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华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现代化教育中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操作计算机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重点。现如今,信息技术成为每个人必修的基本生活技能,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应该乘胜追击。为了促使学生掌握这项基本技能,并且全面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从而提升自身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各行各业,同时它也将步伐迈入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受到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科学发展,这是教育界关心的话题。针对此次话题,我总结了几点个人教学体会。
一、运用互联网吸引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
小学生在刚接触互联网时,对网络世界的一切信息都很好奇。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教师,我一直崇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传统教学总是趋于一种模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鸦雀无声。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法谈及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课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实践放在重要位置。
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玩心比较重,教师要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每次上课前,我会按照课程要求,在多媒体中寻找一些有趣的视频为学生播放。在此期间,学生会被视频里有趣的画面所牵引,保持注意力集中,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学生会因为好奇心的萌发,仔细听老师讲解教学内容。播放视频时,教师一定要选择对学生有利的视频,促使学生在观看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眼界。
二、利用网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利用网络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教师在教学前,要提前准备好教学案例。信息技术知识有很多深奥的理论,学生无法接受。教师要将理论融入实践,便于学生充分理解。
课堂上,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案例。学生在看完之后,教师再根据案例,教学生如何操作。在讲解中,教师要有条斯里,尽可能照顾每一个位学生。有许多教师在教案例时,就自己将案例做一遍让学生看,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效果。教师可以将步骤放慢,让学生跟着来一遍,以加深学生记忆。学生追随教师完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学中的图片或者其他图片,自己重新再做一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程掌握得更深。
例如,Word综合运用。讲这节课前,我提前拟定好一个教学标题“兴趣海报”。我的教学案例是运用Word做了一个保护环境的海报。海报很简单,就是图片插入和文字输入。教学中,我为学生仔细讲解。先在Word快捷键上点击鼠标左键两次,学生根据我的述说完成操作。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在电脑左上角,点击开始,去开始的工具栏中,找到插入。点击鼠标左键出现图片,再点击图片,会弹出一个来自文件。点击文件之后,就會跳出一个界面。就可以看到桌面上有很多图片,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再点一下界面右下角的打开。就会在空白文档上看到一张放大的图片。图片插入好了,在编辑线后,编辑上文字就好了。说是海报,无非就是练习Word的图片、文字编辑。
教学结束,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海报。有学生就跟我讲,他喜欢看动画片,他想做一个关于动画片的海报。听完学生的话,我统一推荐给他们一个中国动漫网站,并且告诉他们如何进入网站,寻找图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图片插入和文字输入,又学会了自己寻找资料和下载图片。
利用网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建信息技术网络小组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地使用互联网,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组建信息网络小组。信息网络小组的建立,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同时也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友谊。
在课程完成一个小节时,教师要注意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在此就要用上信息小组。我特意抽出一节课,为学生布置一个小作业,作业的基本内容都是之前学过的。教师告诉学生作业要求,让学生找到各自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作业。
例如,作业图画插画。这个作业的目的就是考验学生完整掌握绘图工具和Word应用。布置完作业,学生就开始各自分工。有的画画,有的在网上找图片,有的做整合。在下课前五分钟,我检查作业。在整个过程中,我观察每个学生的动态,对不会操作的学生再重新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提高成绩很有效。
组建信息技术小组,既锻炼了学生彼此合作的能力,也巩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并且强化了学生互联网的学习。
信息技术是新型科目,教师要时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合理使用互联网,培养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叶丽华.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教育革新,2007(1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