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艳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语感方面的训练,培养孩子们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语文大师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们语感。”可见,他们已经形成一个共识: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们对文本中的词句去体会、揣摩、比较,还要对文本进行好好品读,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们语言阅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培养语感就是让孩子们对语言文字有一种非常深切的感悟,孩子们形成语感后就会对语言的语音、语言色彩有所感悟,有了语感的培养,孩子们就有了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一、创设情境,感受语感
培养、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阅读教材具有和其他教材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这就是让学生阅读,吸收规范的书面语言,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用以正确地表情达意,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文本中的语言不仅规范,而且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儿童的趣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个性,培养他们阅读的语感,为孩子们学好语言文字打下铺垫。教材中的课文,无论是儿歌还是童话,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字里行间都涌动着情感的暖流,汇聚着爱国情、乡土情、长幼情、挚友情、拥军情,都给学生以美好情感的熏陶。例如,执教《三顾茅庐》一课,出示语句“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体会“半晌”就是“半天”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有些词,特别是带有方言的词,要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并让孩子们运用这些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就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这样引导,孩子们就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特点。语言文字的规范与优美、彩色插图的丰富与精当、构思的精巧与严密、版式设计的新颖和精美,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学习情境,为我们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读中体会,感悟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朗读,有利于感受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有利于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有利于體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更有利于对规范的优秀的语言文字的吸收和积累。教师的引导体现了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朗读技巧。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把语气、语调、表情等都能完美地展现,因为这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孩子们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听得见,可以模仿,可以学习,教师范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不是泛起涟漪,而是掀起波涛。例如,执教《荷花》一课,媒体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师要引导孩子们用心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冒”这个字在文中就非常巧妙,要让孩子们对这个字进行探究,体会用“冒”的妙处,通过“冒”字突出了荷叶的多,还表现出荷叶一片茂盛的景象,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再让孩子们体会“挨挨挤挤”的妙处,孩子们就会心领神会,通过这一词了解到荷叶多而密,如果让孩子们去探究、去琢磨,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效果,了解这些词的精妙、作者写作的高明,透过词语解析,学生感知了荷花的妩媚多姿,在对比中也对语言有了更为切实的体会和感悟,灵活多读。一篇文章读一两遍只能扫清字词的障碍,多读几遍,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时不可多字,不可少字,不可倒字,要大声响亮地进行朗读。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亡。”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朗读、轻读、速读、慢读、精读、粗读、引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安排,使学生乐读、爱读,读出成效,读出味道。
三、想象意境,丰富语感
语文不同于雕塑,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盆景。语文中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它要求凭着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从而浮现出艺术形象。刚开始我们可以借助插图、媒体、简笔画,帮助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把抽象变为直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朗读课文时,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夜空,辽阔的大海,多彩的秋天,盛开的菊花;当我们的孩子们看到遨游太空的神舟时,看到屹立祖国大地的高山时……孩子们就会触景生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再把孩子们引领到文本中,读文语感就会更加强烈,对文本的语言描写的感悟就会更加深入,在头脑中显现出更鲜明具体的形象。因为语感强烈而敏锐的学生对作者描写的艺术形象能准确理解,并能在头脑中准确快速地反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准确理解作者描写的艺术形象,让孩子们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具有画面美的特点。如学习《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借助画面,让学生在边听边看中形成更多想象的画面,并鼓励学生对这些想象的影像进行描绘,形成有形感知。这样,画面就会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阿炳的耳畔。在这种情境里,阿炳就会想到自己师父曾经说过的话,就会想到自己艰难的经历。他就会由心而发触景生情,触动琴弦,通过琴弦把内心的情感全部倾泻出来,体会他这种情感,表达他与命运的抗争,产生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教师此时用多媒体播放《二泉映月》的乐曲,再让孩子们去用情地朗读课文,让孩子们沉醉在美妙的情境中去,就好像来到了月光如银的二泉河畔,让孩子们体会人物的内在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读文本时,孩子们在语感方面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强烈的、敏锐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学中,只有让孩子们不断地朗读,不断地品味语言文字,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预感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才能使孩子们的语感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