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虹
【摘 要】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读”之一字则占据了很大的分量,今天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个“读”字的理解。
【关键词】
“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文不是很难,往往我们一会就能讲完,那我们就这样结束一篇课文吗?草草的将知识点讲完,也不管学生是否得到情感上的陶冶。答案当然是不。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几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忽视他们。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多花功夫了。有時候,我们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读,事实上“读”之一字也是有讲究的。在不同的地方所起的作用也是大不相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很多时候老师们都比较注重初读感悟,而忽略了后面精度领悟及诵读表达,然而他们所忽略的却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大作用的两项阅读。而这些也恰恰是我所领悟到的“读”之一字的魅力所在了,现在我就来讲讲我所领悟到的“读”的魅力:
一、初读中感知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学生想要融入到文本中的第一步。就拿我所教的班级为例,再读一些相对来说较长的课文,学生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错误,漏字、停顿、读音等等因素导致了他们无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时甚至在指名朗读一小段是,出现高达十几处的错误。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一时也相对薄弱,认为只要是我能读出来就行了,不用管他读得熟不熟。而这种认识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学生往往对课文的感知出现偏差。又是一句话学生的停顿出现错误时,它所代表的意思就有所转变,而学生相应的也可能导致他对整篇课文在理解上产生偏差,这就对学生的感知造成困扰。
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不急于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分析,而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能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我又让他们动笔圈圈画画,将一些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进行讨论,学生在自行讨论中也能跟好的感知课文,把握课文。而在接下来的提问中,学生也能很快的进行回答。这说明他们在初读时已经把课文内容读熟读透了,能感知课文了,同时能够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而不是答案与题目相差十万八千里。
二、精读中领悟
所谓精读,就是精细的读,反复的读通过认真的推敲、揣摩、体验、品味,从而准确的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中心,领会写作意图,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构思和主要表现方式,把文章理解的精神、细致。这也是在初读中学生无法做到的,这里的要求相对于初读来说,就跟进一步了。在进行精读时,可以适当的抓住关键词句来进行讲解、引导,而这些关键句往往都是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句子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把握全文。
如在教学《小露珠》时,学生很容易的发现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学生能很快的反应出来,这些小动物是喜欢小露珠的美丽的外表。而植物们为什么会喜欢小露珠?学生们在回答时会出现迟疑,有时是与题目完全对不上。而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了,这些植物本来是怎样的?后来有了小露珠后又是怎样的?这后面的一句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词语“格外精神”“生机勃勃”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初步的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植物们会喜欢小露珠的。然后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抓住关键词来领会植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以及即将消失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能通过老师的引导来进行体会、感悟,从而进一步掌握全文。
三、诵读中表达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就是说,在我们读文章时,将他的语言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老师的讲解和带领下,学生能够领略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需要学生不断的去体会的,从初读到精读再到诵读,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探讨,通过学生的不断诵读。俗话说:“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将课文内容读熟、读透,从而达到诵读的境界。
《卧薪尝胆》是一篇感人的文章,越王勾践战争失败,再面临险境时主动提出到吴国为奴,受尽折磨与屈辱,回去后还不忘卧薪尝胆。这里面所蕴涵的情感是浓厚的,学生通过指引能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而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渲染气氛,为学生们在朗读时配上背景音乐,该忧伤的时候,曲调略带忧伤,该奋起的时候,曲调相应的就会变得铿锵有力,这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就会随着音乐自然而然的将句子读得抑扬顿挫,有起有落,同时还加进自己的感受,使课文的朗读更加丰富精彩,真正达到了在诵读中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就是文字。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是要将这些文字吃透,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调动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做课堂上的小主人,让他们主宰这些文字,驾驭这些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表达。不管是在今后的课文学习中,还是在写作中,都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