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华
周末的儿童乐园里有两对母女在做沙画,一位母亲从色彩到布局,从笔触到比例耐心地教着孩子,不时还搭把手,孩子却缩手缩脚的,不敢伸手;另一位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幸福地欣赏着,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沙画世界里。陡然一看,第一位妈妈巧,懂得如何指导,孩子完成的作品就是不一样,第二位妈妈拙,什么都不管,就让孩子随意地画,作品就是一般。
相信很多人都很羡慕孩子有一位巧妈妈吧。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可能事情完全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巧妈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用成人的“标准”捆绑了孩子的意志和精神,一颗热爱色彩与绘画的种子,也许就这样被扼杀在萌芽中。而拙妈妈手下的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收获了自由,收获了创作的热情和美的熏陶,其实这才是周末沙画的目的。
这让我想到了两位老师。学校有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心灵手巧,写写画画,唱唱跳跳样样都不差,是同事们公认的“巧”老师。邻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快要退休的老教师,她常说自己岁数大了,老眼昏花、笨手笨脚的,自封为“拙”老师。因为是平行班级,所以“巧”老师与“拙”老师之间常常要进行各种对抗。
对抗一:办报比一比
班报比赛,“巧”老师大显身手,从设计、布局、写写、画画一个人全包了,既有速度,又有效果,大家都佩服。“拙”老师把材料等
都交给了学生,然后就不管了,学生虽也干得热火朝天,但出来的班报那是比不过“巧”老师的,对抗结果,“巧”老师胜。可是后续的手抄报比赛,“拙”老师的学生有了经验,动手能力强,各种主题的手抄报办得有模有样,“巧”老师班上的学生却还在大眼瞪小眼地等老师伸手呢,对抗结果不言而喻。
对抗二:广播操比一比
班级间进行广播操比赛,“拙”老师说:“这老胳膊老腿的,可没多少能力蹦呀跳呀的。”找几个好学生分组练,“拙”老师只是监督。“巧”老师年轻会跳,这可难不住她,抓紧时间,手把手教,一节课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一个星期后,“巧”老师依然在喊着口号,教教这个,教教那个,依然累并快乐着。“拙”老师班上的孩子们一直在随着音乐的节拍不厌其烦地练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广播操对抗的结果是“巧”老师险胜“拙”老师。
对抗三:课堂教学比一比
语文课上,“巧”老师把自认为很好的识字方法,如,加减一笔、加减偏旁、换偏旁等教给学生,还让他们记下来。可口诀朗朗上口,识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拙”老师鼓励她的学生旁逸斜出、大胆越出雷池,创造性地使用学生自己的方法识记汉字。方法虽称不上多么高深,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层次,可是效果却出奇得好。对抗结果,“拙”老师胜。
对抗四:徒弟们比一比
“巧”老师总觉得学生扫不干净地,桌子摆得不齐,黑板擦得不亮,因此常常跟在学生后面干这干那的,平日看着他们班上的卫生一直不错,可要是赶上老师出去开会、学习两天,那班上的卫生情况就另当别论了。反正班上的工作,离了“巧”老师就很难运行了。“拙”老师班上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人,班干部真的是老师的左膀右臂,卫生、纪律等各种大小事情都有能人帮“拙”老师分担,“拙”老师常常是甩手掌柜。对抗结果,“拙”老师完胜。
“巧”老师向“拙”老师请教:为什么我手下净是些“拙”学生,离开老师就什么都不会,而您班上都是“巧”学生,各种能力的都有?
“拙”老师笑着送我一句老话:“巧母出拙儿,拙母养巧女。”“巧”老师恍然大悟。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这句话可能不科学。实际上这句话是有深刻含义的。拙母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为孩子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而孩子知道母親不能提供过多的帮助,也就迫使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日积月累,拙母就培养出了能力强的巧孩子。巧母由于本身能力很强,做什么事既有速度,又有质量,所以她对孩子那笨拙的动作、老牛拉车的速度是无法忍受的,也就一切都包办了。由于母亲过高的要求,连续的失败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做事的信心,也就事事依赖自己的巧母了。久而久之,巧母就培养出了能力差的拙孩子。
教育亦是如此,“拙”老师巧放手,为孩子提供自主机会,支持孩子自由地选择、安排活动,允许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有耐心去容忍孩子的失败,鼓励孩子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机会。孩子的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最终造就了巧孩子。“巧”老师什么都做,某些地方缺乏耐心和教育的智慧,管得太多,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束缚,最终培养出来的都是拙孩子。
其实那个所谓的“巧”老师就是曾经的我。在老教师的点拨下,我常常针对那句老话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如今的我更推崇“我无为而民自化”。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该放手时就放手,该放权时要放权。相信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事情让他们去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生活和学习的各种滋味。在放手的情况下,活动中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动手动脑,更能加深记忆,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相信每位老师都愿做一位聪明的老师,都愿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放手型”教育。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