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
摘 要 当今世界,新媒体日益发展。微信自2011年针对iPhone用户推出1.0测试版以来,备受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喜爱。微信中的表情符号成为其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近几年,动画,明星表情包的出现,使微信传播更生动。文章从大众传播学之受众选择心理的视角出发,以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为依据,旨在揭示大学生群体选择微信表情包的心理動机,从而为微信表情的制作商提供有利指导,研发出更为大学生受众群体所喜爱的表情包。
关键词 微信表情;传播心理;大学生群体;审美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7-0032-03
1 微信表情符号的诞生与发展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从最初的只有聊天发图片,添加联系人功能,到如今,已集各类表情包,扫一扫,微信小视频等功能于一身。微信从最初的只有静态表情符号,到如今兼具动态表情符号、明星表情包等,使人们的信息传播过程更加丰富。
微信,区别于书信、短信、飞信,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微信中的表情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使传播的过程形象化,趣味化。摆脱了传播过程中仅有文字的枯燥和乏味。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崛起,微信表情符号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与人们的信息交往活动相交融。微信表情符号以活泼的交流方式,微妙的情感表达著称。使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呈现一种符号化的特点。其中,明星、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动态的图片等颇具动态性,幽默性的形象成为微信表情包的素材源泉。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疯狂的兔子、迪士尼公主、樱桃小丸子”系列等表情包具有形象生动,表达夸张的特点。在紧跟时尚热点的同时,也传播着网络热词。如“我已用尽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使传播过程的接近性更强。
微信中的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象征符,新媒体环境正是其诞生的土壤,而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也为这种象征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霍尔指出,我们人类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符号与它的对应物之间有一种近似的普遍性。对符号意义的准确解读是完成意义传递的目标。符号作为意义传播的载体,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有传达功能[1]。在信息符号化和意义符号化的过程中,传播者将所要表达的意义符号化。微信表情包研发人员作为传播者,将想要展现的创意经过思考,融于所研发的微信表情符号之中。微信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象征符,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的。在情境中,这种象征符传递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有时加之声音的辅助,增进传播中的趣味性、情感性元素。微信表情作为一种虚拟的情境——“拟态环境”[2]中的一种特殊符号,使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交流内容和方式更丰富,增强了人们交流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交流中的局限性。在传统的传播活动中,无论是书信的文字传播还是打电话的音声语言传播,都难以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微信表情符号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是对所传递的讯息进行巧妙地包装。在几种主要的传播模式中,无论是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还是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都少不了“讯息”这一重要内容,微信表情通关过生动的形象,可以说是对我们传播的讯息进行一种包装。包装须恰当,合理,更需要掌握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如,受众在表达一些言简意赅的含义时,喜欢选择表情符号、特别是表情包。对于我们要研究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笔者抽取了316位辽宁地区的大学生,经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他们在微信中想要表达OK,谢谢,你好等话语时,65.51%喜欢选择表情包,30.7%的受众喜欢打字,3.8%的受众喜欢使用语音。而在传播中,表情包更能赋予传播的情境生动,真切。
在传播的模式中,存在着编码,译码的过程。微信中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双重译码者”。如在传播讯息的过程中,微信制作商把创意的构想寓于各种表情包之中,实现对所传递意义的编码。微信中的发消息者通过第一次译码,理解表情包所表达的具体含义,从而更好地传播自己想要表达的讯息。而微信中的消息接收者通过第二次译码,明确发消息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进行了两次译码活动,而符号在传达意义的过程中具有暧昧性,因此微信表情符号的表意须明确。通过这种方式,以防止传播隔阂的产生,使其更好地发挥情景意义。
2 大学生群体对微信的选择
2.1 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群体,其抽象思维迅速发展,感情色彩浓厚。刚刚脱离家长和老师管理的他们尚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作为新一代青年群体,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思维逐渐延伸。“9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是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一代。大学生作为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微信更是他们广泛使用的通讯软件。在微信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用形象生动的表情符号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及意愿,笔者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微信表情包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选取辽宁地区的316名同学为样本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316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
在选择微信表情时,相比于微信静态表情,大学生群体更喜欢动态明星表情包,其中的原因有:38.61%大学生受众认为动态表情可以生动地表现用户的心情,54.75%的大学生受众认为此类表情包的表现力夸张。明星表情包也成为大学生群体青睐的对象,38.61%因为喜欢这个明星而选择该表情包,36.08%追求搞怪,12.66%出于从众心理。
2.2 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意见领袖广泛地存在于社交渠道让微信表情包的传播呈现一种网状的扩散机制。所谓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样也活跃着意见领袖。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消息灵通,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掌握信息准确且追求时尚的人。大学生在选择表情时,容易倾向于这些人的意见。即这些人经常使用的表情包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青睐。
同时,离家在外的大学生渴望心理上的地缘亲切感,如东北地区的大学生更喜欢选择“桃子一家东北话”,广东地区的大学生则更喜欢“比德尔广东话”,上海,闽南地区的同学更喜欢带有上海方言的表情包。大学生在选择微信表情包时,寻求心理归属感。经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外读大学,喜欢带有自己家乡方言的表情包的大学生占比72.47%。大学生群体在選择微信表情时,采用选择性接触的方式。他们常选择与自己联系密切,恰当地表达自己情感的表情包。选择与自身思维方式一致的表情包。如大学生们喜欢的长草颜团子的日常、野萌君的新年、疯狂的食物等,巧妙结合了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思维特点。
2.3 大学生心理特征对微信表情包设计的启示
心理学家J.H.福拉维尔指出,了解传播技巧,个体认知结构具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构成这一认知整体各元素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二是认知结构是主体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某种共通性和潜在性。在这种活动中,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知识经验、文化背景、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因素。受众在媒介接触的过程中,由某方面知识的相关性构成的信息单元——图式形成后,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刻板印象[3]。在接触微信表情的过程中,由于传受双方处于一种交互式的关系中。因此,当受众接受到了传播者给予他的讯息后,则会间接地形成固有的看法。这种固有看法,思维方式,持续性强具有一定稳定性。
在制作微信表情包时,使用与满足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群体在选择微信表情符号时,是将自身的情感诉求和所要意愿进行满足。因此,要重视大学生受众群的心理选择,研究受传者的心理以促进微信表情更好地发展。恰当地采用大众传播中的分众理论,对受众市场进行合理细分,研发出适合大学生群体使用的微信表情符号。可将大学生受众按地理区域,年龄,心智分为不同类别,分别制作表情包。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合受众的需要。
3 微信表情包的设计与未来发展
首先,在微信表情包的生产与传播中,应当使微信表情包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需求,积极弘扬主旋律。“长征精神”成为中共中央弘扬的民族精神,一组名为“长征路上的小红军”表情包在微信中问世。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胜利召开之后,傅园慧的表情包被广传播。表情包上富有表现力的“洪荒之力”成为年度热词。微信表情包作为一种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融入中国元素。寻求与时俱进,生产出有中国特色的微信表情包。
其次,在微信表情包的生产与传播中要注重受众的需求,适当展开市场调查。未来学家约翰·可比特说:整个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从供给转为选择。在受众即市场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的洪流之中,我们的设计者要充分发挥能动性,把握信息传播的方向,施拉姆有这样一个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4]。大学生受众在选择表情包时,费用也会成为他们考虑的因素之一。据调查结果显示,50.32%的大学生在选择明星表情包时会考虑是否付费。最重要的是,作为把关人的微信表情符号制作商,要增强创新思维,生产适合受众需要的微信表情App,从而让让受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喜爱的微信表情。在调查中,48.73%的大学生受众表示愿意自己设计制作表情包并且自己为之配音,认为这样具有创意性。我们在研制微信表情包时,要充分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设计自己喜欢的微信表情包。微信表情传播丰富了传播的内容,扩展了传播的渠道。需要微信表情的生产商增强自己的分众观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合理设计。
在微信表情包的制作和研发过程中,要注意受众的思维结构,思维定势能动地将所要表达信息进行重组和建构。(思维定势是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以某种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而表现的思维活动倾向)[5]在一定条件下,要敢于创新,但是,在处理微信表情包时,也不要过分地追求新颖,否则会使受众出现逆反心理。当一些微信表情包制作商盲目地追求新意,搞笑。对某些明星的形象大加改造,夸张,产生许多负面效果。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不仅仅需要信息的传递,更需要感情的融通。可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需求群体,更需要有针对性地生产各类表情包。微信表情包的制作要具有审美感、理智感。
同时,还应注意与受众之间的反馈环节,从而有利于表情包的设计和改进。例如,定期展开调查,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受众对微信表情包的需求。还应指出一点,在传播活动中,整体美学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传播受众主体固定接触媒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获得快感—形成依赖—产生冲动—固定习惯。受众不仅需要在传播过程中,了解自己关心的外部世界,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传播者更要加强自身美学修养,使美的文本创造与美的接受主体实现完美统一[1]。其中,审美的过程体验一般经过:信源—产品的审美创造—产品的审美鉴赏。
在进行表情包设计的过程中,发现美的源泉,加之美的文本性创造——传播主体,美的接受性创造——受众主体,美的传播途径——媒体,实现微信表情包制作的创新式发展[1]。在这里,需要培养传播者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微信表情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传播者具备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能力。在感知美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整合各种有益的元素,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使微信表情包具有美感,带给受众愉悦感和使用满足感。
微信表情包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在选择明星表情包时,47.47%的大学生考虑准确表达情绪,在界面美观问题上,34.49%的大学生受众对卡通表情包有较高的诉求。因此,微信表情包研发者需要掌握传播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微信表情符号制作商要把握规律,增强创意,使微信表情引领一种微潮流。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寻美感,促进微信更好地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涵.当代传播美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156-192.
[2]林之达.传播心理学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7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2-113.
[4]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