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闻机器人助力两会融合传播

2017-05-24 07:51王芳菲
新媒体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两会媒体融合人工智能

王芳菲

摘 要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媒体热切关注的话题,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两会报道平台也成为各媒体相互竞争,彼此角力的融合传播“试验田”。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数十家新闻媒体再度创新,“不谋而合”地推出15個智能新闻机器人,这些新闻“神器”的参与是媒体探索新闻报道新技术和创新融合传播新手段的体现。

关键词 智能新闻机器人;人工智能;媒体融合;两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7-0064-02

融合传播依赖于融合矩阵的发展。最近两年,无论是“简单相加”到“立体相融”,还是单一渠道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多元传播。媒体融合正呈如火如荼之势,各方面的创新也层出不穷。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媒体新招频出的实践中,新技术的应用是引领媒体融合的核心。尤其是全国两会的报道,呈现出如“华山论剑”一般的激烈竞争。从时间进度上看,2013年之前,两会报道基本以传统形式为主。随着媒体传播手段的丰富,新媒体在2015年成为两会报道的主流载体。2016年后,两会报道竞争初步呈现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融合报道格局。

每年两会,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在抢时间、拼角度之外还要“曝神器”,智能新闻机器人正成为各媒体乐于“PK”的新产物。

1 智能新闻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

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以“Dreamwriter”为来源使用机器人写出了一篇关于CPI的数据新闻稿。该新闻利用大数据算法仅用1分钟就完成稿件生成和编发,比其他媒体的报道早了2分钟。这是机器人写新闻在中国的第一次尝试。

2个月后,新华社也推出机器人员工“快笔小新”。它主要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写稿功能在技术上通过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编审签发来实现。被评为2015—2016年度中国媒体融合先锋。

2016年初,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客户端率先派出机器人记者“云朵”参与了湖北省两会的报道。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则联合百度智能机器人“度秘”共同推出具备智能问答功能的机器人。

在里约奥运会报道中,一款叫做“Xiaomingbot”的机器人记者以每篇新闻用时2秒的速度生成了450篇赛事稿,其中单篇阅读量高达11万次。这款智能新闻机器人可基于奥组委数据库信息实时撰写稿件,传播速度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步。

2 2017年全国两会智能新闻机器人分析

2017年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工作于3月3日拉开帷幕。在会上,各种为适应媒体融合报道形式而制造出的高科技“神器”掀起了一个个小高潮。在这些“神器”中,智能新闻机器人集中出现,引领了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成为科技界的一支风向标。

不同于2016年全国两会上机器人的初次亮相,2017年两会中出现的智能新闻机器人呈现出数量多、颜值高、智商高的新特点。下面,笔者将对这15款智能新闻机器人做一个梳理。

2.1 机器人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及地方共12家媒体相继推出了15个智能新闻机器人,它们分别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小融”“小端”、新华社“i思”“小新”、光明日报“小明AI两会”、人民网“阿里云ET机器人”、中国军视网“军视侠001”、深圳特区报“读特”、浙江卫视“小聪”、广州日报“阿同”“阿乐”、河南广电“飞象V仔”、南方都市报“小南”、湖北广电“云朵”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小宝”。

从媒体级别来看。在这12家媒体中,中央媒体5家,占到总比例的41.67%,地方媒体7家,占到总比例的58.33%。这说明在使用机器人手段进行融合传播的方面,地方媒体比中央媒体更加积极。

从智能新闻机器人的终端形态上看。12家媒体中单独推出实体机器人的有5家,单独推出虚拟机器人的有5家,既有实体机器人又有虚拟机器人的有2家。可见这两种机器人终端形态在两会报道中各占半壁江山。依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其展示平台也不尽相同。其中虚拟机器人的展示平台主要为客户端、网站、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报纸。实体机器人的展示平台主要为“中央厨房”、会议现场、演播室、代表驻地等。

从媒体分类来看。这12家媒体中既出现了传统媒体,也出现了新媒体。其中,报纸占比最高,达到41.67%;其次是广播电视和网站,分别占比25%和16.67%;而传媒集团和通讯社则各自占到了8.33%,可见报业渴望通过新技术赶超新媒体的心情最为急迫。

2.2 机器人功能分析

2.2.1 技术原理分布

在技术原理使用层面,这15个机器人基本都运用到了智能识图、语言识别的基本技术,但根据不同需要在技能上略有差异。笔者将它们按技术原理分为大数据学习、智能识图、语音识别交互、动作控制、人脸识别、深度学习、语义分析、文字转语音、激光导航九类。

通过梳理发现,15个智能新闻机器人中运用到语音识别交互原理的机器人达到14个之多,占比93.33%。其次有12个机器人使用了大数据学习原理,占比80%。位列第三的是动作控制,有6个机器人采用了这一技术,占比40%。而智能识图、深度学习、语义分析、文字转语音、激光导航等原理每一个仅出现一次。

这其中,阿里云研制的“阿里云ET机器人”应用到的技术最多,尤其在深度学习和分析信息方面的能力较为突出。总体看来,2017年两会中智能新闻机器人的技术原理还集中在数据收集,信息整合,语音识别和动作交互的初级阶段。

2.2.2 工作能力分析

这15个机器人多具备“新闻采编播”的基本能力。其中还有一部分机器人具备“秘书”能力。笔者将“新闻采编播”能力细分为语音交互问答、舆情播报、嘉宾主持、出镜采访、新闻写作五项。将“秘书”能力细分为“代表委员查询、日程提醒、两会知识、天气查询”四项。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这15个机器人中,除了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外,剩下的机器人全部具备语音交互问答能力,其比例达到93.33%。而舆情播报和新闻写作分列“新闻采编播”能力第二和第三位,占比为33.33%和20%。前者的代表机器人有“小融”“阿里云ET”“小聪”“飞象V仔”“小南”,后者的代表机器人有“小聪”“小宝”和“小南”。而具备出镜采访和嘉宾主持能力的机器人最少,前者为“i思”和“读特”,占比13.33%,后者只有“小聪”一个,占比6.67%。纵向来看,浙江卫视的“小聪”在采編播领域综合能力最强。

在机器人的“秘书”能力应用中,“小融”等3个机器人具备日程提醒能力,“小明AI两会”等2个机器人具备代表委员查询能力,“i思”等2个机器人具备提供两会知识的能力,而天气查询能力仅有1个机器人具备。

以上结果表明,智能新闻机器人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主要表现为与代表委员进行语音问答,参与演播室主持或播读报告,搜集大数据写作分发新闻稿件等。同时兼顾以提醒代表委员两会日程为主的秘书类服务。

3 讨论与总结

同以往的两会新闻报道相比,2017年智能新闻机器人数量增多,它们在传媒领域的初步试水渐渐改变了媒体发布新闻的方式和传播信息的格局。笔者认为,综合2017年全会两会报道中机器人的实际使用情况。智能新闻机器人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智能新闻机器人功能的实现多依赖于对既往新闻的分析、回溯和比照,这样的特点使得机器人数据库的更新成为新闻生产最核心的环节。目前,智能新闻机器人多在数据库设计上不够完善,且没有持续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表现在问答过程中往往出现答案不准确的情况。

其次,区别于去年两会中的智能新闻机器人,2017年的机器人不但可以参与到演播室的主持与播报,甚至开始具备自主新闻采写的能力,其趣味性和互动性都大大提高。但是,目前机器人稿件的生产还多以分割两会报道文字稿为主,并不具备对报告主旨进行提炼的能力,至于深度挖掘新闻背后信息和解读文件内涵更加难以实现。

有些参与过两会的机器人已经走进学校成为普及人工智能发展的教具。而如何利用新技术升级新闻传播方式,在内容制作的生产过程中平衡新闻创意、生产效率、新闻深度和传播效果,仍是媒体融合大势下需要媒体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康美权.“机器人”来了,记者该咋办?[J].中国记者,2016(9):94.

[2]人民网.厉害了,我的“神器”2017两会报道中的智能新闻机器人[EB/OL].[2017-3-15].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15/c14677-29146493.html.

猜你喜欢
两会媒体融合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下一幕,人工智能!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