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民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和研究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的指引下,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标和导向,积极投入到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要达到这个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一条有效途径,高中生物教师要积极研究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发展需求,适时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彰显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以往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师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每个学生。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开展。因此,高中生物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首先,生物教师要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其次,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师生之间有明显的距离感。实际上,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指导,或者与学生一起探究,而不是盲目地批评和指责他们。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放下对教师的畏惧感,愿意亲近教师,聆听教师的教诲,而且学生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才能提出一些富有新意的想法和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实行民主教学。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探究性学习中,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允许和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想法、见解,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意见,教师要虚心接受。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其次,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也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等。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既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也有助于发散思维,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了探究性学习效率。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积累,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实验来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使他们成为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这样既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能让他们在实验中提高和发展探究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例如,根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掌握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实验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习洋葱鲜叶片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大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渗透吸水的原理,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并总结出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规律。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实验现象和结果,他们在完成實验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不仅复习和巩固了已学知识,还了解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对知识有了深刻印象。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并积极探索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华.高中生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J].读与写,2014(21).
[2]赖小红.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5).
[3]王强.提高高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实效的思考[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3(24).