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场域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道德反思与重建

2015-05-12 16:05孟静雅
道德与文明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消费文化消费行为

孟静雅

[摘要]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方式正趋于多维度。作为当今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选择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消费文化场域中,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从多个层面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道德反思,从德育重建的角度给出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消费文化 大学生群体 消费行为 道德反思 德育重建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5-0105-04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素材,即便在市场经济这种近似理性的社会行为中,文化的印记和影响也无处不在。只要有需求和供给,建立在消费者和厂商之上的文化就会形成,并对消费主体和生产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消费文化是与产品的消费过程同时发展起来的,源自消费者内部的内生性力量,无论消费者自身还是消费者群体,都会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继而对消费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方式正趋于多维度。作为当今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选择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他们因此也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商品消费习惯和与之相对应的消费文化理念。因此,以消费文化为语境背景,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价值观的选择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程度,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无序化

已有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并不合理,无序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比如,在校期间有明确消费计划的大学生只占极小比例,那些具有理财意识,通过节省或者有偿劳动积攒钱财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甚至接近一半的大学生根本没有理财观念,既不节省也不赚钱,只是在家庭的供养中“有多少花多少”。此外,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攀比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谈恋爱等)存在超支的现象,靠借钱甚至“高利贷”度日。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充分印证了大学生群体消费的无序化结构,在其内心已经将“消费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加之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这一消费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间不断传播和扩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加入其中,其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选择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大学生受到此类文化的影响和刺激,形成了更多、更高级的消费愿望,在不断追求高档物质生活消费的同时,其精神消费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即便一些大学生注重精神消费,但是在消费结构中还是表现出了与其身份不相匹配的“重娱乐、轻读书”的情况,而这也恰好印证了大学生群体消费结构无序化和畸形化的现实表象。

(二)消费观念物质化

在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冲击下,当今社会的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始终处于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诉求;另一方面,物质化的社会风气却对文化和精神进行打压,追求物质超过追求精神,这从我国如今文化消费市场的疲软状态就可见一斑。对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学习知识、崇尚文化,都应是其最基本的追求和理想。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正在不断增长(与通货膨胀和消费需求等因素都直接相关),而这些费用除去学费和必要的生活支出外,其中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物质化”需求方面,比如,一些大学生除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极少购买纸张和学习用具,上课不带练习本、不做笔记、不带纸笔,课后也不购买学习所需的书籍,将“节省”下来的金钱用于购买电脑和手机(聊天、游戏、看图)、高档服饰和名牌产品,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精神化”商品的支出并未随消费总额的增加而增加,其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已经逐渐趋向于实际,物质化和“功利化”的势头正盛。

(三)消费行为社会化

当前,由于社会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高校对社会领域中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滤效果逐渐降低,大学生越来越趋向于“成熟”。实际上,这种成熟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化使其能够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为其将来工作和成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部分社会化的大学生们在消费行为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功利色彩”。比如,在“成人社会”的影响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社会化越来越明显,渗透在人际关系中的人情消费逐渐提高和异化,这对经济上尚未独立的大学生来说,不但加重了心理负担,也给其家长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其中,无论是同乡、同学聚会,还是同学、朋友生日,都需要进行人情消费。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偏离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出现,恋爱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项目,茶吧、酒店、宾馆成了一些大学生经常来去的地方,而这些高消费场所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完全不符。

二、消费文化场域中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道德反思

“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消费既受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一定社会的伦理评价标准的影响,必然会折射出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水平……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伦理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消费价值观和对消费文化的领会方面,大学生确实做出了一些重大改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即便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并非通过金钱能够全部衡量得出,但是对于金钱的社会功效已经熟稔于胸。尤其在社会消费文化场域中,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到了太多的诸如“拜金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其消费价值观正在偏离既定的轨道,如不对其加以规制,将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

(一)当代大学生异化的消费行为印证了其道德偏离的事实

1.在“物化”的过程中失去方向。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处在无序化的状态之中,消费的多元化最终演变成了消费的“物质化”,“多元”最终归结为“一元”。这种看似荒唐的结果实际上恰好说明了大学生在“物化”的过程中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当大学生有意地改变其消费内容和消费选择,在新兴的消费文化中将高档品和奢侈品作为其消费的重点时,大学生原有的对知识的原始冲动和对求真、求实的追求已经逐渐淡化下来。这种被“物质消磨掉精神”的结果令人痛心疾首——我们一直在培养的大学生终于未能抵制住大众消费文化的诱惑,在自我实现与自我满足的过程中,主动的转变了方向,陷入迷失和削减“独立人格”的漩涡之中。

2.在崇尚消费的意识里放弃理想。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大学生都应是有理想的群体,都应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贡献智力的群体,都应是在社会群体中始终坚持理想、努力奋斗的群体。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大众消费文化已经全面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一些大学生开始贪图身体感官的物质享受,淡化了对远大理想与科学信念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为直接也最为明显的是,在崇尚消费主义的大学生看来,设置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低效率”和“足够长期”的行为,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放弃理想成了部分大学生的选择。

3.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迷失自我。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与感染下,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扁平化、感性化和享受化。虽然他们热衷于个性与前卫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外在的物质却逐渐侵蚀了其内在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了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假思索的批判和排斥,其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脱离了大学生的身份特征。可见,这些大学生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过分注重外在的形象,迷失了自我。而他们舍本逐末的结果便是逐渐疏远了内心对高尚情操和传统价值的渴望。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物质和物质消费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获取物质享受和生存乐趣、追求时尚消费符号,成为这一群体学习和生活的直接动力。这样一来,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精神支撑也就变得十分脆弱,最终迷失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场域中,失去了人生的实际意义。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当代部分大学生已经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批判甚至逆反心理(当然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关联),对德育工作“漠不关心”甚至置之不理。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漏洞,比如,过分强调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对成长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未能对其施以有效的教化与规制。如果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无法保持前后一致,学校教育这种外部力量应该第一时间介入,从源头上对其进行道德和品德教育,使之能够对此形成正确的认知。

2.自身因素。首先,人人都有社会价值补偿心理,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于是,往往用另一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以求得社会心理的平衡。对于家庭条件优越但并无其他特长的学生而言,往往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对奢侈消费品的占有维持其心理上的优越感。其次,人人都有攀比和虚荣心理,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在一定程度可以成为大学生进取的动力。最后,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认知度并不稳定,往往受到社会上所谓的消费时尚的影响,消费时尚一旦在某个消费者群体中出现,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强制,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其中,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

3.历史和社会因素。中国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下了大量的文化要素,这些要素中有些是我国社会向前发展所必需的养分,需要加以弘扬和保护。一些要素更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精神支撑。但是,当这些文化进入新的时代,尤其进入市场经济框架之中时,就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以人情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人情消费就是其中之一。该消费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为了维持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消费认同”来完成,这种“主动求同”的心理实际上增加了大量的支出,而这些支出基本上是低效率的,并未因此而产生任何价值。任何人都会有自我实现的愿望,这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同样有其指导意义。但是,愿望的实现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这才是“人间正道”。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却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通过消费实现投机取巧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但破坏了社会公平与正义,还增加了人情消费的负担。如果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受这种文化的教育,其消费行为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消费文化场域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德育重建

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追求功利和实用的生存逻辑,并且由于大学生具有群体生活的特征,这一群体所处的阶段正值身心全面发育之时,其消费行为更易得到感染和同化。因此,有必要通过高校的德育工作对此加以干预,使传统的价值观念与奉献精神重新回到他们身上,促进正确的消费文化迅速地、有效地占领大学校园文化市场,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做出必要的努力。

(一)强化大学生成才与成长的理想信念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到了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之争已经显著化。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破除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利益格局外,还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重构社会群体的理想信念。其中,强化大学生的成才与成长的理想信念,能够使其有效抵制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负面影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之中。比如,德育工作的实施,能够解除部分大学生的困惑,使其能够正确看待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之间的差异,不攀比、不自卑,能够正确看待就业和工作,不消极、不排斥。同时,引导他们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在追求思想上进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二)倡导节俭,构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是消费文化的内核,大量的诗词谚语、警句典故都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表述。因此,即便当前我国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但是崇尚节俭、构建节约型社会依然是我们全体国民共同努力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在这些思想和主张面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就要在德育过程中努力构建节约型的校园文化。比如,教育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拒绝浪费;或者突破传统德育的“窄口教育”,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借助多形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使节约文化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使其能够主动接受节约、崇尚节约、推动节约型校园的创建。

(三)强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从哲学的角度讲,世界观关乎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与基本主张,而人生观则与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直接相关,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指向。因此,要想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需要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强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之能够知晓幸福的含义,了解荣与辱的区别,明确苦与乐的辩证关系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通过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树立良好的消费倾向。

结语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不断变化,各类文化相继登场。这种源自文化或者利益的冲击同样也进入到了消费领域,大众消费文化的社会化、物质化特征逐渐显现,并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对该群体的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借助高校的德育工作,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和消费选择,针对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回归正常轨迹,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杨义芹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消费文化消费行为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