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明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红星小学
【摘 要】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知识需求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教师应当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从我国的现阶段来看,在小学教育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最为主要的表现便是教师机械地备课,将授课视为对教案的直接表现,将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单一地讲授,学生枯燥地听课,师生之间没有较多的互动,课堂氛围枯燥沉闷。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主张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内驱力。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效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的自主学习状态,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序与方法。比如:教会学生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时有法可循,有程序可走,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从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的那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仅仅是接受者,而是在其中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充分地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课堂,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胆交流,积极创新,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一)主动参与以便交流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进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教师要摒弃那些不必要的程序,使学生可以自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组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展开争论,以便进一步实现创新。
(二)互相讨论以便及时评价
学习永远都不是单方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促进学生之间展开互相学习和交流。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只要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就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大胆发问进而鼓励创新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实践表明,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问题意识,便不能够实现创新。因此教师应对这一点加以重视。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空间,多考虑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学的催化剂。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进行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的过程从来不是简单的接受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在授课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己查找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写出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和讨论。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再联系课文,谈谈感受,提出问题。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比如,我会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学习时间表,把每一项学习任务尽可能地在时间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做时间的主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觉复习意识
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学习能够更有成效。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自觉复习的习惯,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应当把握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五、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學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会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引”要确保教学方向正确,“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错误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在课堂互动交流中交换思考意见,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因为“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引要得当,放要得法”,严格把控好“引”的方向,确保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不要因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教学方向搞乱,要引导学生的一言一语都围绕着学习目标而转。只要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而转,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不怕“乱”。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教师还应该对课堂纪律做出明确要求,划定自由的范围。
(二)要真正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因为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
(三)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坚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只有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