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懿雯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文本阅读的理解中渗透学生的发展,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疑”当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来自于怀疑的开始。有了问题,学生就要探索,就要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它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题目,从关键处人手,抽丝剥茧般地层层击破,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课文,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根据题目,就能挖掘出如下问题(1)课文中讲了谁到哪里去盗火?怎样盗的?(2)课题中为什么用“盗”,而不用“取”、“借”等词语?对于学生产生的话题,要引导整个课堂教学,开拓一个崭新的面貌。学生们对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对作者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无不拍案叫绝。
在课堂上,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提问,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思考、提问、感悟的有机结合。
如四年级上册中《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最后有这样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文末显然不是在写人物了,却是在描述李时珍居住的古寺外的环境。然而这与本文的中心人物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冒险尝药草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显然,这样的疑问为启发学生思考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升华人物形象做了极好的铺垫。
二、“异”为核,引导学生挖掘教材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能让学生以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思维路线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认识和结论。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指导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同学问开展不同看法的辩论,打破了学生常规的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生活体验,从而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上来。
我最喜欢在新课引入时进行这样的练习,老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学会去质疑课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根据课题的意思,想象文章会写些什么。我常常在短语式的fEN引入时,只给学生们出示修饰语,让孩子补充短语。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先出示“难忘的( )”,让学生口头填空,再揭示书上的答案——“难忘的(一课)”,通过这样的小小训练,既发展了孩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提升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学生的思想已经表明了他们的阅读理解都是真实的。珍惜学生的阅读体验,关心学生的发散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新色彩。
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来理解问题,这样,思维往往会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面貌,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很多实例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很好的素材。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中,按照常规思维就是把苹果从上往下切,而小男孩却别出心裁地拦腰切下,发现了一个“五角星”,这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但愿人长久》中的苏轼从个人的“埋怨”中,对月抒怀,想到天下人“悲欢离合”,又逆向而思,寄情于月,使自己得到超脱,留下了千古绝唱……抓住这些素材,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新的解读,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举措。
三、“探”为道,助力学生知识体验
教学是使知识内容和个体心理发生碰撞的独特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应该是追求知识或是创造知识的过程吗?从米德解释创造力时的观点来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充分发掘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从而激发和保持儿童的创新欲望,并让他们获得创新成功的体验,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其中凿井法的中部、两端和“人字形”设计,就是给学生尝试创新,获得间接创新体验的好教材。课堂上,我利用简笔画给学生出示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以及青龙桥附近的山势,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在那些地方修筑铁路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让大家分小组确定所要解决的对象,并着手利用“图纸”画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随后组织的交流中,逐一把同学们的方法进行对比、纠正,看哪种方法“又好又快”,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让人想不到的是学生依靠实物投影交流结果时,个别学生就提出了問题:为什么采用了“中部凿井法”,缩短了隧道的工程呢?有学生的“图纸”上只画了一口竖井,而另一组的学生却画出了两口竖井。到底哪一组的想法合理呢?我建议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查一下资料。
交流课上,我就让大家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有的同学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说:“隧道施工时,竖井施工效率很低,只相当于两头并进施工方式的30%~50%。”还有的同学查到了《新编上下五千年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文中提出了他因地制宜,运用了中部凿井法,扩大了作业面。根据资料提供的数据,学生们进行了计算,结果却是原工期的0.67倍。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这样的结果是否正确?”多数学生认为:“无论是否正确,起码能够说明一口竖井不可能使隧道工期缩短一半。”这时,画出两口竖井的那个小组的同学才如释重负。后来,还有同学在2006年第15期的《读者》中,查到了严介生的一篇文章《詹天佑“历任其难”筑京张》,文章介绍了詹天佑在施工过程中确实打了两口竖井。
试想,这样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靠教师板画、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相比,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呢?其实,像这样的知识点教材中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精心设计,就能成为让学生获得创新体验的好教材。
应该看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是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目标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需要在我们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总结出来,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