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红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各种“意外”情况,往往一堂苦心设计的课,可能因此而被搅得一塌糊涂,一堂原本枯燥无味的课也可能因某个“意外”而更显生机。本文在分析双证制学员学习目的、能力等的基础上,阐述如何运用教育机智,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策略及注意点,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闪光点,并加以有效利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文本,学会阅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机智;预设;生成
一、双证制成人高中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双证制成人高中的背景及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社会、教育和家庭经济等诸多原因,在农村有一大批初中生未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学习,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知识面窄,接受新事物较慢,思想观念有时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2008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把文化科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农民“双证制”教育的开展,很好地满足了这部分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和就业谋生的需求。同时,语文对于学员们在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重新审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面对的学生是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又由于种种原因想要重新走进课堂。一方面,他们大多忙碌着为生活打拼,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层次不同,智力结构各异,从而对同一篇课文内容以及同一个教师教学的感受、理解会迥然不同。语文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在校生丰富得多,对文本中所表露的一些社会问题见解也深刻得多。如何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最大的收获,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當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还要善于驾驭课堂,在教学中过程中细腻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课堂生成的种种有效教育资源,灵活运用教育机智,将教学预设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二、教育机智的内涵及与预设、生成的关系
1.教育机智的内涵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和素质。王枬在《智慧型教师的诞生》一书中指出,教育机智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教育方式;第二,它在情境中发生;第三,它是指向他者的‘实践;第四,它是教学的即席创作。”
2.教育机智与预设及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是千差万别的,它受课堂情景、生活阅历、教师的引导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成资源大致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两类,预设性生成大多是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得来的,在既定方案下对文本做更深入地解读。非预设性生成是脱离了教师的预设,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或受情境激发而迸出的思维火花,其中有疑惑、有创新,也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面对这些资源,如果听之任之,就会丧失深入文本的契机;如果不加梳理,一味地捕捉资源,课堂又会不知所云,偏离教学目的。
如何抓住一闪即逝的课堂生成,顺势而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育机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需要教师以热爱学生为前提,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开朗、豁达的胸襟,有极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对错误拨乱反正,对创新乘势追击,对疑惑抽丝剥茧,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及效果。
三、运用教育机智,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1.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
以毕淑敏《我很重要》教学为例:
课堂上,陶醉在作者的桃花源里,我以为学生和我一样流连忘返,不经意间,却发现许多沧桑的脸上、世故的眼中写满了不屑,还有悄悄飘到耳旁的:“我重要吗?”“老板可从来不觉得我重要!”“打打工的社会底层者会重要吗?”于是,我敏锐地捕捉住这个“生成点”,因势利导。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拿出一张纸,然后在左边写上自己的优点,最少写五点,右边写上老师的优点,最少写两个。
生:嗯?(学生诧异)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觉得你自己重要吗?
生:重要!(有几个稀稀拉拉的回声)
师:在生活中,我认为我自己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我这个人有很多的优点,不信大家请听:讲课生动、有趣;说话幽默,通情达理;十分关心学生;美丽大方(学生笑,老师也笑)……其实,我还有很多的优点,我不但认为我自己很重要,也认为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很重要。你们有这么多的优点,谁能说自己不重要呢?我们都很重要,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忙碌得忘记了自己,忽视了自己。那么毕淑敏认为“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呢?
通过以上教学片断,学生不仅走进了文本,而且重新审视了自己。叶澜教授曾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都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契机,将其中的有效问题转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以满怀期待的“慧眼”去面对一次次精彩的“意外”,使它们成为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新亮点,使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弹性区间,从文本走向心灵
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课标在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双证制成人高中的语文教材也贯彻了这一宗旨,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文本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先锋派作家余华受卡夫卡的影响,以幻觉的真实来代替现实主义的真实观,全文充斥着荒诞的描写,虚伪的形式、粗俗的语言,让我们很难用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上课学生浏览课文时,不时发出小声的议论声及呵呵的笑声。
生1:假,情节太假了。
生2:说的话太粗俗了。
师:是啊,我也有同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出门远行途中到底遇到了哪些不合理的事情?又有哪些粗俗的语言?(教师放弃了刚想点开的幻灯片)
于是,在学生的寻找中,故事情节一一展现:“我”快乐出发,黄昏时寻找旅馆途中司机不合理的言行,更可怕的是车坏在山路上,许多强盗似的农民突然抢劫车上的苹果,为了阻止他们,我被打得遍体鳞伤,司机却哈哈大笑,抢走了我的背包,在残破的车里,我竟然感到了温暖。学生对这样荒诞的情节表示无法理解,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人和事。
师:我们都已经过了十八岁懵懂的年龄,能说说你第一次出远门的经历吗?你是如何看待這段经历的。
学生纷纷讲述自己外出的经历,有一帆风顺的,也有各种的意外、插曲,有被骗的,有走错路的,有身无分文流浪街头的等,而今天的他们都觉得过去的经历让自己有所成长。
师:从自己的经历看,你觉得文中“我”的经历是真实的吗?
生:不是。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余华先锋派小说家的身份及小说的特点,学生明白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眼睛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的区别。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感悟,进一步感知文本,明白人生的道路虽有荆棘和风雨,但只要心窝是温暖的,终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在教学预设中,原本是在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以毕淑敏的梦想导入梳理故事情节,从我的心情变化中品读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明白成长的真谛。但是,课堂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的第一认知 ,从他们感兴趣、有疑惑的地方切入教学,并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文本解读,从教材语文走向社会语文。课堂生成看似不可捉摸、无法预料,但还是有章可循的。情节的“真实”与“虚假”,语言的“粗俗”与“优美”这些矛盾冲突,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找出依据,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挖掘了生成性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即解读了文本,提升了阅读能力,又激起了情感的共鸣,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拨乱反正,牵引生活正能量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活”起来了,课堂非预设信息在课堂中不断产生,常出现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甚至“背道而驰”的见解。教师该如何应对这些信息也是众说纷纭,我认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本价值取向的底线还是应该保留的。
在课外拓展《珍珠鸟》赏析中,教师本意想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受信赖所创造的美好境界,然而课堂教学方向并非教师所愿。
生:老师,我觉得冯骥才的做法不对。
师:你觉得他哪里做得不对?
生:他把珍珠鸟囚禁起来。
师:你想得真全面。
生2:我还认为……(都是对作者的批判,而教师大加赞赏。)
生3:我们就是被企业老板囚禁的珍珠鸟。(讨论中学生推物及己,感同身受)
师:(愕然呆立……)
案例中可看出学生由于受保护动物以及生活对他们的一些影响,对文章所创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全然不顾,而教师也没有及时引领,放弃了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由于成校的学生大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难免会有一些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在对作者的行为进行批评时,教师一味放任甚至大加赞赏学生的独特见解,舍弃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生活的正能量未能得到很好的牵引。
学生受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影响,出现独特的理解甚至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矛盾是正常的,教师不能简单否决了事,而应该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加以价值导引,使错误的信息成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理性思考与学生共享,启发学生从文本中去真正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感受和谐的可贵,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及经验,多角度地去为学生答疑解惑。可惜教师盲目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了这些具有真正挖掘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好时机。可见,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允许文本价值多元解读的同时,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成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上。
4.将“错”就“措”,借“错”生智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可能遇到程度不同的失误。这些失误归纳起来有口误、笔误、内容遗漏、讲课卡壳、学生听不懂等问题,我就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
急匆匆地步入教室,向学生问好:“各位老师,大家好……”话音刚落,我的脸霎时红到了耳根,出现了短暂的语塞现象。面对教室内一张张善意的笑脸和一双双惊异的眼睛,是坦然承认自己的“第一句话”说错了,还是装模作样地一笑了之?还是……短短的几秒钟后,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韩愈的名篇《师说》,何不来个将错就措,于是,我立即快速转身,在黑板上唰唰地写下了以下一段文字: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写完后,我转身开始逐句翻译并讲析。讲解完毕,我真诚地对这些失学又就学的学生说:“同学们,作为语文老师,也许我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暂时比你们丰富些,但是在其他许多方面,你们也是我的老师,希望我们能在未来的相处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一起成长!”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于是,教室里轻松和谐的氛围开始弥散开来。我的一次偶然失言,居然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既使学生学到了名篇名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师生观,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所以在教学中遇到不同程度的自身失误。首先一定要沉着,冷静,稳住情绪,积极思考对策,选择最合理的办法纠正,善于动脑,巧妙处理。教师把授课中的失误当成一面镜子,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把失误变成督促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认识的动力。将“错”就“措”, “借”错生智,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
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注意点
1.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已经被许多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但也出现了一些教师盲目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而忽视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学习的目的,为此,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坚持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材是原作,预设是剧本,课堂则是一场演出,它的精彩程度,既取决于一个完美的剧本,更在于演员深入文本、解读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当好组织者,在忠实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规划课堂设计;又要当好引导者,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捕捉精彩的闪光点,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舍弃原有的教学计划,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更高点,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当然,生成不是脱离了预设的生成,而是在原有的设计意图上,出现了比预设更有价值的问题或方法的出现,可以更快捷或更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说,预设和生成是相生相长的,脱离了预设的生成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3.要摒弃随意生成的现象
无论是课堂的动态生成还是教师的课前预设,都应该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围绕着三维目标来施行。如果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只一味地按部就班,教师就成了机械的工匠,学生就成了接受的傀儡。如果教学中只关注动态生成,远离了教学任务、忘却了时间的约束,课堂目标的达成、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热闹的课堂也只是看着热闹而已。
课堂上,教师正在介绍有关《红楼梦》的文学常识。
师:《红楼梦》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生:“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阵悦耳的越剧响起,不少的应和声也随之响起。)
师:唱得真好。1962年《紅楼梦》就被越剧小百花们搬上了荧屏。
生:是徐玉兰主演的,我就是学徐派唱腔的,我来一段。(一个曾在越剧团呆过一段时间的学生激动不已)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成了“曲苑杂坛”,文本的解读成了越剧的赏析。这样随意生成的课堂虽然生动,学生也兴趣浓厚,但是它和教学目标又有什么关系呢?
4.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上的一切随机事件,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敏感、迅速、准确地判断和灵活、机智、巧妙地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力,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当然,还要有乐观的情怀,有开阔的胸襟,有丰富的阅历,有一颗“以生为本”的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生成资源加以高效利用,才会在学生发出不同“声音”时认真倾听,准确捕捉。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敬业、爱业精神及对教学艺术的探索。只有自身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的知识体系,只有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了丰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以不变应万变,让更多的“意外”出现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闪光,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活力,让学生学会阅读。
精彩的课堂属于机智的教者!愿智慧之花开遍课堂的每个角落,愿花香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2007(4).
[2]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3]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王枬.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莫浩胜.机智,令课堂应变不再艰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