙世界中实现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进罢碧桃花赋,赐玉尘千斛”“侍宴玉华宫阙”都是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转而在“神仙”体验中寻求满足。
1.3 借游仙言情之作
清代的陈鸿寿在为厉锷的诗集作序时提到,“诗家游仙一体,自唐人以来,多为绝句,或别有寄托,或香奁艳情之作。”[6]对于游仙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一方面就是写难以言传的艳情。陆游借游仙写艳情的作品不多,只有一首。
《秋波媚·曾散天花蕊珠宫》
曾散天花蕊珠宫。一念堕尘中。铅华洗尽,珠玑不御,道骨仙风。
东游我醉骑鲸去,君驾素鸾从。垂虹看月,天台采药,更与谁同。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词是写给一个女子的,但是女子的身份是什么,我们很难知道。对于词中女子的描写具有很强的道教色彩,本是天上散花之人,落在尘网之中,但也生的仙风道骨,一个很有风度、很有气质的女子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眼前。陆游想和意中人做的事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做的,都是神仙之事,骑鲸驾鸾、垂虹看月、采药天台,一起畅游天地,逍遥快活,做个自在的“地行仙”。
除了游仙词之外,陆游在许多词中使用了很多的道教用语。据笔者统计共有十七处。
2.1 直接出现的和“仙”有关的用语
2.2 服气,烧丹
“服气”是道家一个重要的养生法门,陆游是一个养生专家,也是古代少有的长寿文人,这个和道教的“服气”养生也是分不开的。“烧丹”同样是道教一个重要的修炼手段,按照道教的说法,服食丹药可以霞举飞仙、益寿延年。陆游在《鹧鸪天·看尽巴山看蜀山》中提到“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
2.3 道书以及和道教有关的典故
《乌夜啼·园绾青林翠樾》中说道:“投壶声断弹棋罢,闲展道书看。”“道书”就是道教的一些典籍。《鹧鸪天·家住苍茫落照间》:“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黄庭”就是《黄庭经》,《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这部经书对于陆游影响巨大,无论是养生,还是思想状况,或者是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千界外归初到,五百年前事总和。”(《鹧鸪天·枯屦寻春苦未迟》)提到了一个时间观念——“五百年”,这是道家关于时间的一种计算方式,《逍遥游》中提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未秋。”《三教真传》中说道:“五百年世道一更。”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可以理解为一种虚指。“丁令威”故事的化用,这个典故在陆游词中一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好事近·觅个有缘人》中提到:“谁向世尘深处,识辽天孤鹤。”以及在《好事近·华表又千年》:“华表又千年,谁记驾云孤鹤。”《搜神后记》卷一记载: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7]
《太平广记》第五十卷记有:“‘嵩岳嫁女’的故事,它的内容并非是“嵩岳”嫁女,实为记述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的场面”。席间,“麻姑弹琴,谢自然击筑,丁令威唱歌,王子晋吹笙”,可见丁令威已不是一般的得道之人,而是女仙领袖西王母的座上客了;“七岁童,丁令威,学仙道,千年归。”——丁令威已被纳入《道教三字经》中,足以看出丁令威及其得道的故事,在道教中被重视以及被普及的程度。
2.4 看破浮生,归自然
陆游一生喜好道书,犹好《庄子》。常在诗词中讲述自己对于庄子的见解,《诗意》中就说:“已向人间齐物我”,有时间对于庄子也是大加赞赏,“一篇说尽逍遥理,始姓蒙庄是达生。”
《长相思·其五》中说道:“悟浮生,厌浮名,回视千钟一发轻,从今心太平。”以及《大圣乐·电转雷惊》中“好收拾形骸,归自然。”这种不留恋功名利禄,渴望逍遥自在和庄子颇有相似之处。《庄子·秋水》中有“曳尾涂中”的故事,庄子宁愿做在烂泥中自由自在的小乌龟,也不愿意被供奉在庙堂之上当做神龟。陆游经历生成的起起伏伏,理想抱负的一次次破灭,在词中表现自己厌恶浮名,渴望重返自然,自由自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两者何其相似。
陆游一生如此执着于道教,综合各种因素可以将原因划分为以下几类:
3.1 政治因素
宋代是一个十分推崇道教的朝代,道教在宋朝的发展空前繁荣。赵匡胤未当皇帝时,便与道士有所交往,赵匡胤称帝后,尽管尚在戎马倥偬之际,仍对道教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他召见道士苏澄、王昭素等人,并登门请教“治世养生之术”,赐赠封号、财物。他还召集京师道士进行学业考核,并斥退品学不良者,以提高道士的整体素质。此后,他又对道教的一些陋习进行整顿,这些对道教本身的发展大有好处。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召见道徒更为频繁,并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经过太祖和太宗的大力扶持,道教逐渐摆脱了五代以来颓败的局面,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宋真宗和宋徽宗时期道教的发展迎来了两大高潮时期,宋真宗大肆兴建宫观,宋徽宗更是封自己“道君皇帝”,宠幸林灵素,大行符箓道法,在金人入侵之时,宋徽宗更是不忘向着神宵玉清帝君祈祷。南宋时期,偏安一隅,对于道教的推崇虽没有北宋强烈,但是基本继承了北宋的政策,为求江山永固、国祚不衰,高宗也是兴建宫观,招揽道士。
宋代也设立道官、道职,建立道阶品位,道士获此殊荣,地位大大提高,道教的发展压过了其他宗教。宋代设立了专门管理宫观的官员,称之为“祠官”,陆游曾多次当人这个官职,在《夏日感旧》自注中提到:“予仕宦屡历宫祠:崇道、玉局、武夷、佑神、太平,返五任。”邱鸣皋先生在《陆游评传》中说,陆游任祠官达十七年之久[8]。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况且陆游又是一个从小就在内心播下道教种子的人,加之“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他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更是不可避免的。
3.2 家学因素
陆游一生笃信道教这和他的家学是分不开的,道教在他的家族扎根已久,可以上溯到陆游的高祖陆轸。陆轸进士出身,官至礼部侍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笃信道教,精通阴阳堪舆之术,十分喜爱修炼道教辟谷炼丹之术,著有道书《修心鉴》,陆游在《渭南文集》卷二六该文作跋,神化陆轸,说高祖得道于唐代的施肩吾。陆游在《家世旧闻》中有对于高祖德行的许多记载,景慕之情溢于言表。相传陆轸归隐之后,学仙修道,将《三住铭》传与子孙,陆游就在《剑南诗稿》卷五十六《岁晚幽兴》中提到“全家共保一忍字,累世相传三住铭。”在《道室试笔》中提到:“吾家学道今四世,世配施真《三住铭》。”陆家世受学道的传统在,陆游也不例外。曾祖陆珪也是一位有才学的高产诗人,官至国子博士。祖父陆佃,在经学、文学、礼仪方面颇有造诣,官至尚书左丞,早其遗留的诗歌当中,有很多与当时方外人士往来酬唱之作,涉及到了当时很有名气的李柔得道长。父亲陆宰,宋代著名的藏书家,为浙中三大藏书家之一,其中道教书籍达两千卷之多,这对于年少好学的陆游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陆游自己也说过:“少年妄意学金丹。”以及“焚香读书户常闭,少年曾为老聃役。”
3.3 交游影响
陆游师从曾几,两人更是忘年之交,两人也多有诗文往来,对于陆游思想的影响也是在所难免。曾几写了一首诗去鼓励陆游多度道书,即《陆务观读道书名其斋曰玉笈》: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盛。六经更百代,略不睹疵病。瞿聃书角立,亦各谈性命。空门甚宏放,果报骇观听。是以虽至愚,读者无不敬。周时柱下史,设教本清静。至今五千言,谈若鼓钟磬。虽为二郗谄,只作二何佞。令黄冠徒,冷落度晨暝。贤哉机云孙,道眼极超胜。杀青贝多叶,收贮腹中竟。概然发琅函,窗白棐几净。三家一以贯,不事颊舌竞。吾皇汉孝文,恭己民自定。愿君益沈涵,持以奉仁圣。远师曹相国,下视刘子政。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曾几主张佛道两家该和儒家并列,陆游最好可以将道家清静无为的宗旨运用的政治当中。陆游自己也很认同老师的观点,在《读老子》中写道:“谁能试之出毫芒,未俗可复跻黄。”
陆游一生也和道士来往频繁,陆游词中《乌夜啼·我校丹台玉字》一首就是赠与青城山道士之作,诗中有《与青城道人饮酒作》《待青城道人不至》。自福州北归之时,在永嘉石门和老洪道士痛饮赋诗。[9]受到老师的鼓励,长期和道士来往,其思想受到一些影响也是不足为奇的。
3.4 陆游自身的缘故
陆游是一个爱国志士,满腔热血,一直以收复失地、抗敌御辱为己任,但是就是因为“喜论恢复”屡次被罢黜,仕途坎坷。加之南宋偏安江南,和陆游的志向不符,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内心满是苦闷。他选择道教,实则是选择了一种逃避。面对这时运不济,以及当权者的打击,他只能是无可奈何的感叹道“狐狸不足问,力不当豺狼。”为了安身立民,加上早年读的许多道书,他就在道教的思想文化中需求一种寄托,希望能在道教世界中得到自我实现,正如他在《有道流过门,留与之语,颇异,口占曾之》中说的:“须君更出囊中剑,一为关河洗虏尘。”
根据于北山先生的《陆游年谱》,陆游在兴隆二年秋以后,罢归山阴,思想上很是苦闷,一直在道书中寻找着精神寄托。在这一年中写了很多和道教典籍有关的文章,如《跋修心鉴》《跋老子道德古文》《跋天隐子》等。虽说陆游热衷于道教,但是他对于道教有着理性的认识,对于升仙长生、金丹大道等缥缈之事,他不是完全相信的,在《养生》一诗中说道:“金丹既渺茫,鸾鹤安可期。”苏泂在《冷然斋诗集》卷一《正月五日谒放翁留饮欢甚》说道:“末言神仙事,于世本无用。”[10]足见陆游是个理性的道教爱好者。
陆游长时间的浸润在道教思想中,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也充满了道教的文化色彩。从陆游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现实面前充满无奈的词人,在神仙世界寻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道书中寻求着精神寄托。陆游和许多传统的文人一样,现实中有很多的苦闷挫折,选择归隐,选择平淡闲适的生活,但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却让他难以放下世俗,忘掉收复失地、抗敌御辱的使命,这也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出世细想在古代文人身上的矛盾之处。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06.
[2]杨慎.词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3.
[3]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36.
[4]王叔岷.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65.
[5]古今词统[M].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谷辉之校点.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74.
[6]厉锷.樊榭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59.
[7]陶潜.搜神后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1.
[8]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2.
[9]于北山.陆游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7.
[10]孔凡礼,齐治平.陆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1.
On Luyou’s Taoist Thought f romHis Poems
Y U AN H aiba o
(C o l l egeo f L ib er al Ar ts,N an j in gNorm al U ni v ers i ty,N an j in g J ian gsu210097)
A l ot o f L uyou’s poems a re re la ted to Ta o i st cu l ture an d Ta o i sm.I n the f a ce o f ups an d dow n s,L uyou tur n ed to f in d the suste nan ce in Ta o i st b oo k s an d Ta o i st f ai rywor l d.T he Ta o i st thought in L uyou’s poems i sm ain ed e lab or a ted in the cre a t i o n o f“poems o n tr a v e l in g the f ai rywor l d”an d the e x te n s i v e use o f Ta o i st lan gu a ge.T he re a so n swhy L uyouw a s in f l ue n ced b y Ta o i sm a re po li t i c al,f a m il y,t r a v e l in g an dh i sow n f a ctors.L uyou l o v es Ta o i sm b ut he i s al so v ery r a t i o nal.
L uyou;L uyou’s P oems;Ta o i st T hought
I207.23
A
1672-2094(2017)02-0056-05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6-10-20
袁海宝(1992-),男,甘肃庆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