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扬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成为今后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为了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师生素养的提升。因此,转变育人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设有内涵的学校课程,重构课堂文化,就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提升核心素养,减轻负担是关键
合理分层,让学生“适当”学习。学校强调集体备课,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把传授知识、涵养品性、培育能力、提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在各自的层次内进行适当的学习。一是对教学内容分层。分出基础知识(C层次)、提高部分(B层次)和拓展内容(A层次),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要进行学习,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从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开始,让每个学生都切合“最近发展区”。二是对教学目标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三是学生自主选层。主要依据学生现有的成绩、学习潜力、学习态度,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并确定各走班教学班学生。四是分层进行多维度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不同教学班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查和质量检测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试卷。
规范管理,让学生“适度”学习。学校从教的层面制订《课堂教学常规》,规范课堂教学,确保课堂质量,提升课堂效率。一是教学理念先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坚持探究式、合作式和讨论式教学,提高教学实效。二是教学目标明确。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差异,防止人为地将教学内容复杂化,知识难度适宜、容量适当。三是教学内容精当。教材内容要重点突出、难点分解、疑点抓准、条理清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重视实践体验。四是教学手段高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使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五是教学素养过硬。教师的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板书规范,条目清楚,重点突出;实验教学演示正确,操作有序。
监控作业,让学生“适量”学习。减轻学业负担,最重要的是减少作业数量。学校从多个环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控制,以便学生有充足自主的学习时间。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在源头上把关。统一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进度、单元检测和作业布置,优化课堂教学。二是分层布置作业,在实施中分流。针对不同层次教学班的学生,教师给其提供选择性作业和自主性作业,分层进行,探索作业个性化模式。三是出台措施文件,在过程中监管。学校先后制订《青岛实验初中关于全面实行“课程、课时、作业、考试和节假日安排”网上五公开的暂行办法》,形成了学生作业公示制度;制订《青岛实验初级中学课业负担监测制和问责制(暂行稿)》,對作业进行了严格监控。四是进行问卷调查,在评价中保障。通过进行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规范教师的作业布置,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二、提升核心素养,重构课程是途径
尝试建设三维课程体系。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校尝试用三维立体体系来呈现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国家课程是课程的基座,是其他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地方课程是课程的必要补充,是课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学校课程是课程的实施载体,凸显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三个维度,共同构成立体教育网络,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突出快乐特色;地方课程系列化,拓展社区资源;学校课程特色化,发展学生个性”这一基本的课程理念,个性化拓展和发展学生的特长。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资源。一是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校本教材资源。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培养需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打造“课程超市”,满足不同爱好、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要求。将学校原有的选修课程和国家课程进一步整合,各学科开设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分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设置,把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二是对选修课的教案进行编辑和提升,使之固化为校本教材。现在,学校自行开发了心理教材《心海导航》、传统文化教材《学生必读的100个修身故事》等;物理学科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编写了《初中物理微课程》教材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进行了跨年级、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体现了学校快乐教育课程的特色,充分发挥了国家课程的优势。
三、 提升核心素养,更新理念是前提
教室第一课堂,让文化浇铸素养。学校坚持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特色,打造以“快乐、平等、尊重、宽容、批判”为特征的第一课堂文化。快乐即让师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教与学的愉悦;平等即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升;尊重即师生相互尊重,生生相互尊重 ;宽容即包括人格上的宽容和学术上的宽容;批判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学校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以教师的先进理念与有效劳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
社区第二课堂,让知识联系生活。学校打破“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立体、开放的课程资源体系,将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纳入教学范畴,建设好社会(区)第二课堂。学校在开发社区课堂的过程中,一是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课堂,即以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教育节点,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感受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二是开设“乐知讲堂”,即面向社会招聘各行业的领军人物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三是走出校门,即学校与几十个社会企事业单位签订教育基地合同,让学生定期去基地进行实践体验。
网络第三课堂,让现代贯通未来。探讨“互联网+教育”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制定了《实验初中“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积极落实“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和“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要求,建设“快乐微课堂”慕课资源中心,打造学习社区。配备3D教学系统,生动、立体、多维地展现物理、数学、化学等实验与现象;大力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