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庙宇里的另一个世界

2017-05-25 11:00许云超
文学港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王

许云超

斯人将暮未暮时分,庙瓦上的草,石兽,神像,四周的古木,便朦胧不确定起来。天色渐至灰蓝,浅浅一痕月影,似显非显地被古木的枝条托着,带着虚幻的黄。我渐进入一个迷境——古旧的庙宇、皴裂的古柏、陈腐的神像,以及它物构成的迷境,像另一个世界,我穿梭其中,旅行远足,并试图找到一个确凿的源头,进入深处。

我喜欢人少的时候在庙里溜达,我期待与神,与仙,与佛,与鬼,与某个灵魂偶遇,或者在我的办公室里,它们从门缝里飘然而入,我会摆一桌酒,把所有的杯盏倒满,等待它们跟我擎杯同饮。或者,只需让我看见它们,哪怕短暂的刹那,但这样的情形在六年当中从未发生过。我甚至要求值夜班,希望离它们更近一些,加大遇见的可能,我用所有的夜晚来等候,它们能站到我面前,看着我酣然入睡,然后走进我的梦里,与我有某些交流。但没有,这些居住在文王庙里的神灵和逶迤而来的灵魂们,并没有任何与我交流的意向。

在我小的时候曾捕捉到神的迹象,一个白胡子老头和一个女孩儿,他们不期而至,忽焉而去,在我脑海里铸成永久的记忆,乃至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它们的神态和衣服的色彩;我还亲眼见过“鬼魂附体”的事情,我邻家嫂子昏倒在巷子里,被人发现抬回家中,恢复知觉后开始说胡话,说什么:11岁就被车压死的事,天冷了,俺娘也不给我送件棉衣裳……有经验的人看出她中邪了,便找来桃树枝抽打她驱邪,她竟像个孩子似的在院子里撒欢地蹦跑,那形态和口吻完全不是一个四十岁成年人的习性;我的祖母98岁,在离世前的几个月,她在夜里频繁地跟那些故去的灵魂们汇合,他们彼此问候,快乐地聊着家常。早已糊涂成糨糊的祖母在黑夜里机警而灵敏,她能将故去亲人们的名字、辈分、他们之间曾发生的事件说得一清二楚,她热情地招呼已故的亲人,恍惚间风吹得屋门有开阖之声,让全家人都觉毛骨悚然。

我确定文王庙里有神,神不在彼岸,它就在身边。每当我身在其中,看着那些神像或丰满润泽,或瘦骨嶙峋,个个鲜活生动,就会强烈地感觉到,它们的衣袂包裹着沸腾的心而非草木混合的泥胎,它们惟妙惟肖的表情,仿佛是因为我进入大殿而骤然停止交谈,连呼吸也在瞬间定格,衣袍间却仍保留着摄氏36度的体温。

文王庙正殿供奉的是周文王,辅殿供奉着伏羲和姜子牙,因为姜子牙册封了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所以,文王庙内的神像庞杂,人、鬼、神齐聚一堂,两两相安,和平共处。更多的时候我把它们当艺术品,以赏玩的目光打量它们,菩萨、罗汉、金刚、天王,那动人的眉弓、眼眸、鼻翼、唇线、面部轮廓,到衣饰佩戴与手持的法器所组成的各种曲线交叠错落,完美的弧线贯彻始终,工匠们将无所不能的力量与无所不包的美德,连同俊美或者威严的外形都赋予了神祇,神祇的每一个细小的毛孔都渗透了古人诗性的品质。

人类用泥土塑造神,不仅仅是因为泥土具有可塑性,更主要是来自“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的创作灵感,奥妙无穷的泥土孕育了人类的生命,那么它也能孕育神灵,在世人心里,神灵有着与凡人一样的肉体和情感,它甚至是人的一部分,它甚至就是人,比如:文王、姜子牙、托塔李天王、哪吒、关羽、岳飞、秦叔宝、尉迟恭等等,人类把对偶像的崇拜逐渐转化为神,把具有大智慧大能力的人奉为神灵,歌颂他们的美德,并使他们具有某种魔力来佑护人间。

天道生神,神造凡人,人死为鬼,鬼死为聻。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生生息息,轮回转化。相传,宇宙有20个平行世界,有36维空间,是由人、鬼、神、兽组成的,这四类物种虽然同属一个世界,但各有各的生活空间、轨道乃至生存方式。有一天,现世的人,都会步入鬼界,据说,在那里将承受许多无法承受的磨难,才可能被超生,圣人步入神界,善人转世成人,而恶人只能投胎入兽界或者为聻永世不得超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就有什么样的生存空间。

我相信善恶有报,相信头上三尺有神灵,也愿意相信有前世和来生。如果生死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好比船到对岸,弃船上岸,是从船上消失又出现在岸上的一种过渡,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生命的轮换仿佛金蝉脱壳,仿佛破茧化蝶,仿佛鱼跃龙门,仿佛拔毛断喙,鹰获重生,仿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将是生命哲学至妙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死亡不再让人太过忧伤和恐惧,面对挫折和磨难也能保持乐观和宁静的心态,“以出世之心,精進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神祇在我的思想概念中就是具有法力可以掌控天上人间的神仙,而不是佛理或复杂的思想体系。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道教徒,更不是基督教徒,我不喜欢被任何教条和规则把持和控制,我不想被主宰,不想让心灵戴上枷锁而失去灵动和生机。我上香,磕头,祷告,盲目地执行着千百年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敬神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命定的、遗传的信仰,当然,我也永远不会把这些习俗叫做信仰。

我在岳飞庙工作了十八年,调到文王庙已有六个年头,二十多年都是在古庙里度过的。那些亦人亦神的塑像,带着被岁月磨损的印迹,和我出现在同一时空里,我知道,它们离我很遥远,它们多彩的生活存在于另一个空间,只是以固态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们互为镜像,像鱼缸里的鱼,有一股暗流在我们之间涌动,我幻想有一天惯性会让我们冲破这面鱼缸,面面相觑。

人们常说物老成精,文王庙内的每一棵柏树、每一株蓍草、每一块石头都有着上百或上千年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飞舞着看不见的生灵,仿佛天堑,横亘于看不见的气流之中。多少年来,我与它们一直是擦肩的,它们的衣襟飘忽如眼神,我一收手它就出现,我一伸手它就倏忽不见,想抓也抓不住。“神出鬼没”无疑是大自然最不确定之物,是善变者之象征,它们影影绰绰,模糊而让人生疑。

有一年女儿高考,我怀着徒劳的担忧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就去庙内烧香祭拜,暗自祷告女儿能够顺利考上重点大学。在凭借自身力量不能解决人世的难题时,便将所有能想到的能量,聚集在神祇身上,因为有了神祇的存在,遐想者的孤独就不再是空无的孤独,毕竟有什么东西可以承载所有的希望和不安。

我喜欢闭馆之后再到庙内祭拜,这个时节没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打扰,众神可以静心听我述说。夕阳西下,暮色四合,阳气开始下沉,阴气上升,正是天地交合之际,有什么东西在暗自酝酿,让人有森森的感觉。夜色中的文王庙是阴性的、含蓄的,仿佛是那座辉煌庙宇的黑白底片,这是另一个文王庙,与白天游人如织的文王庙完全不同,我感觉自己所处的并非人间所在,而是另一个世界,有尊卑,有长幼,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如同熙熙攘攘的人间。在纷乱的暗影里我感知到一个目光的注视,慌乱地忽闪、错置。我无法勾勒它,它匿在黑暗中,表情诡异,盯着我的脸看。我竭力保持镇静,加快步伐离开,它紧随其后,我走它就走,我停它也停,我的后背感受到了被一个目光长久注视着的压力,它诱发了我原始的恐惧,我听见寒毛嗞嗞地在我身上摇曳。我不知道“它”和我的精神怎样联系起来,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灵魂的触角可以伸到身体范围之外,使我们能预感到另一个空间另一个物种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看见它,但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别的器官。

量子力学相信物质因测量而产生,心动的本质也是一种测量,通过量子力学许多无法直觉想象出来的现象被精确地计算出来。浅陋的我看不懂量子力学里专业的学术用语,更无法用来计算我“意识”到的物种是什么属性,但我坚信它的真实,坚信我的第六感觉,我触及到了一个灵魂,它消失、弥散的微量元素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悄然复活,就像电流通过导体一样,链接到我,蛰伏于我身体深处的怯意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如同蛇感觉到了地震波的振动。

我暗自嘲笑自己是叶公好龙,为什么我对它们感到恐惧,又渴望走近?我悄然逃开,此刻又想返回去寻找它,然而一切需要契机,再定睛看眼前的景象,只有葳蕤的树木和宫殿的暗影,那诡异的目光,仿佛是我产生的错觉,是我虚构的来历与行踪,那目光像幻觉一样不真实,也像太过强烈的真实使人产生幻觉,我的幻觉和记忆混淆起来,它们彼此延伸,重叠,错位,它们抗击现实,也支持着现实。记忆是已经死亡的现实,它常常被夸大,或者缩小,我不知道是我用文字将幻觉复活,变成了现实,还是那些暗自发生的事物散发的气息被我感知到,从而使我错误地把它们当作幻觉写到了纸上。

我相信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被凭空捏造出来,想象无论多么天马行空,恐怕都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鬼神的故事以其海量的体积,进入各式各样的书籍,跨越了中国从上古时期直至今日的全部历史,被人无数次地复述。不仅仅是在古代中国,在古希腊、东亚、西亚、北非、南非、美洲、澳大利亚等地都有类似的神话传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传统,人类的想象力竟如此惊人的一致?在那古老的时代,神话不可能穿越一个个大陆,如此大面积地流通,再高明的统帅,也不可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为地保证如此高度的一致,那么,我们只能从逻辑上推测是古人发现了神的踪迹?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这和我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但这种观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了,可能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经历了波折,得過,失过,才慢慢懂得,人需要一尊佛,当我们的精神无可依托的时候,无路可遁的时候,寄托是精神的必须。就譬如我内心的焦虑,找谁诉说呢?这一处暗伤找不到一个好的外科大夫,找一个轻描淡写的敷衍者也无济于事,众生颠倒,除了神祇,谁又能值得托付?这样的托付,更像生命的稻草,凭空抓了来救赎自我。

我进入大殿,燃香,叩拜,祷告。人和神之间的交流,通过绵延的香火,在香箔浓郁的气息间摇摆,一切都是细微的,看不见的揣测,你或许有所察觉,或许一无所知。我想,在神像看似麻木的傩面下,它的神经可以敏锐地接收和分析来自人间的祷词,然后在预订的时间捧出它的恩赐或惩罚。文王若有若无的微笑令我感到安妥,仿佛我所有的忧愁与痛苦,他都了然于心,神的存在使世界充满美好的幻象,并有实现愿望的种种可能。

女儿顺利地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南开大学,所有人都认为是孩子刻苦学习的必然结果,神祇的功劳因缺乏证据支持而沦为假设,但在我内心却坚持认为女儿之所以能考出有史以来的最高分,绝对是文王的旨意。世界本相如此繁复,万物的微妙关联也不像经验世界那样直观和简单,总有许多秘密掩藏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挑战我们业已形成的常识。

猜你喜欢
文王
玩古与复古
《维清》诗旨考辨
价值连城
太公垂钓
梅花草堂集
文王《诗经·大雅》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太公垂钓
思齐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