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良
摘 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探究成长的空间,通过给学生一个条件、一个时间、一个问题、一个机会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去寻找答案,掌握技巧,让他们去体会,形成自主学习观念,从而使学生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要我学”转变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积极自主的“我要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意识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教师的教学同样也处于被动状态。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提高,这就同叶圣陶先生的“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主张是完全吻合的,也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进行“一言堂”教学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笔者主要采取精心设计导语、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极大兴趣,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达到了“终身由之的程度”,便会终身受益。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探究活动”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培养积累知识的好习惯。如笔者在教授《祝福》这篇小说时,让学生分析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让学生搜集材料,并进行选取、提炼、加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语文教学中, “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概括、自己讲解、自己补充小结,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在《失街亭》一课教学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结合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诸葛亮、马谡、司马懿等人的性格特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让学生寻找答案,掌握技巧
语文知识纷繁复杂,如果单纯罗列书面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厌烦,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荷塘月色》一文教学中,对作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美丽学生是能够体会到的,但对于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美丽的景色,却处于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状态之中。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让教学有深度呢?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景色这么优美,深深吸引了我们,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师共同归纳出以下原因:第一,作者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景物;第二,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第三,动静结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又使他们学会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做到了“授之以渔”。
五、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形成一定的能力,尤其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一些学困生长期形成的对学习无动于衷的状态,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同桌之间互问互答、互批互改,让学困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享受成功的喜悦,得到认可的自信,使他们实现从“能学”到“想学”再到“会学”的转换,最终达到能“坚持学”。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喜欢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愿意学,进而教学生学会学,最后达到坚持学,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傳统课堂教学中的“要我学”转变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