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单一传播模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跨越空间的交流。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地方文化快速传播和互动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女书面临失传的危险,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具有较强传播效果的平台,理论上而言,能够在受众数量、传播范围、平台性质等方面较好地满足女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文章以女书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女书文化的圈层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探究女书可持续发展途径。
关键词 微信;女书;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7-0054-04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女性文字,它起源于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叫“江永女书”。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江永县被发现,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众多专家学者到江永县探访考察,对女书进行研究。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女性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女书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女书面临着失传的边缘。据江永女书文化研究管理中心(江永县人民政府开展女书抢救保护和产业构建的管理机构)2015年8月发布的公吿,目前政府认可的女书传人仅7人,可以说女书传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危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功能强大,用户增长迅速,显示着勃勃生机,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机遇。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微信渠道可以获取资讯、社会交往、娱乐消遣等。湖南省开通的文化类微信公众号的有文化湖南、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认为“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
1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
社会化媒体(Scocial Media,也称社交媒体)是常与Web2.0相提并论的概念,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与交换平台,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的核心要素主要是四个,即人、关系、内容及分享[1]。社会化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以“网民”为主角使得社会化媒体无孔不入,传播信息速度、民众参与度都大幅度提高,社会化媒体以一种新的机制、新的体系,对传播格局带来影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
作用。
1.1 开放互动性强
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在社会化媒体中,网民不仅仅是内容的阅读者、接受者更是传播者、评论者,作为社会化媒体中的“主角”网民,拥有更多的激情与热情。在微博中一条微博的转发量评论量与点赞量可做到以万计数,网民的参与度热情空前高涨。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papi酱微博粉丝量已超过700万,而她每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一条新动态,转载量往往能达到10万+,社会化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让消息能得到最全面的传播、最激烈的
讨论。
1.2 移动化与泛在化
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地球俨然成为了“地球村”,社会化媒体也逐渐呈现出移动化和泛在化。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社交软件的出现,都让受众感受到社会化媒体渗透进了每个人的生活,无孔不入。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社会化媒体能突破传统媒体所存在的局限性如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公众拥有了更多的民主参与权。特别就社会弱势群体而言,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让这一群体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同时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社会化媒体拥有更大的用户群体,能最大范围的传播消息,而传统媒体大多拥有自己固定的客户量,普及度普遍低于社会化媒体。腾讯公布2016年第三季度及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46亿,同比增长30%。微信团队在2017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发布了《2016微信数据报告》,报告中显示,微信9月平均日登錄用户达到7.68亿,较去年增长35%,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达90分钟。
1.3 传播速度快
社会化媒体是基于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复杂网络,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复杂网络中的节点,这一复杂网络具有强大的连通性、小世界特性和强传染性。社会化媒体在本质上都是让信息能共享、相互传阅,简单的粘贴、复制、转发也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度的提升。信息的传播是以朋友圈的形式扩散开来,圈与圈之间能及其快速的进行信息之间的分享。与传统传播模式不一样的是,社会化媒体实现了用户可以以主人公的身份跨越空间的进行交流、探讨,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传播等。
2 女书在微信公众号中的传播
1)依托女书传承者、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公司而创立公众号,数量较多,走向全国七省市。女书微信公众号数量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微信平台以“女书”为关键词搜索公众号(截至2016年12月31日),统计有35个,排除“你物女书”“女书”“庐陵女书会”“一只女书呆的开花梦”等与女书无关的公众号12个,剩余相关帐号23个,其中认证帐号仅4个。与女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开通的时间多在2014—2015年之间,地点除了湖南永州、长沙,还延伸到四川、广东、江苏、福建、北京、河南等省市(详见表1)。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公众号大都是依托女书研究传承者、研究机构、文化公司、高校教师而创立。微信公众号依托的女书书法家有王成、李爱莲(女书柳叶书法)、何世斌(女书抽象艺术开创者)、亓京胜(仙鹤体女书作品)、陈立新、李雪梅(女书书法创作第一人)、胡爱芬等等,传承人有蒲丽娟、胡欣等。依托世界文字书艺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女书文化宣传大使、四川省女书法家联盟副主席王成和成都女书书艺中心,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有四个:“女书”(wangchengns)、“女书书艺中心”(nssyzx)、“王成女书学堂”(wcnsxt)、“女书堂”(wcnst08)。女书书艺中心以“传承传统文化,我们担当”为理念,致力于女书文化的传承与培训,长期招收女书学员,组织与策划女书书法展览与评奖活动。依托潇湘爱莲女书研究院院长李爱莲而创办的女书爱莲(nvshu01)、女书传奇(nvshulegend)、潇湘爱莲女书文化研究院3个公众号,其中女书爱莲还获得“2016年湖南自媒体峰会文化行业最受欢迎公众号”。李爱莲,湖南永州道县人,师从国家级女书传人何静华,并自创柳体女书,《湖湘名人》杂志副总编,女书文化传播大使。湘女楚韵女书艺术馆是政府唯一授予女书文化宣传传播基地,馆长是著名女书书家陈立新,艺术馆特聘专家有周红金、胡天波。此外,开通女书服务的微信公众号涉及书法培训、课程学习、科教、服装、餐饮、酒店等行业。
2)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表达形式较为普通。女书文化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基本上包括四大块:女书文化、女书作品、女书应用、女书传承活动。传播女书文化知识是基础,让人了解到女书的起源、特点、传承等知识。各种女书作品给人直观感受,如著名音乐大师谭盾的微电影、各种女书作品,感受到女书独特魅力。传承活动信息让人了解到各种女书文化活动,感受到女书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女书应用是有限的女书经济价值的体现,包括与女书有关的培训招生、服装定制、酒店餐饮。女书(wangchengns)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更多地偏重内部弟子、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内容的大众化不明显(见表2)。
女书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对微信的运营规律把握能力有限,且缺乏市场化运营思维。相对于传统媒体,作为新媒体的微信有自己的传播规律:时效性更强、交互性突出、选题接地气、表达口语化等,都给微信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微信的特色没有被充分发挥,图文组合专题形式进行信息推送,远远不能体现微信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优势,也难以维持用户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信文章写作的水平有待提高,如标题的写作、讲故事能力、视频拍摄,多数女书公众账号仅仅完成了信息的搬运工作,并没有与用户形成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3)内容更新慢,有些长时间没有更新。经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23个微信公众号中,月均更新1次以上的有13家,其中女书文化、女书韵、江永女书大酒店、女书、女书书艺中心五个公众号更新速度最快,发文的数量也较多(见表3)。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到有10个公众号发文数量很少,很少更新,1个月更新不到1条,13个微信公众号暂时停止更新,成为僵尸账号。
3 女书微信公众号中的传播效果分析
网络是社区发展、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边缘个体可以创造、传播自己的知识,获得更多地社会权力。文化是在社群交流中生成,在传播中扩展和传承的。数字技术是女书传承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微信、APP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构筑和受众的桥梁,拉近与受众时间和空间的距离”[2]。
1)女书微信公众号的整体关注程度低,文章的阅读量低,粉丝数量少,影响力小,微信公众号没有成为人们获取女书信息,进行人际互动的最佳平台。
女书书艺中心旗下的公众号发文数量较多,应该是这个行业内的佼佼者。可是,统计发现,截止到2016年11月29日,女书书艺中心旗下的“女书”(wangchengns)微信公众号2016年前10个月的29篇文章的阅读量整体偏低,点赞和留言的数量更少,互动性不强。29篇文章中,阅读量在200以上的仅5篇,100以下的有19篇(见表4)。陕西新媒体发布的“陕西省文化类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2015年8月23日至29日)中位居第一名的“秦腔”,一周发文21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是5512次,排在第20名的“陕西景行园艺术馆”,一周发文1篇,阅读量是443次。相比较之下,女书公众号号发文数量和阅读量都偏低。
女书类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低,互动性较差,社会关注度低,没有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与自媒体先锋“冯站长之家”“六点半”和“任真天”动辄10万+的阅读量相比较,实在是自惭形秽。我们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2016年12月6日至12日在问卷星上回收有效问卷数106份。仅仅针对微信公众号而言,无论是女书堂还是女书书艺中心所得到反响都很平淡,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为80左右,点赞率、转发率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对于公众号的运行,并没有产生一个良好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无外乎其宣传内容与形式的乏味和单一,微信的写作与公众号的运营能力急需提升。在媒介接触方面,68.87%的被调查者表示关注过非遗方面的信息,但通过微信看到过女书信息的仅29.25,關注女书微信公众号的更少,只有5.66%,自己转发或者讨论女书信息的也不多。女书为题材的电影《雪花秘扇》,却有46.23%的调查者表示看过,可见娱乐报道或者影视明星的力量。
微信引发了特有的公众账号和朋友圈功能的传播模式,颠覆了过去传统媒体单一乏味的传播方式,通过微信可以让信息的传递可以在短时间内疯长,带来最大的传播量。我们应该突显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效应,建立以社会化媒体为核心的女书文化传播模式[3],通过微信公众号把女书爱好者、研习者聚集在一起,满足广大女书用户的需要。
2)女书信息传播扩大了女书文化的传播范围,普及了女书知识,但在改变态度和动员参与方面效果一般。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95.28%的被调查者认为女书有其存在的价值,认为女书应该继续的传承,女书需要得到保护,但83.02%的人表示不会去学习女书。对女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要强调合理利用,变“死保”为“活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绝非简单地整理保存,它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偕的文化再生,是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相生相伴的民族文化的延续”[4],积极地开发和盘活女书文化资源,吸引人们共同参与。我们觉得必须要找到女书文化与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的结合点,给人们“制造”关注、接触、使用女书的机会。也就是说,女书在现代社会中被公众传承、延续、认可与接纳的理由(或根据)还不是很充分,大部分人难以付出实际行动。我们接触、学习女书不能仅仅满足于好奇心,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驻留。冯骥才主编的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之《闺中奇迹——中国女书》,谈到女书“具有保健功能”“女书传人普遍长寿”,她们借助女书宣泄怨气,调节情绪,起到了养生、立志、修性、颐年的功效[5]。四川成都女书书艺中心的王成女士把女书研习当成姐妹们“心灵瑜伽、灵魂按摩”“静神养性”的一种方式。在王成的“女书”公众号中记述了一位酒楼老板GW离开职场、安心拜师学习女书的故事。无锡永明女书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人尤秀渊女士认为无锡女书书院,除了传播、传承女书文化,还将打造成一处“女性同胞的生活美学空间与体验场所”。被称为“中国女书艺术创作第一人”的李雪梅女士,初中时在电视上看到女书新闻,“惊叹”不已,遂自学自悟,终有所成。李雪梅曾耗时两年创作了420米女书长卷并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她说,“书之道,破寂寞,忘宠辱,释躁心”。这些表述都在表明女书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某种联系,这样人们才会产生接触、学习的动机和冲动。
3)提高女书发源地传人的媒介素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江永县女书文化研究管理中心是江永县人民政府开展女书文化抢救保护和产业构建的管理机构,成立于2013年4月,2015年8月9日开始发布微信,到2016年12月31日为止仅推送了3条。何静华、胡美月、何艳新、蒲丽娟、胡欣等都是政府授予的女书传人,开通微信的仅2人,数量不足10条。其实这段时间,在江永发生的与女书有关的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也不少。如最年轻的女书传人胡欣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宣传。2010年,胡欣携带127米“女书长卷”参加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了江永女书的独特魅力。2013年担任著名音乐大师谭盾《女书》交响乐、微电影史诗的女主角。2014年胡欣在省人代会上提出在江永县设立“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议。2015年4月,江永女书传人胡欣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此外,江永发生的值得关注的事件还有,2016年2月19日上午,永州市江永“女书习俗”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摄制工作开机仪式在江永举行,5月6日,女书生态博物馆景区游客投诉事件,7月4日,县委书记冯德校到上江圩镇女书园景区调研景区建设情况,8月9日为期十天的女书文化学习培训班在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举行开班,9月29日江永城乡学校开展“相约女书”手拉手活动;10月15日为音乐电视《女书吟》在江永女书园开机拍摄。不论是女书管理机构还是传人都没有充分地发挥资源优势,没有积极、充分地运用新媒介向外界发布女书保护、传承的动态,没有意识到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传播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媒介素养较低,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来采制、加工、发布信息的能力偏低。
拉斯韦尔1948年提出传播具有3个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关系和传承文化,在他看来,“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6]。文化遗产传播是承载文化遗产价值的行为和信息,在真实、完整的原则下,通过个体、群体和团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使得文化遗产得以增值的过程,我们距离女书“文化增值”的目标还有较长距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相信只要传播者能够持之以恒,最终是会有所收获的。
参考文献
[1]彭蘭.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17.
[2]祝翔.数字化时代中国女书的保护与传承创[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4(4):87-89.
[3]谭世平.新媒体时代江永女书的传播模式构建[J].品牌,2015(10):262-264.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16.
[5]冯骥才.闺中奇迹——中国女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21.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